现代作品演绎古筝新语汇

时间:2022-08-21 04:24:27

现代作品演绎古筝新语汇

5月13日晚,伍洋硕士毕业音乐会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拉开帷幕。

《光之性・灵》 是一首古筝与室内乐的作品,作曲者方健,创作于2003年冬。为伍洋古筝音乐会首演作品。作曲家根据诗的意境,发挥极大的想象力,通过对自然与宗教的理解,光与色,强与弱,点与线的相互交织,形成了多彩的中西方音色与中国传统五声旋律的最终结合,整部作品充溢着一种变化着光的流动底色中隐约显现着奔跑的精灵的感受。《三月・萌芽》是日本著名作曲家三木稔创作的《筝谭诗集》第二集“春”中的两首片段筝曲,20世纪七十年代由野坂惠子在日本东京首演。《禅院钟声》是古筝与箫的二重奏乐曲,原曲由崔蔚林创作于20世纪四十年代,后经王中山改编,更加精彩、洗炼。作者以“禅院”为题,含蓄地反映了人们追求真理、和平安定的心声,期望在乱世能置身于“禅院”、“暮鼓晨钟”宁静的生存环境中。

《七夕》是古筝与电子音乐的作品,为伍洋古筝音乐会首演作品,作曲周佼佼。“七”意味着完整,“夕”则描绘夕阳西下时阳光的色彩变化。乐曲用电子音乐的声场,创造出一个唯美与静谧的境界,描绘出梦幻般的光与影。电子音乐通过大量的采样技术把筝的声音与电子音乐相结合,从而产生一种更加富于变化的音色,使传统乐器与现代电子音乐互动与对话。在此场音乐会之前,筝更多的是与MIDI进行舞台上的对话与交流,伍洋采用筝与电子音乐的大胆而成功的尝试,开拓了筝演奏的新领域。

《枫桥夜泊》是古筝与钢琴的作品,作曲王建民,音乐中揉进了昆曲、苏南民歌、丝竹等素材和音调特征,具有清新、秀丽的江南风格,展现了一幅浓淡相宜、典雅精致的江南水墨画。《晓雾》是王中山专为伍洋音乐会量身定做的一首乐曲,作品以温婉而富有诗意的笔触,描写了京城晓雾给作者的印象:什刹海如烟的柳色、紫禁城若隐若现的角楼、马路上奔波忙碌的身影、雾霭里偶尔传来的京腔京韵……作品采用了京剧和北京曲艺的音乐元素,突出和强化乐曲主题。在乐曲的快板乐段,左手快速的指序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这首乐曲充分地发挥了古筝这件乐器的特性。《孔雀》是一首古筝与乐队的作品,为伍洋毕业音乐会首演作品,作者方健,该乐曲是作者创作的民族管弦乐图腾系列之一。作品在创作上采用了傣族民间风格的曲调,通过对孔雀开屏这一现象进行的分解描述,表现了孔雀所蕴含的独特精神气质。在该乐曲中,古筝的技巧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此首乐曲更多地体现了古筝与乐队的互动,使古筝的特色更加突出,而不是淹没在乐队宏大的音响之中。需要特别指出的一点是在此曲中古筝、大提琴和二胡的一个Solo段落,将孔雀的自恋、无奈刻画得惟妙惟肖。

伍洋在此场音乐会中的表现可圈可点,演奏风格大气而不失细腻,情感真挚而热情,能够驾驭不同风格以及组合形式的筝曲,在与其他西洋乐器及电声乐器的合作过程中,进一步拓展了古筝这一民族乐器的发展空间以及演奏者本身的艺术发展空间,让古筝这件古老的乐器能够站在相当的高度与其它乐器交流与互动。笔者在音乐会后采访伍洋得知她今后每年都要举办一场自己的音乐会,这种勇气和对艺术契而不舍的求索精神深深感染了我,“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祝愿伍洋在艺术的求索之路上,走好!

上一篇:在弓与弦之间燃烧 下一篇:唱歌的榜样――刘秉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