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办高职师资结构与师资实践能力现状分析

时间:2022-08-20 10:25:20

浙江民办高职师资结构与师资实践能力现状分析

摘 要:近年来,国家对于教育越来越重视,这就催生了民办高职院校的兴起。然而,在办学过程中,一些问题也凸现出来,尤其是师资结构以及师资实践能力这两个方面。而教师作为教学中的执行能力,关系到教学质量的优劣性。因此,关注师资结构,重视师资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当下的主要任务。笔者将以浙江民办高职院校为例,分析出民办高职师资结构与师资实践能力的现状,并据此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我国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关键词:民办教育;高职教师;师资结构;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3-0208-03

一、浙江民办高职师资结构的现状

(一)教师队伍数量相对不足

实践证明,相对于大班而言,小班化的教育体制对于学生吸收知识,联系技能更有好处,尤其是对于高职学校而言。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高职学校中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人数之比应该是18:1,并且将这一比例成为黄金比例。因为此时的人数比例使得教师对于学生的指导性更强,能够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而对于学生自身而言,在这样的班级中存在一定的竞争力,但学习的动力依然没有减少。但是,就目前而言,在浙江省的民办院校中,为了节省师资,大多以大班化教育为主。能够达到18:1的要求的院校少之又少,甚至还出现成倍增长的比例。可见,在浙江省现有的院校中,教师队伍的数量远远不能够满足当下教育的需要,随着院校的扩招,生源将不断增加,教师队伍又将陷入一个低潮。

(二)教师队伍学历整体不高

民办院校属于私人所有,它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主要目的是为了赢取利益。所以,浙江的很多民办高职院校中,为了节约成本,在校教师的学历普遍偏低,以专科毕业生或者是本科生为主,硕士研究生占到了很少的比例,博士生几乎没有。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教育部文件规定了每个学校的硕士研究生以及博士研究生都必须达到一定的比例,否则为不合格院校,但是民办高职学校中,符合这一规定的院校几乎没有。或者只是花一定的钱财,购买硕士研究生以及博士研究生的证书,严重违背了高职院校的教师任职条件。

(三)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不合理

在浙江省现有的教师中,“两头大,中间小”是教师职称结构的普遍现象。即教师职称大多以刚刚毕业的青年教师为主,主要从事平时的教学工作,通常一个教师会担任三个班左右的任课教师,而浙江省相关文件则是规定一位教师一般只担任一到二个班级的任课教师,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给青年教师减压。另一部分职称主要以教授以及退休教师为主,他们从事于学校的科研项目或者是实验室的仪器管理工作,很少从事课堂上的教学,担任中间讲师职称的教师则很少。这样一来,高职院校中的教学工作的任务就落到了青年教师的肩膀上。

(四)教师资源单一

浙江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师来源主要有两个方向。其一是本科院校毕业的青年教师。他们刚刚从事本职工作,教学经验相对不足,在工作的过程中还需要指导。此外,和一般的工作不同,教师是一个特殊的专业,他不仅要求教师本身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具备将知识有效传递给学生的能力,对于初步踏入教学岗位的青年教师而言,实属不易,这在保障教学质量上就会大打折扣;其二是从公办学校退休的老一辈教师,尽管他们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教学过程中也有自我的一套教学模式。但是应用到当下的高职院校中却不一定适合。由于老一辈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而新一代教科书又推陈出新,不断完善,这样的模式对于教学质量而言,也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二、浙江民办高职师资实践能力现状

(一)实践教学手段陈旧

随着社会对教育制度的重视,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和公办的专业院校相比较,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调查资料显示,在浙江省的大部分高职院校中,能够熟练运用叫雪儿设备以及教学仪器的师资只占到了总体人数的35%,也就是三分之一的比例。这就意味着,还存在三分之二的教师对于仪器的使用都存在似懂非懂的现象,甚至一些青年教师,刚刚从本科学校毕业,而毕业院校又正好处于偏远地区,教学设备本来就陈旧或者是设施配套不完全。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现有的教学仪器,为难了不少青年教师。高职院校师资实践教学手段跟不上院校本身的发展也是一种常态。

(二)缺乏指导实习实训和毕业综合能力的培养

对于职业技术院校来说,学生获得专业技能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实习和实训。在教学课程的安排中,高职学生有一半的课程都属于专业技能课。因此,对于高职院校教师的综合毕业能力的培养就显得至关重要。数据显示,具备学生实习实训指导能力的教师树立为40%左右,而每年都有大批的学生面临毕业,在毕业前期,需要专门的带队教师带领学生前去实习和实训。但是,在这样师资实践能力缺乏的前提下,对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以及综合能力的提升是极为不利的,而这也是现代院校的普遍现象,教师为了教学上的便利性,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却忽略了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不利的影响。

(三)指导活动性不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较小

在浙江省的高职民办院校中,自从参加教学工作以来,没有指导过进行进行实践活动的教师占到了总体师资人数的四分之一。其中,院校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视程度不够是导致该现象的原因之一。归根结底,还是由于教师的实践能力不强,指导活动能力也相应地降低。现代教育体制中,要求教师具备双师型的能力,即在有教师职业资格证书的同时,还要求具备本专业教学工作的相关专业证书,尤其是对于高职院校这样的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技能学校。然而,事实是具备双师型特征的教师并不多,大多数教师只有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却没有专业证书,这就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学生的专业技能不够。

(四)师资队伍实践教学能力培养计划模糊

在一些地方性的高职院校中,部分院校的初衷是为了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从而能够更好地为学校服务,提高教学质量。但是,师资队伍实践教学能力的计划存在多多少少的模糊现象。一些院校是为了培养而培养,而没有从真正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角度出发,盲目性的计划在耗费时间和物质的同时,还误导了学生自身的发展。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严肃的问题,需要注重方式和手段,并将培养的目标作为一项重点考察内容。但在实际的院校中,由于教学制度不完善,学校自身建设性不够等原因,存在没有明确目标的盲目性培养。

