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制、产品质量与企业收益

时间:2022-08-21 12:23:51

环境管制、产品质量与企业收益

摘 要:本文引入消费者效用函数、政府环境管制成本函数、企业生产成本函数,研究了环境管制对企业产品质量和利润的影响。研究表明:(1)在政府财政收入最大化的条件下,政府对企业征收污染罚金是不会让污染生产的企业退出市场的;(2)在政府财政收入最大化、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和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下,政府征收污染罚金时,会降低产品环境质量;(3)政府加大罚金力度会提高生产清洁产品企业的净收益,而降低生产污染产品企业的净收益,并且清洁生产企业的利润比污染生产企业的利润高;(4)政府如果放弃财政收入最大化目标,对清洁生产的企业予以激励,对污染的企业在说服教育的基础上采用创新弃权书的管制方式,否则即对其征收罚金,这样会使两类企业都进行清洁生产。这些结论表明政府对污染生产企业征收罚金时,重在引导教育并建立激励型生态补偿制度,注重政策的使用效率。

关键词:环境管制;产品质量;罚金

一、引言

自从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后,环境问题一直吸引着国际学术界的关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大量文献关注于政府环境管制对企业生产的微观影响。传统假说的观点是,环境管制会负面影响企业生产,因为较高的环境标准将导致国内厂商生产成本的上升进而损害其竞争力,因此采用较高的环境标准可能是得不偿失的做法。以Walley和Whitehead(1994)为代表的观点是,对单个企业而言,随着环境治理成本的增加,企业的收益会减少,从而企业越来越难以实现环境与竞争力的双赢。

然而,Porter(1991)认为,恰当设计的环境管制可以激发被管制企业创新,相对于不受管制的企业,这可能会产生绝对竞争优势,从而会提高企业的收益;相对于管制标准较低的国外竞争者而言,环境管制通过刺激创新可对本国企业的国际市场地位产生正面影响。Christmann(2000)认为,企业可以通过改变生产工艺、完善产品设计等有效措施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增加收益。曲如晓(2001)认为,政府通过严格的环境政策可以使企业在国际贸易中获取竞争优势。傅京燕(2002)指出,企业可以根据消费者的偏好以及需求弹性的差异,通过实行差异化策略来增加利润,从而获取竞争优势。

Simpson和Bradford(1996)却指出,环境管制的影响取决于被管制行业的具体特点,行业不同,影响也不同,而且理论上也不太可能精确估计这种影响。Sartzetakis和Constantatos(1995)用一个国际寡头模型分析,在古诺―纳什均衡下,用排污许可证交易体系的企业与用命令和控制方法的企业相比拥有较大的市场份额,企业竞争力的高低不仅与环境管制措施的松弛程度有关,而且还取决于环境管制的形式。Porter和Vander Linde(1995)指出,之所以有环境管制降低国际竞争力的观点,主要是观察问题时所采取的静态方法。如果进行动态分析,由于环境管制会刺激创新,所以严厉的环境管制是完全有可能提升一国企业的收益,从而提高其国际竞争力的。并且Eliste和Fredriksson(1998)为此观点提供了理论支持。他们的模型显示,环境质量需求的增加将导致两个政策变量即污染税和生产补贴的同时增加。通过游说,污染者可能得到补偿,以弥补其在新管制标准下增加的支出。结果,企业收益增加,竞争力不降反升。

目前,在理论研究方面,有关环境管制对企业的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环境管制对一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在实证方面,主要是关于单个企业的环境管理策略与企业收益关系的研究。而研究在特定的市场结构中,消费者偏好、政府的管制行为对企业收益的影响却是很少的(许士春,2006)。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环境管制的特点通常不像西方国家那样以某些环保标准为依据,而往往呈现出转型经济的特色。从以往的事实可知,政府进行环境管制主要是通过征收污染税或罚金的方式来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而往往没有关注到实施这些管制措施是否会使企业进行清洁生产。

