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及西北地区森林植被恢复措施的思考

时间:2022-08-20 09:24:45

陕北及西北地区森林植被恢复措施的思考

摘要: 对陕北及西北地区植被恢复措施进行了详细探讨,尤其在该地区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防沙治沙等工程中植被恢复的几点思考,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生态脆弱区域植被更新与恢复的具体措施,为陕北乃至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尤其是植被恢复措施的制定提供借鉴。

关键词: 陕北; 西北地区; 植被恢复; 措施

中图分类号: X1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2-0018-01

陕北是我省乃至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生态条件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也是植被受到极度破坏,因而恢复与建设任务最为艰巨的地区。近年来,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对西北地区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和倾斜政策,启动了三北防护林建设、生态建设、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防沙治沙等多项建设工程,对该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植被恢复与重建所采取的措施及投资力度是前所未有的,保护管理成效也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陕北的生态环境治理任务依然任重而道远。其中:植被恢复措施有待进一步探讨与研究。

一、植被现状

1.植被总体恢复较快,森林覆盖率稳步提高。通过国家不断加大对陕北及西部的投资力度,尤其是林业建设工程较多、投资较大,促使林业快速发展,陕北地区总体植被恢复较好,森林覆盖率逐步提高,生态环境治理形势喜人,环境保护成果值得肯定。据卫星影像图显示:我省森林覆盖面积由南向北逐年稳步推进。

2.环境有待治理的地区依然不少。过去,虽然尚未到过陕北,对陕北的了解仅从电视、报纸等宣传媒体获得信息,近几年来,我先后亲临陕北榆林、延安两市的部分县、镇、村,了解陕北高原的春、夏、秋、冬植被状况及各自不同的季相景观状况,虽然夏季有植被茂盛的地区,但荒山荒地、灌丛、大面积的沙漠依然历历在目,尤其是毛乌素沙漠及长城沿线生态脆弱的局面尚未彻底治理。作为林业工作者,内心也深感愧疚和不安,除自然条件限制外,科学研究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恢复措施,加快植被恢复进程势在必行。

二、植被恢复的措施

由于陕北尤其是榆林地区处于沙漠边缘地带,气候寒冷、降雨量少、风沙大、积温不足等特点,适宜生长的植物种类少、生长期短、成片成林困难,森林小气候难以形成,植被更新难度大,植被恢复不容易。根据本人多年对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恢复的调研,我认为:就陕北乃至西北地区在今后植被恢复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统一规划、集中管理。生态环境建设已引起世人的高度关注,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不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我国在过去的确出现过重发展、轻环保的历史阶段,自90年代以来,环保意识逐步增强,尤其是党的十将生态环境建设单列一个标题专门强调,开创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河。但由于项目是各自独立的,主管的部门也是不同的(甚至同一部门也出现类似问题),项目的实施和验收只要求达到该项目确定的标准,各自为政,不大考虑区域总体规划和相关经济的发展,有的重复建设,有的相互抵消,难以做到资源的优化配置,也难以取得应有的成效。如果能有一个长期的、统一的和权威性的规划,把各项事业纳入系统工程进行统一调控和管理,把各项工程作为这个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其效果是大不一样的。对于一个地区的植被建设首先要有总体规划,在这些地区,应当建立森林覆盖率和林木覆盖率(含灌木及带状林木)的双重标准。确定森林覆盖率、林木覆盖率之后,还要确定乔灌草的合理比例,进行战略布局,提出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利用模式的总体框架。各项建设工程必须在这个总体框架的控制下,实现集中管理并保持协调一致。