三、优化高职师资结构的措施

(一)政府部门需完善院校的管理制度

政府部门作为社会的协调机构,具有一定的公信力。为了让民办高职院校发挥更大的价值,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利益,政府作为一种有型的手段,可以对高职院校进行适当的调控和,并且在鼓励的基础上完善院校的管理制度。如政府部门将教学中的师生比例可以做硬性的规定,超出人数时就需要对该院校进行整改,具体措施根据学校的师生实际人数比例来控制;对于政府管辖区域内的民办高职院校,可以定期对其进行教学评估,鼓励教学质量优秀的院校,并对其进行适当的奖励;加强高职院校的教师福利管理制度,确保人才的稳定性,避免出现人才流动的局面。

(二)民办高职院校需加强自身建设

民办高职院校的目的不只是盈利,而是肩负着艰巨的使命。民办高职院校作为当下教育机构组成的一部分,对国家以及社会的人才输送方面也起着重要的影响。作为民办高职院校本身,应该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加大教育设备的投入。如随着科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以及成为普遍现象,对于学校来说,计算机设备的投入是一项重点内容。一些学校存在计算机设备陈旧、系统瘫痪等现象,这对于学生学习职业技能,提升知识面是极为不利的。此外,部分学生对科研项目有着浓厚的兴趣,作为院校,应该注重学生的多方面发展,加强在实验仪器方面的设备投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三)办学过程中突显人文关怀

从根本上来说,教学质量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方式。也就是说,教师是教学质量优劣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无论是从学校领导机制来讲,还是从社会以及政府的角度出发,都应该在教师的人文关怀方面多下功夫。教师作为高职院校的主要执行力,院校应该将焦点更多地放在教师身上,满足不同教师的需求,改善教师的福利制度,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尊重教师的课堂制度,尊重他们的选择,让教师能够在高职院校中体会到一种归属感,一种被尊重感。只有这样,学校才能留住教师,使得其在自己的岗位上全心全意工作,为祖国的建设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四)坚持教师资格证上岗

上文已经提到,教师是一个特殊的岗位。它除了要求教师具备专业的知识之外,还需要将自己的所学教授给学生,并且使其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所以,教师在上岗前,需要接受专业的培训,即我们平时所说的教师资格上岗证。上岗证是任何一个专业行业都需要具备的证书,它关系到你是否能够胜任这份工作。同时,上岗证也是进入该行业的最基本的条件,只有接触过这个行业,才能够对其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同时,学校和教师之间还应该建立聘任双向选择制度,即学校教师可以选择和适合自身发展的院校签合同,而学校同样也有权利解除和不称职教师之间的合同。

四、提高教学实践能力的措施

(一)校企联合,构建实践教学的平台

学生在院校中学的大部分是理论知识,为了更好地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学校应该和企业联合,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只是的平台。企业作为实践基地,当学校与之相联合时,企业不仅能够获得良好的效益,同时,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得到了良好的锻炼和提高,对于双方而言,都是有益的。尽管一些院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在学校中会设立相应的实验仪器,供学生选择和操作,但是,学生最终将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向自己的工作岗位。校企之间的合作,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理论和实践的舞台,能够将自己所学应用于实际工作中,这便是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二)实施双微格教学实训

双微格教学是指在理论的基础上,运行相关的技术,对师资教学技能的一种训练和评价。就评价机制而言,该方法不仅保留了其公正性和公平性,对于教师而言你,也是展示自我才能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按照双微格的实训计划,通过教师的讲课和授课等环节,对教师的专业技能做一个系统的评价,同时,对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时指出,并且改正。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是对教师专业技能的一种深化和革新。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言,也是其走向社会的首道关卡,是对学生成长过程的一种负责,也是对社会的负责。

(三)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引导其向着专业的方向发展。院校应该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如学生科研项目的申请,数学建模大赛,常用office软件比拼以及电子竞赛等。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教师起到的是指导的作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拉近了学生相互之间的距离,懂得了团结和协作的重要性,而这是进入社会的必要条件。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提前体会到步入社会后的场景,能够增加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向着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四)建立专业技术和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基地

资格证书虽然不能代表能力,但它却是技能的一种体现。拥有职业资格证书,起码可以证实该教师在某个领域有一定的涉足或者是研究,而不至于一片空白。现代企业以及学校中,很多都把各类证书列入绩效考核的内容之一,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学校可以根据教育部门对于相关岗位的教师的要求,对教师进行一定的培训,以此来增加师资实践能力。利用实践的教学基地,还可以增加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

五、结语

民办高职院校的教育一直是社会的热点话题,加强师资结构建设,优化师资实践能力,成为当下的首要任务。为了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民办教师的教学水平,我们所能做的远远不止上文所述。教学需要有一定的计划,但不是一层不变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勇于探索,灵活施教,才能找到适合当下学生的教学方法。

本文为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浙江民办高职师资结构与师资实践能力现状调研报告2011-2012年,项目编号:SCG348

参考文献:

[1]郝金镇.高职院校政策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年01期.

[2]高进.中澳高职艺术教育比较[J].吉林教育,2010年01期.

[3]徐元俊.高职院校院系二级管理问题与对策探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4]陈宋芳.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之我见[J].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5]2009年11月~2009年12月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研究索引目录[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上一篇:浅谈视影视动画对平面媒体原著的剧本改编 下一篇:对于降低高职学生英语听力理解中焦虑的实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