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融”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力

时间:2022-08-21 04:16:27

“四融”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力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语文老师开始研究课堂教学,都想试图构建有自己风格的语文课堂。所以,开放语文、民主语文、创新语文、情智语文等各具特色的语文课堂都呈献在语文老师面前,追求理想的语文课堂也成为语文老师的教学追求。笔者经过研究,认为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有生命的,是学生主体在有生命的语文课堂上的发展与成长。那么,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力呢?笔者经过实践,认为创设有生命力的课堂要做到“四融”。

一、融情——语文课堂要充满情感

充满生命力的语文课堂必须充满情感,没有情感的课堂是不具有生命力的。只有在情感上认同一件事,才能做好一件事。所以让学生在课堂上产生与教材或老师情感上的共鸣,才能有学好语文的愿景。语文课堂上的“情”不是老师表演出来的,老师必须把它根植于教材交流过程中,以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再加上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的内容和课堂氛营,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充满情感的课堂,让教学变成学生的主观需要,成为他情感所驱使的主动发展过程。

“融情”有一个重要方面,即老师如何面对在课堂学习中有困难、差错、失误的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教师要对他们倾注情感,不能责怪他们,忽视他们,放弃他们,要时时记着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否则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也许就会永远对语文失去兴趣。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创造条件让他们在语文课堂上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生命课堂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二、融生——语文课堂要联系生活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才能把语文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所以,语文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要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让学生的生活实践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才是教育的真正成功所在。只有让语文课堂真正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才能充分激活课堂的生命力,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个体创造性。

如在教学“兴高采烈”这一成语的意思时,因为低年级受年龄特征与自己知识水平的限制,单从字面上理解这个成语的时候,学生很难理解,所以,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过程:

师:你们什么时候最高兴?

生1:当有好吃好穿的时候,我最高兴。

生2:当我考试得100分的时候我最高兴。

生3:当我到我姥姥家的时候我最高兴。

……

师:那么你们能把当时你高兴的情景表现出来吗?

生(异口同声):能。

(让几位同学上台来表演当时的表情)

师:现在,我们可以用一个成语表达我们当时的心情,你们说是什么成语呢?

生:兴高采烈。

师:是的,其实你们当时回答我的问题时的情绪也是一种兴高采烈的表现。

这样把一个对低年级学生来说难以理解的成语通过实际生活这一载体,变得简单易接受,学生记忆深刻。

三、融趣——语文课堂要充满趣味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进行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使之振奋起来,产生积极探求新知的欲望。

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母亲的恩情》一文时,由于孟郊是唐朝的人,而且现在也很少穿缝补的衣服了,因此我在准备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让学生回家观察自己的母亲在一天内都做了哪些事,特别是为自己做了什么。连续观察一星期,并记录下来。上课时,我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母亲,交流自己的母亲在这一星期都做了些什么事,这样引起学生的共鸣,由于学生有生活作基础,对学习这篇文章就非常有兴趣,在理解这篇课文的时候就非常容易,并形成了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永远不能忘记母亲的恩情。课后,我又让学生开展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帮助母亲做一件让母亲高兴的事,并记录下来,在班内交流。这样,又在学生喜欢的活动中强化了课堂知识。语文教学要融趣,要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兴趣,在这种兴趣的驱使下,学生学起语文知识才能得心应手,轻车熟路。

四、融新——语文课堂要允许创新

新课改精神要求语文教学要留有空白,让学生能动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按照自己的方式学习。重点和关键是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探究、思考,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语文课堂教学要融新,要允许学生在课堂上有创新的思维或表现。

在教学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课时,在课快要结束时,我抛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如果是你们,你最想变成什么呢?并说出为什么。”这时,经过思考,很多学生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有的说想变成一只小蜜蜂,帮助花儿传粉,同时酿出很甜的蜂蜜。有的说想变成空调,因为奶奶病了,夏天热想为奶奶纳凉,有的说想变成一棵大树,这样就可以为做农活的乡亲乘凉……通过这个问题,学生培养了创新思维,同时也进行了一次思想教育。

上一篇:关注“动态生成”,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下一篇:高职学生英语面试策略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