考虑到中国的现实情况,本文试图建立一个三部门经济模型,分析在政府财政收入最大化、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和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下,政府对污染厂商征收罚金时,对厂商的产品质量和净收益带来的影响。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就目前有关环境管制对企业生产的影响这一问题的研究现状作了简要的叙述;第二部分给出了本文的假设条件和模型框架,在博弈论的思想方法下阐明了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最优决策;第三部分探讨了政府环境管制措施对厂商产品环境质量的影响,论证了在政府财政收入最大化、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和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下,政府征收污染罚金时,会降低产品的环境质量;第四部分探讨政府环境管制措施对厂商收益的影响,论证了政府加大罚金力度会提高生产清洁产品企业的净收益,而降低生产污染产品企业的净收益,并且清洁生产企业的利润比污染生产企业的利润高;第五部分是本文更深一步的讨论,假如政府放弃财政收入最大化目标,对清洁生产的企业予以激励,对污染的企业在说服教育的基础上责令其限期整改,否则即对其征收罚金,这样会使两类企业都进行清洁生产;第六部分是本文的结论及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基本假设与模型的构建

考虑到经济转型时期政府管制的动机,以及问题处理的简化,我们给出了以下假定条件:

由于厂商1是清洁生产的,因而政府对其征收正常的从量税t。厂商2是污染生产的,因其污染了环境,政府除了要对其征收正常的从量税t外,还会征收一定的罚金。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政府只能以θ的概率对其单位产量征收罚金F。

根据假设4我们知道,如果消费者选择购买了产品i,那么根据显示性偏好弱公理就有:

由此,政府是不会让厂商2退出市场的,否则政府无法实现财政收入的最大化。此时污染生产企业的利润是大于零的。

三、政府环境管制与厂商产品质量

如果厂商2进入市场,则厂商2的产品价格必与厂商1的产品价格相等,这主要由于政府知道市场上清洁产品的正常价格,如果厂商2产品的价格低于厂商1产品的价格,即P2<P1,那么这一价格信号就会很容易吸引政府的注意力,从而政府会很容易鉴别出厂商2产品的环境质量,此时厂商2被处罚的概率是1,即θ=1。这样,在F≥P2的前提下就有π2<0,因而厂商2一定会令自己的价格水平等于厂商1的价格水平。那么其均衡价格一定为P2=P1=P*。最终在均衡条件下,厂商1实际上充当了价格领导者的角色,厂商2是价格的追随者。在均衡条件下,厂商的最优价格P*将由下式决定:

由于两个厂商的产品价格始终相等,根据式(4)厂商i的市场份额变为:

下面我们讨论在竞争均衡条件下厂商1和厂商2产品的环境质量。

当政府对污染厂商进行环境管制时,我们分别考虑厂商1和厂商2应对政府罚金的情况。

对式(7)求F的偏导数,经整理可得:

命题1:在本模型经济中,政府加大对污染产品的罚金力度会降低污染产品的环境质量,也会降低清洁产品的环境质量。

命题1说明,在政府加大征收罚金力度时,虽然厂商2降低产品的环境质量会失去一定的市场份额(参见式(6)),但面临政府的高额罚金,厂商2只有被迫通过降低产品的环境质量来节约成本,从而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厂商1预期到厂商2会降低产品环境质量,而厂商1的产品一直被认为是清洁产品而不会受到处罚,从而厂商1也会降低产品的环境质量来节约成本(注:根据式(6)可知,厂商1降低产品环境质量和维持原来的产品环境质量相比,会失去一定的市场份额,但厂商1降低产品环境质量后节约成本的收益会大于失去一定市场份额的损失。否则,厂商1不会降低自身产品的环境质量。这一结论也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在对生产低质量产品的企业进行管制时,同时还要监督生产高质量产品的企业,因为如果生产低质量产品的企业降低产品质量时,原先生产高质量产品的企业可能也会跟着降低产品质量。),实现利润最大化。