2.因地制宜、乡土为主。由于陕北地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尽管有关帝山、桥山、黄龙山、六盘山等典型的林区,但是大部分区域仍处在灌丛、荒漠、沙漠或植被较差的状态,而且立地条件也不尽相同。对此,黄土高原的植被建设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在植被恢复和建设中,应尽可能地考虑物种的多样性,以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由于水热条件较差,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必须以乡土树种、草种为主,乡土树种、草种由于它对于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高度适应性,容易形成稳定的群落,确保成活率。例如:在一些雨量较少的半干旱地区,在乔灌草结合的植被建设中,耐旱灌木(如沙棘、柠条等)应占有较大比重;而在风沙沿线的治理开发中,农耕地周围的防护林网建设及沙区的沙生灌木(柠条、沙打旺、踏郎等)当是植被建设的主要内容。例如,六盘山等林区的华山松,子午岭林区的柴松,以及分布范围非常广泛的桦树、臭椿、锦鸡儿、酸枣、荆条、卫矛、胡枝子、虎榛子等,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大力开发应用。同时,在造林整地、森林抚育和各种活动中应尽可能地保留天然植被中的乡土树种。在一些适合发展经济林木的地方,大力发展经济林果对黄土高原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苹果、仁用杏、红枣、沙棘、核桃等干鲜果品,可能成为当地林果龙头产业的基础。

3.乔、灌、草结合、发展立体复合植被。在过去造林过程中大多倾向于以用材乔木为主,因而出现了三北防护林以杨树占主导地位的局面。在目前的沙漠治理中,有些地方乔木树种的比例也很难降下来。我们所见,乔木林下流沙滚滚,林木根系被风沙剥蚀后大量。就在不远的沙地,仍然在营造大片乔木林。大量事实说明,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植被建设,无论是从群落的适应性考虑,还是从防护效益考虑,应加大灌木和草本植物的比重。林学的最基本理论和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适地适树”,在西北地区,要根据条件的差异确定3类物种的比例,越是恶劣的条件,越应加大灌木和草本的比例。由于西北地区总体条件比较恶劣,所以应遵循以灌草为主的原则。因为在条件恶劣,降水稀少的地区,往往是灌木为主。灌木在这些地区的重要地位应予以确立。要明确灌木也是森林的概念,西北地区的防护林应以灌木防护林为主。当然,灌木防护林也可以兼作饲料林,既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又有利于畜牧业的发展,带动农牧民脱贫致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在确立了3类物种的比例后,还要根据不同条件建立乔、灌、草多物种的复合模式。改变以往的纯林模式为乔灌模式、灌草模式和乔灌草模式。多层次、多物种和多功能的复合结构、立体结构是陕北乃至西北地区植被恢复与建设的必由之路。

4.保护为主,科学开发与合理利用。植被恢复与建设,既要进行保护,也要开发和利用,要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首先应该是保护,应该体现生态优先的原则。保护是发展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开发和利用不能长久,不可能做到可持续发展。在植被受到如此长期严重破坏的西北地区显得尤其突出。同时,也要认识到,并不是不加人为干预就是保护,保护并不是被动的保护。保护应该是基于资源合理利用基础上以保护为主要手段的科学经营体系。例如,天然林保护,不应该是绝对的“禁伐”,应该是只禁止以生产木材为主的强度采伐。为了管护好森林并促进林木生长还应进行以减少病虫害为主要目的的卫生伐,以促进林木生长为主要目的的多种抚育采伐等抚育方式。“近自然林业”也不是不要人为干预的、任其自然发生和自然调节的林业,而是人们按照自然规律开展科学经营活动的林业。就退耕还林工程来说:有些地方退耕还林后实施禁牧,禁下来的牛羊群没有转为笼舍饲养,而是转移到天然林区,造成新的破坏;而有些地方的做法与此相反,用退耕还林工程中退下来的部分土地种植牧草,进行集约经营,以这些优质的人工牧草用于笼舍养牛、羊,取得良好效果。据测算,人工种植的2-9年生沙打旺草地总产草量是同期围封草地的7.6倍,而耗水量仅为围封草地的1.1倍。

可见,人工种植牧草是节约土地、劳力和水资源的有效办法。把其余土地用于人工植树造林或进行天然植被恢复,用多余的劳力把养猪、建立大棚培育蔬菜和沼气生产三者连为一体,形成复合经营链。这样,既有效地保护了天然植被,也使农业、林业和畜牧业得到全面发展。所以,退耕还林工程只有和区域的农、牧业协调发展,促使地方经济全面发展,工程才能“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能致富”。

上一篇:东西融合的高古意境 下一篇:工程设计图纸档案的特点及数字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