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动信息化条件下指挥信息系统建设的思考

时间:2022-08-21 03:18:03

关于推动信息化条件下指挥信息系统建设的思考

(合肥电子工程学院研究生三队,安徽 合肥230037)

中图分类号:E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1)12-0056-02

摘要:信息化条件下的现代作战,重在联合,难在指挥。建设适应现代作战需要的指挥信息系统,是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重要内容和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环节,更是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物质保证。论文分析了我军当前指挥信息系统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几点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指挥信息系统;顶层设计;综合集成

一、引言

指挥信息系统,是以计算机网络系统为基础,收集与处理军事指挥、控制所需的信息,并能为各级指挥员提供战场军事情报的应用网络系统。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战场态势变化快,指挥对抗强度高,各种作战力量要达到资源整合,要充分利用指挥信息系统获取充足准确的情报,实现实时快捷高效的指挥。因此,我军要打赢信息化战争,必须充分认识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指挥特点和需求,紧跟战争形态的发展趋势,努力推进指挥信息系统建设。

二、信息化条件下我军指挥信息系统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军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建设虽已初具规模,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受技术、体制、管理和人才储备等因素影响,在数据融合、软件实现、武器关联、安全防护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发展与发达国家军队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还不能完全适应信息化条件下作战指挥的需要。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数据资源融合进程缓慢。

数据是信息的直观反映,建立健全全军数据库是指挥信息系统建设的关键工程。在过去的建设中,由于缺少跨业务领域的统一信息编码体系结构和数据词典系统,设计部门和使用单位思路不同,缺乏统一规范,在硬件和软件使用上大都立足自身需要,独立设计制作,导致了信息资源浪费严重,也造成了数据融合的困难。主要表现为:一是相同信息的数据定义各异,导致基本数据无法直接融合,共性数据无法共享;二是数据项设计不完善、数据库结构不统一,造成软件开发过程的反复,严重影响指挥信息系统的建设质量和建设效益;同时由于数据来源唯一性问题、各业务系统数据的共享和保密问题、数据的及时采集更新问题等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延缓了数据的融合和更新速度,成为了制约数据融合的人为因素;

2.软件的友好性程度不高。

目前,我军指挥信息系统的软件系统建设已基本实现了自主研发,部队通过研究所合作的方式开发了多种软件系统,但内嵌在指挥信息系统平台上的应用软件研发水平普遍不高。一是软件设计考虑不周全,个别功能单元缺失。例如,目前在用的很多软件系统还不能通过数据模型自主地量化分析各参战元素力量,辅助指挥人员进行作战效能对比,既无法自动生成科学合理的作战方案或保障方案,也无法依据战场实施反馈信息,更难以对作战实际消耗和目标毁伤效果进行有效评估。二是有些软件操作繁琐,易用性、通用性、稳定性不高。由于软件的开发人员与实际操作人员缺乏沟通,或者不十分了解具体操作环境要求,在功能需要和操作友好性上设计失衡,很容易造成操作步骤繁琐,易用性不高的情况发生。同时,软件的开发环境不同,或者应用平台还不太成熟,也经常存在通用性和稳定性不高的问题。

3.武器系统平台关联度低。

信息化战场态势瞬息万变,指挥控制系统和武器系统平台的指令下达和信息交流十分重要,各指挥信息平台之间、指挥控制系统和武器系统之间的交链通畅是保证实现战场自动化指挥的关键。由于我军数据链系统建设起步晚,软件技术开发尚不成熟,目前的指挥控制系统之间以及与信息化武器系统之间的数据交链程度还较低。主要表现在:一是不同指挥控制系统之间的数据交链困难。一方面,受体制影响,各单位信息系统建设各自为政、相互独立,彼此间互通程序繁冗,限制较多。另一方面,不同指挥控制系统之间数据由于资源缺乏有效整合,互通互操作的难度很大;二是指挥控制系统与武器系统平台之间交链难以交链,或交链程度很低。指挥控制系统与武器系统平台之间只能进行简单的文本传递,虽然通过信息系统可以使得作战兵器进行指令和态势收发,但仅限于此。由于指挥控制系统与各类作战武器的火控系统均不能互操作,从而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动化指挥和控制,严重制约着战场指挥效率的提高。