我们对T2/T1求F的偏导数,并将式(14)代入可得:

命题2:在本模型经济中,政府加大对污染产品的罚金力度会加大两种产品环境质量的差异程度。

命题2说明,在政府加大征收罚金力度时,厂商2与厂商1的产品环境质量差距会变大,这意味着厂商2较厂商1的产品环境质量下降的幅度大。这主要由于政府仅对厂商2处以罚金,面临政府的高额罚金,厂商2只有被迫通过降低产品的环境质量来节约成本,从而实现利润的最大化。除非让厂商2退出市场,否则政府处以罚金的力度越大,厂商2的产品环境质量下降的幅度越大。

四、政府环境管制与厂商的收益

以上我们主要探讨了政府征收污染罚金对厂商产品质量的影响,下面我们探讨政府罚金会如何影响两类厂商的净收益(利润)。

(20)等号右边各项为负,所以π*2/F<0,这说明政府加大罚金力度会减少厂商2净收益。由此我们可得如下结论:

命题3:在本模型经济中,政府加大对污染产品的罚金力度会提高清洁生产企业的利润,而降低污染生产企业的利润。

命题3的经济含义是:在政府加大征收罚金力度时,厂商2面临政府的高额罚金,其成本负担加大了,利润也就会自然减少;厂商1的利润会随着其市场占有率的提升而增加。

现在比较在政府征收罚金的情形下两类厂商的利润,用式(18)减式(19)得出:

命题4:在政府对污染生产企业征收罚金时,清洁生产企业的利润比污染生产企业的利润高。

五、简短的讨论

从上文的分析得出:在政府财政收入最大化、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和企业利润最大化时,政府采用污染罚金会降低产品的环境质量;同时,提高罚金力度会提高清洁生产企业的利润,而降低污染生产企业的利润。这说明在现实经济中,政府在进行环境管制时,要考虑到企业的实际情况,不能“一刀切”,特别当企业提高产品环境质量的边际成本很高时,政府提高惩罚力度可能会适得其反,不能达到政策的预期效果。此时,如果能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来鼓励帮助一些污染企业进行清洁生产,效果会比征收罚金要更好些。

我们假设政府放弃了财政收入最大化的目标,并且政府不进行环境管制时,比较式(10)与式(11),当F=0,即政府不对厂商2进行环境管制时,则式(11)与式(10)是一样的。厂商2和厂商1的产品环境质量水平都是T1,此时市场产品的平均环境质量为T1;当政府进行环境管制时,根据式(11)可知厂商2的产品环境质量肯定低于厂商1的产品环境质量,即T2<T1,市场产品的平均环境质量为TS1T1+S2T2<T1。由此可得如下结论:

命题5:在本模型的经济中,政府不征收污染罚金时,两厂商都进行清洁生产(因为T2T1);当政府征收罚金时,厂商2进行污染生产(因为T2<T1),市场产品的平均环境质量水平小于不征收罚金时的情形。

此结论初看好像与常理相悖,其实之所以出现这种结论主要是由于:在政府不征收罚金时,厂商2还可以利用目前的资源来提高生产的清洁水平,从而提高其市场份额来增加收益。然而在政府对其征收罚金时,企业只有通过降低产品的环境质量来节约成本,从而会出现这种情形。这就说明在现实经济中,政府在进行环境管制时,要考虑到企业的实际情况,不能“一刀切”,特别当企业提高环境质量的边际成本很高时,政府提高惩罚力度可能会适得其反;此时,如果能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教育引导一些污染企业进行清洁生产,效果会比征收罚金更好些。这点我们将予以证实。

