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管理研究

时间:2022-08-20 09:06:41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管理研究

摘要: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长足发展的基础性措施,它作为必要的农业生产设施,不仅有利于农作物的灌溉,帮助农民增产增收,而且还有利于农业整体上得到发展,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将为社会主义经济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农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为各种农作物产地合理的分配水资源,在满足生产需要用水的同时避免水资源的铺张浪费,促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推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管理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我国农业生产是直接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民生行业,是国民经济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农业生产中,水利建设是关键,完善的水利系统是农业生产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建立,解决了很多农业灌溉方面的问题,同时还方便了农民的生活,是改善种植环境和调节土壤水分状况的重要手段,提高了我国农业种植的产量和质量,是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的保障。

一、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现状分析

(一)部分设施老化失修、效益下降严重

我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工程建成到现在大概五六十年了,建设当初设计的各种配套设备、生产标准以及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现在农业生产发展的要求。由于参与修建的都是农民,他们的知识技术有限,而工程所涉及到的规划、设计以及勘测等都不能准确有效的完成,所以小型的农田水利工程的质量并不是很好,加上投入使用几十年之后,年久失修和维护不足,工程的很多损毁、老化的部分早就不能够维持正常的运转。就我国所有的小型的农田水利骨干工程的数据来看,约有四成到五成的中小灌区干支渠已经损毁。从小型的农田水利工程的整个灌溉面积来看,节水灌溉面积只占四成多。虽然数据显示出来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不是很严重,但是这样的农田水利建设状况完全不能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很多设施简陋的工程还需要翻修或者改建,各种输水管道需要重新整治。

(二)以筹资、农民投工投劳为主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机制严重滞后

现如今的城镇经济发展迅速,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情况十分普遍,进城务工的数量逐年增加,而投入到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的劳动力自然减少,加上农民对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主动性不高,而且,小型的农田水利工程大多数都是机械化施工,不仅对钢筋混凝土等建筑材料的要求提高,对施工人员的专业性技能要求也在提高。所以说工程建设对于农村劳动力数量的需求在降低,而对于建设的资金成本投入在增加,这样一来,很多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由于资金不到位,所以很多小型的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就显得十分的困难。

(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主体责任不清,管理体制不顺

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对于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上,将其关注点放在获得经济效益回报比较快的大江大河治理和城市防洪以及水库发电等大型工程上面,而对于经济收益较慢的小型的农田水利工程无论是人力财力还是技术知识的支持都十分的有限;除了上级部门的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之外,农民也不愿意在经济收益较低的农业生产上面进行过多的投入,也不积极的参与当地的小型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这就难免导致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监管不到位,日常的维护和检修工作也显得十分困难。正是由于这样的设施主体责任不清,管理体制不完善,所以大部分的小型水利设施功能比较差,抵御旱涝灾害的能力比较脆弱,严重的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加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理的建议

水利建设,建是基础,管是关键,效益是根本。在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同时,如何做到建管并重,抓好管理,延长河道使用周期,充分发挥水利工程效益,是新时期对水利建设提出的新的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认识

农田水利建设固然重要,它事关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事关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发展大局,但巩固农田水利的建设成果更为重要,各级领导必须高度重视,把思想统一到建管并重上来,要认识到水利设施管理比水利建设还要难。领导干部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才能加强管理工作力度。地处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的四安镇,早在 2008 年就把农田水利一建就管工作列入了议事日程,做到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认真分配任务,层层建立责任制,层层抓落实,将河道管理推向市场化运作,建立了一支常年负责水利设施管理的队伍,且常抓不懈,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河道环境优美,河坡绿化成荫、河道畅通无阻,河水清澈见底。

(二)转变观念,提升全民的参与程度

农田水利工程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基础设施,其应能够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重要保障,因此,各区域的水利管理部门应严格的落实水利管理工作的相关政策和方针,进一步的完善管理体制,真正的形成“建设是管理的开始,管理是建设的延续”的思想观念,准确的把握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重点,在管理中提高效益并且促进发展。对于小型的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应广泛的吸纳社会资金,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体系,遵照“谁投资,谁所有,谁收益”的原则,激发农民群众参与到水利管理工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法律保护、资金补助以及政策支持等方面上,政府部门应给予一定的支持和保护。

(三)建设的制度化、常态化管理

在当前情况下,国家不可能把大量的财力用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上。要把分散经营的农民思想统一起来,积极性调动起来,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纳入各级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实行领导任期目标管理,建立层层目标管理考核制度。通过建立严格的目标考核制度,实施强有力的行政措施,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形成制度化、常态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长期、持久、有效地开展下去。

(四)改革和完善我国农田水利设施管理模式

农田水利建设中,农民是建设施工的主体,激发农民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充分发挥其在农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是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根本所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应该采取合理的管理模式,水利建设者要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在明确了建设目的同时,积极联系群众,使其懂得主人翁地位的重要性,能够主动去工作,主动为水利建设进行投资。并且能够采取严谨的态度,对工程建设的过程进行监督。使工程建设更加规范化,系统化。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和农民各主体之间互相协作,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开展工作,充分落实团队生产理论,采取市场化运作,通过各种形式和策略,做到“明确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打通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坚持“综合性治理、规模化推进、新技术支撑、高标准建设、文明式发展,用水户参与”的发展思路,利用新阶段新格局的优势,把我国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工作提升到一个新台阶。

结束语

我们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中的问题以及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问题的改善对策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我国作为一个水资源分布并不平衡的国家,长久以来,治水工作也已经成为了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主要事务,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则是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要想真正的确保我国新农村建设目标的顺利完成,那么就必须保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安全、稳定的运行,充分的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解决对其管理工作中的各类问题,促进我国农业事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欧真真.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供给机制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

[2]胡晓光.农户参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的意愿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3]张淑欣.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财税政策[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32-36.

[4]胡志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影响因素的系统分析[D].中南大学,2012.

[5]许茜茜.小型农田水利筹资问题探讨[D].西南财经大学,2012.

上一篇:房屋建筑工程监理质量控制措施 下一篇:承德县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