4.系统安全保密存在隐患。

信息化条件下作战,指挥信息系统作为战场全局的统筹和指挥中心,必将成为敌方重点打击的目标。一旦指挥信息系统遭到破坏,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要十分注重加强对指挥信息系统的保护工作。当前我军指挥信息系统安全隐患主要在硬件设施的防护和信息资源系统的安全保密两个方面,主要是:一是基础设施位置固定,防侦抗毁能力有限。通信台站和指挥控制节点基本上都处于固定位置,同时骨干光缆路由主要沿交通干线布设,暴露征候明显,易被敌切断我信息传输通道,造成通信链路瘫痪,从而对我指挥信息系统构成严重威胁。二是信息系统运行存在安全隐患。主要表现在信息设备的一些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存在被敌预置“后门”、“陷阱”的隐患;网络协议的开放性,易造成网络边界难以确定,面临遭敌渗透、欺骗、窃密和攻击的危险;网络安全设备分装在专用网系上,难以对网络安全进行整体防御和动态监管;同时还有专门性管理人才缺乏带来的问题等等,都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5.专门指挥人才相对缺乏。

人才是指挥信息系统建设的根本,无论是进行系统建设,还是抓自主开发、科学管理和组织应用,都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来支撑。现在我军正在大力建设适应信息化条件下作战的指挥信息系统,拥有一支懂技术、精指挥、会管理的复合型指挥人才队伍对指挥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快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军加大了指挥人才培养的力度,但是,因为人才培养周期长且涉及人才使用等多个环节,而且指挥信息人才培养要“专”且“全”,部分军事指挥院校在此类专业教育上还比较薄弱,人才培养的渠道还很狭窄,方式比较单一,导致指挥信息人才比较缺乏,尚不能满足我军指挥信息系统建设对指挥人才的需求。指挥人才缺乏已经成为制约指挥信息系统发展的“瓶颈”和“软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指挥信息系统实际效能的发挥。

三、信息化条件下加强我军指挥信息系统建设的对策建议

1.以一体化平台作为依托,建立健全综合集成标准化数据库系统。

目前,我军通过大力推进一体化指挥信息平台建设,已逐步解决了缺少顶层设计和规范统一问题,各单位部门的数据库系统建设开始加速更新和融合步伐。一体化指挥信息平台需求牵引下的数据库系统建设,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在全军数据工程建设组的指导下,基于前期建设成果,修订完善《全军作战指挥综合数据库规范》,制定数据分类与编码等标准,先期做好数据规划准备工作。二是分领域、分层次,自下而上地分析和汇总信息需求,梳理基础数据、共性数据和业务领域专门数据,形成指挥信息系统建设的数据框架结构,用于指导系统建设中的数据重构和新建工作。三是根据战略、战役、战术层次指挥需要,确定多级联合共享数据库结构,满足可靠性、实时性、同构性、实用性、安全性、易维护性以及和异构数据库互联互通性要求,达到分布式数据信息共享和互操作的目的。四是研制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数据采集、维护更新、抽取转换、容灾备份和数据分发等功能平台,确保数据管理模式的统一和可靠。五是制定数据管理制度和工作条例.预设、预编数据管理机构,使平时的网上推演和战时指挥有完善、可靠的数据管理机制。

2.以提升战斗效率为原则,加强指挥控制系统与武器系统的交链。

加强指挥控制系统之间以及指挥控制系统与武器系统的交链是我军指挥信息系统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我军在这个方面还比较薄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指挥信息系统的实时性和高效性,难以发挥指挥信息系统应有的效率。主要解决方法有:一是要保障指挥控制系统之间、指挥控制系统与武器系统之间的互连、互通能力。一方面,要搞好通信网络的基础性建设,保障指挥通信渠道畅通。通信网络是连接指挥机构与各种探测器、指挥终端设备的纽带,决定着后勤指挥信息系统的作用空间和范围,一旦通信网络中断,将造成指挥系统瘫痪,指挥失灵。二是要逐步实现指挥控制系统之间、指挥控制系统与信息化武器系统的互操作。另一方面,要注重通信网络的通用性、兼容性改造,通过统一设计规范、标准数据格式、配套设备接口及安装联通协议等方式系统之间在功能和接口上实现技术兼容、功能匹配、综合一体,逐步指挥控制系统之间、指挥控制系统和武器系统平台之间的互连、互通、互操作。另外,各单位也要充分共享数据,加快信息资源整合力度,为未来作战中充分实现互连、互通、互操作做好准备。