我们假设政府放弃了财政收入最大化的目标,政府实施环境管制并对生产企业进行检查,发现清洁生产就按单位产品给予补贴,假设补贴为B,对不符合环境标准的企业,在教育引导的基础上责令其限期整改,否则即对其每件产品征收罚金F(此措施有的学者称为“创新弃权书”(注:创新弃权书是基于激励策略尤其是创新激励而设立的一种环境手段,通常由政府与企业签订弃权或豁免证书,企业承诺如果进行技术创新而清洁生产,他们在豁免期间将免除惩罚。创新弃权书是推进环境政策改革的一种新尝试,曾在一些国家获得过成功。笔者认为创新弃权书给予了企业必须进行清洁生产的整改时间,这有利于企业“改过自新”。))。假设此时清洁生产的产品环境质量为T′1,污染生产的产品环境质量为T′2。在这种情形下,两厂商的利润函数为:

收罚金,厂商1的利润比厂商2的利润高,所以对于厂商2来说,其最优选择也是进行清洁生产,并且环境质量也提高到T′1的水平。本结论可由下面的命题来表述:

命题6:当政府放弃财政收入最大化目标,对从事清洁生产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激励,对污染企业在说服教育的基础上采用创新弃权书的管制方式,否则即对其征收罚金,这样会使两类企业都进行清洁生产,并且生产的清洁水平会更高。

这点表明了政府在进行环境管制时,要对从事清洁生产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激励,对污染的企业不能一味地采用惩罚的方法,而应是首先采用教育引导方法,要给予污染生产企业整改的时间,特别是企业初始环境质量水平为T′2,如果立即征收罚金,只会使企业在征收罚金的约束下处于次优选择的状态,如果政府能给予污染生产企业一定的整改期限,并给予一定的引导,帮助其改进生产,则T′1的环境质量水平也是污染企业的最优选择。所以,罚金仅仅是一种手段,不是政府环境管制的目的。罚金政策必须在督促企业整改之前使用才会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否则,不分情况搞“一刀切”,很难达到其预期的使用效率。在现实中,单纯的惩罚经常是以关、停、并、转中小企业为代价来寻求环境质量的改善,这一做法即使有利于环境保护,却加剧了社会分配不公,加重了各地执行环境保护的经济成本,也使环境保护政策难以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

六、结论及建议

本文建立了一个三部门的经济模型,分析在政府财政收入最大化、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和企业利润最大化时的市场均衡情况。由于在经济转型时期地方政府主要考虑财政收入,所以在政府财政收入最大化的情况下,政府征收污染罚金是不会让生产污染产品的企业退出市场的,这也是市场经常出现劣质企业“打而不死”的主要原因。在本文的假定条件下,政府征收污染罚金会降低产品环境质量;同时,政府这种环境管制措施会提高清洁生产企业的利润,降低污染生产企业利润。

在本模型中,我们首先假定政府以财政收入最大化为目标,这主要是由于转型时期地方政府往往会追求政绩而一味增加当地的财政收入。这就可能在现实生活中,政府往往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而故意降低监管力度,如烟草行业对环境有一定的污染,对人身健康危害很大,但因其能给政府创收而未被禁止;还有在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中,经常出现“打而不死”的现象。然而,如果政府放弃财政收入最大化目标,并对从事清洁生产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经济激励,对污染的企业首先采用教育引导的方法并给予一定的“整改”期限,惩罚则是在不得已的情形下为起到“威慑”作用而使用时,两类企业都会进行清洁生产,并且环境质量较原先更高。本文的分析发现,无论政府是否管制,清洁生产企业的净收益都高于污染生产的企业(至少相等),这点表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应主动采取清洁生产,这样才有利于企业长远的发展。此外,在本模型分析中,发现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对厂商的影响很大,因为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决定了厂商的市场份额。这点给我们的启示是,政府在进行环境管制时,不能仅仅针对企业,还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来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环境质量的关注程度。

通过本文的研究,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对当地政府来说,要尽量从长远利益出发,不要为了暂时的政绩而追求财政收入。在进行环境管制时,不能仅仅为了征收罚金就认为进行了环境管制,罚金仅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政府更应重视政策的使用效率,要能深入企业了解具体情况,重在教育引导,并建立起激励型生态补偿制度。

