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专业教学中“学场”与“职场”融合的策略探究

时间:2022-08-21 02:51:28

职业院校专业教学中“学场”与“职场”融合的策略探究

摘要:职业院校专业教学的“学场”与“职场”有效融合有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实施“双场合一”教学应以教改为抓手,深刻把握学场与职场融合的内涵;以专业建设为载体,加大学场与职场融合软硬件建设;以学生终身发展能力为目标,突显学场、职场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职业院校;专业教学;“学场”与“职场”融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1C-0033-03

近2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教育教学课程改革也非常活跃,“学生主体、能力本位、行动导向、实践主线”的课程理念得以确立,项目教学、理实一体等教学方法普遍被采用,大批职业学校的学生成为中国制造的骨干力量。目前,“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对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双场(学场和职场)合一”教学深入探究“学场和职场”有效融合,将有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现以机电专业为例,就实施“双场合一”教学作一探讨。

一、以教改为抓手,深刻把握学场与职场融合的内涵

(一)变革传统教学思想是双场融合的基础

传统的机电专业课《机械基础》《机制工艺》等课程相对独立,学生对机电专业发展认识只是知识片絮,枯燥抽象的学场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机电专业的认同性。有的学生片面认为机电专业就是数控或钳工等,学生和教师认为就业是以后的事,淡漠了融入职场教育的重要性,或学场与职场互融教育的意识还不够强。大部分机电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才能慢慢认识什么是机电专业,传统的单学场教育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师生的自我发展。因此,学场与职场的融合首先是基于教学思想的改变,从内驱出发,师生双方都要加强机电专业职场教育,并且深入理解职场与学场一定的关系,使学习的知识得以提高和迁移。

(二)教学模式创新是双场融合的保障

传统教育模式中的专业课程条块分明,井然有序,相对独立,是大众化的,具有普遍性。现代教育模式提倡学徒制,项目化教学,课程融合在项目或模块中,并具有扩散功能,学生小组合作,踊跃展示,要求教师限时讲课,处处彰显学生个性和主体地位,多样化和交叉性的项目逐步完成了课程教学目标,完善了课程体系,体现了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促进了学生学习迁移能力的提高。如图1所示。

二、以专业建设为载体,加大学场与职场融合软硬件建设

(一)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教材是两场融合的前提

在坚持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培养目标一致、与教学时间安排一致、与职业能力要求一致的原则下,课程开发应结合地方产业需求,紧紧围绕现代智能制造和机电专业群建设需要,有目的地对机电专业教材系统进行二次开发。以模块或项目为教学单元,将专业知识有效整合在一起,模块或项目由生活类到生产类,由简单化到复杂化,由零件化到部件化,模块或项目交叉,发挥模块或项目课程的扩散功能,由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完成。如机电专业的项目课程设计,小到一个螺母的加工,中到油泵的加工,大到机器人的制作等,每个模块或项目都包含了《机械制图》《机械基础》《机制工艺》《金工实训》《ATUOCAD制图》等专业课知识和技能实训,应将机电专业知识微系统化,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机电专业知识水平。

同时,机电项目课程的开发应紧紧与学生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密切联系在一起,便于学生模仿教师开发的行业企业项目课程来开发相应的项目课程。如开发出的项目《螺母制作》n程,可以衍生为学生课程设计《C形垫片制作》。如此,学生的课程设计与开发的项目课程相对应,教、学、做的效果才能真正实现,使双场融合教学源于企业的产品,又终止于服务企业,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也有利于实现“中国制造2025”中提出的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二)教学场地改变和企业文化引进是双场融合的基础

双场融合不仅仅是教学场地发生了变化,即车间搬进了学校、课堂放在了车间或学生到挂钩企业、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学校实训区更要贴合机电专业教材二次开发相对较大的项目产品的生产工艺要求。如《空调压缩机转子的生产》,这是一个零部件,主要制作工艺流程是剪板或剪裁冲裁压铸车削外圆拉削内孔防锈热处理,涉及的冲裁模和压铸模就可以编成若干个项目课程。因此,实训区的设备布置应尽可能满足《空调压缩机转子的生产》的工艺流程要求,让学生直观体验到企业生产情景和设备安装排布。学校实训区应紧紧围绕学校机电专业群特色、地方机电制造业特色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布局。

同时要加强企业文化引进。如企业冠名班、班级5S管理的企业化制度,教室、实训室的企业化的宣传标语,企业化的班级建制,除了校服以外,规定学生定期着冠名企业或校外实训基地的员工服,建立晨会制度等等。用企业文化熏陶影响学生,提高双场融合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准职业人的成长,为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机电专业职业岗位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教师职场内在素养的提升是双场融合的关键

在双场融合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都要转变,教师不但是教师,更是职场的师傅;学生不但是学生,更是职场的徒弟。教师和师傅的双重身份决定了教师自身必须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即教师应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教师的专业素养,这决定双场融合课堂教学的成败。大部分专业教师从教后脱离了生产车间,或只是蜻蜓点水似的下企业锻炼,在学校也可能是从事一门或两门专业课教学,对专业发展情况的整体把握远远不够。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应循环开展专业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不只局限于表面有证的“双师型”教师,专业教师也要做到一专多能,应胜任所有专业课教学,学校应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循环任教各门专科课。如机电专业,按学年或课程课时总数安排专业教师任教《机械基础》《车工工艺学》,下学年可安排《机制工艺》《钳工实训》。一个大循环后,专业教师的机电专业知识水平与能力就会不断全面提升。学校还应拓宽教师来源的多元化渠道,聘请企业专家和能工巧匠来兼职,这样才能真正将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企业的专业技能融合在一起。

(四)评价体系的多元化与艺术化是双场融合的活力

教学评价决定教学价值取向。目前职业院校存在终极性评价,只看成绩、片面性评价,只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表面情况,个体评价忽视团队合作能力与精神培养等不足。应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让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施教成为一个愉悦的过程,始终让学生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应注重学生情感方面的评价,以成功教育挖掘学生的潜力,消除因机电专业枯燥抽象难懂给学生带来的恐惧心理;双场融合班级建制应更多采用企业里班小组制,评价单元由小组到个人,以团队带动个人,将竞争机制引入到团队,从职业素养、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团队合作意识等多维度综合评价,同时要引入企业或实训基地第三方评价。如评好学生可变为由实习或冠名企业来评好员工;学分制可转化为类似Q币的虚拟薪水制,学生领取的薪水,可在学校教学资源中使用,也可以作为评优评先的依据之一,让学生直面职场要求。

三、以学生终身发展能力为目标,突显学场、职场的有机融合

在双场融合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和专业职业素养的职业人同时,更应注意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一是要加强学生学习迁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模仿项目课程来进行课程设计,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养成学习习惯。二是要加强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培养。职业教育教学应走出认为把企业的一套搬过来就是融合的误区。因此,教学大纲的制定需要科学性、严密性和针对性,在进行项目课程教学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品德和素质的培养。三是要加强两场融合教学中学生信息化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高效快速获取专业信息的习惯和能力,以便独立自主、持续地利用信息资源自我学习和提高。

上一篇:情景教学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对目前山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