3.以实际军事需求为牵引,自主研发出可操作性强的通用型软件。

在软件系统建设和研发方面,要着眼于实际的军事需求,从部队性质、装备功能、操作人员的基本素质和实际作战任务需要的角度考虑软件开发:一是软件研发要以满足实际作战需求为目标。要将平时训练和演习演练中总结摸索的最新战法成果、作战思想,形成科学合理的数学模型,作为软件设计的思路来指导软件设计,进而逐步形成强大的专家系统,用于作战辅助决策。二是要增强软件的可操作性和友好性,适合操作人群使用。主要是在软件的设计研发上要充分考虑多方因素,既要满足作战需求,又要适合实战操作。要针对操作人员的水平层次和实际任务要求设计友好型软件,简化操作程序,提高实际效率;三是要加大软件自主研发力度,研发通用型稳定性强的软件。一方面,使用由我国自主研发的软件,通过对安全性和可靠性等方面进行预先设防,可以有效减少软件系统被敌方破坏的概率。另一方面,我国自行研发的软件,具有针对性强、通用性好的特点,在使用维护和后续的软件升级方面会相对自主,指挥控制系统之间在互通互操作上也会更加便利。

4.以提高生存能力为标准,构建多措并举综合化的安全防护体系。

信息化条件下作战,指挥信息系统作为战斗力的“倍增器”,必将成为敌方重点攻击的目标。因此,在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建设过程中要以提高生存能力为标准,多措并举,“硬”和“软”两手抓:一是加强对信息工程和配套设施的防护,提高指挥信息系统战场生存能力。只有保证指挥信息系统工程安全,才能保证战场指挥的持续有效性。一方面考虑从主体装备到配套设施向小型、精干、机动方向发展,降低暴露征候和被敌摧毁的概率;另一方面结合系统应用的战场环境,加强指挥信息系统的战场伪装、防护和抗击等配套设施的建设,使指挥信息系统具有一定的抗“硬打击”能力。二是着力提高指挥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防御能力,保证指挥信息系统作战效能发挥。一方面,要加强技术防范。综合运用访问控制、人侵检测、数字签名、灾难恢复等技术,研发具有我军特色、高性能的信息安全保障装备,逐步形成系统配套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切实提高信息安全防护水平。另一方面,要科学管理,以管促防。主要措施包括加强保密教育、建权管理机构、规范各项制度、加强指挥信息系统安全保障能力和管理人才培养等。

5.以培育专门人才为基础,建设“智”“管”“用”结合人才队伍。

在指挥信息人才培养方面,要按照满足急需、同步筹划、超前培养的思路,把驾驭信息化作战运用的指挥人才、信息化建设的创新人才、信息系统的维护管理人才作为培养重点,改革指挥信息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一批既有指挥谋略素养,又有系统维护和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为指挥信息化建设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一是坚持岗位育人,强化官兵基本素质。信息化作战训练平台的建设为人才培养赋予新的内涵,要以信息化作战训练平台为依托,积极开展平台练兵活动。二是坚持平战结合,培养实战指挥能力。把指挥信息系统作为部队考核必考、重大演训活动必用、装备检查必查的重要内容,组织不同层级、阶段性的系统联调联试,运用指挥信息系统积极开展军事需求证论、装备器材试验,以此提高官兵组织运用、管理维护指挥信息系统的能力。三是营造信息化建设氛围,把指挥信息系统建设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提高网络覆盖率,拓展网络带宽,整合推广应用软件,实现网上办公、教育、训练、战备、管理和保障等功能,达到培养意识、提高效益的目的。四是发挥科研院所和生产厂家的技术优势。密切部队与科研院所、生产厂家的联系,认真组织接装培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培训操作与维修技术骨干。

参考文献:

[1] 张训立,綦海龙,李勇翔.基于联合作战的指挥信息系统建设.第二炮兵指挥学院学报.2009年6月。

[2] 高德福.试论联合作战指挥信息系统建设.军事学术.2002年。

[3] 易良廷,梅全亭.当前指挥信息系统建设应注意的问题.军事学术.2009年第7期。

[4] 杨韬,李伟,周昭.对后勤指挥信息系统建设的思考.后勤科技装备.2008年第5期。

[5] 郑慧娟,张永亮,王建华.适应联合战斗需要加强指挥信息系统建设.西安陆军学院学报.第34卷第1期。

[6] 费文东,郑金明,陈卓.推进指挥信息系统建设的思考.空军通信学术.2009年。

[7] 王朝阳,叶飞.炮兵指挥信息系统网络安全需求.四川兵工学报.2010年1月。

[8] 刘森,梁晓波.对联合作战指挥信息系统建设的思考.炮兵学院学报.2010年。

[9] 杨晓君,王越.军队信息化建设需求的军事人才培养.通信士官杂志.2009年。

作者简介:曹阳,上尉副营,现就读于合肥电子工程学院研究生三队。

上一篇:试论宁夏大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下一篇:结合各科教学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