第二,政府应为企业提供优惠的财税政策,以财政资助形式推动研究开发,对从事新技术研究开发的公司、科研组织或个人提供无偿拨款或补贴,对有助于技术进步的项目给予相应的减免税收政策;在金融市场上,可以采用各种措施促进金融机构为企业进步提供资金,并重视对风险资本的投资,从而鼓励引导国内企业进行绿色生产。政府要特别关注污染生产的企业,通过资金、税收等政策手段予以扶持,使其尽快获得清洁的生产技术,引领科技创新与环境保护有效地结合,促进中国的环境保护由外延型向内涵型转变,这样既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又有利于提高产品的环境质量。

第三,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宣传来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环境质量的关注程度,提高消费者的环境意识,在我国消费者中普及绿色观念,引导绿色消费,为我国的绿色产业发展开拓空间。因为消费者的环境意识直接影响了消费者的效用函数,消费者对高环境质量的产品偏好越强,产品的市场需求越大,企业越会通过提高产品的环境质量来提高竞争力,从而会激励企业进行绿色生产。

第四,对企业自身而言,应注重提高产品的环境质量来提高其竞争力。因为通过以上的研究我们得知,无论政府对企业的生产是否进行环境管制,生产清洁产品的企业都比生产污染产品的企业利润高,也更具有竞争力。企业应积极引进和学习国内外的清洁生产技术,要在政府的环境管制与企业的科技创新之间架起连接的桥梁。

参考文献:

傅京燕. 2002. 环境成本内部化与产业国际竞争力[J]. 中国工业经济(6).

曲如晓. 2001. 环境保护与国际竞争力关系的新视角[J]. 中国工业经济(9).

许士春. 2006. 有关贸易与环境问题的研究综述[J]. 经济学动态(6).

CHRISTMANN P. 2000. Effects of best practice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on cost advantage: the role of complementary assets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3): 663-680.

ELISTE P, FREDRIKSSON P G. 1998. Does open trade result in a race to the bottom? Cross-country evidence[M]. Mimeo, Washington, DC: The World Bank:213-236.

PORTER M A. 1991. America's green strategy[M]. Scientific American,16(8):264-267.

PORTER M A, VANDER LINDE C. 1995. Towards a new con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 competitiveness relationship[J]. The Journal of Economics Perspectives(9):97-118.

SIMPSON R D, BRADFPRD R L. 1996. Taxing variable cost: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s industrial policy[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30:282-300.

SARTZETAKIS E S, CONSTANTATOS C. 1995.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J]. Journal of Regulatory Economics(8):61-72.

WALLEY N, WHITEHEAD B. 1994. It's not easy being green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5): 45-55.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Product Quality and Profit of Enterprises

――Research on the Efficiency of Pollution Fines Policy

XU Shichun1 HE Zhengxia2

(1.School of Management,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Xuzhou 221008;

2.School of Commerce, Xuzho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221009)

Abstract: The paper utilizes a consumer′s utility function, government cost function and enterprise cost function 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on product quality and the profit of enterprises. The paper demonstrates that (1) under the condition of government maximizing financial incomes, the government won′t allow the enterprises to retreat from the market; (2) Under the condition of governments maximizing financial incomes, consumers maximizing utilities and enterprises maximizing profit,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will debase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products; (3) The more fines that the government levies, the lower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products in the market. The government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will increase the profit of enterprise that produces clean products, and reduce the profit of enterprise that produce pollutive products;(4) If the government abandons financial incomes and gives subsidy to enterprises that manufactures clean products and induces enterprise that manufactures pollutive products to manufactures clean products, both of them will manufacture clean products. This demonstrates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efficiency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Keywords: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product quality; fines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基于价值链分析的公司之间的成本控制:一个案例... 下一篇:环境管制与外资区位分布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