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工厂规章制度范文

时间:2023-02-27 21:06:30

小型工厂规章制度

小型工厂规章制度范文第1篇

关键词:第三次工业革命;产业组织模式;转型

中图分类号:F4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14)01002707

一、引言

《经济学人》在2012年4月《第三次工业革命:制造业与创新》的专题报道中描述了目前正在发生的由技术引领的制造业的深刻变化。2012年6月美国著名未来学者里夫金的著作《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中文版的面世,使得“第三次工业革命” 成为2012年度最炙手可热的词汇。2013年以来,“第三次工业革命”在中国媒体的显示度集中爆发。无论视角或语境有何不同,对于人类正在迎来一场划时代的技术和经济大变革这一判断,越来越趋于共识。同时,新一代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和新能源等,已成为描述和讨论这场变革基本特征的“关键词”。

制造业正在由大规模标准化制造向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范式转变,这一转变将型塑全新的制造业产业组织模式,垂直结构、中央集权的组织模式将向扁平化、社会化和竞合化的网络状的组织模式转变。作为产业运营的组织载体,产业组织的形成和发展在影响着企业绩效和产业结构的同时,也决定着一个国家产业竞争力的大小和国家竞争优势的强弱。因此,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与内涵及其对产业组织模式所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产业组织模式在第三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的转型,并在此基础上做好前瞻性的战略部署和政策应对,对实现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与转型、提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有着深远意义。

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与内涵

进入21世纪以来,能源危机、生态危机、气候危机和金融危机的集中爆发,表明以煤炭和石油等化石燃料为基础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业已日薄西山。贾根良\[1\]认为,在第六次技术革命浪潮 第六次技术革命浪潮是着力解决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的技术革命,涵盖了可再生能源、新材料、纳米技术、生物技术、生物电子和3D打印机等新兴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应用。兴起之际,重新反思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利与弊,寻求一种新的经济模式,是新时期各个国家走出危机重振经济的必由之路。在此背景下,里夫金\[2\]从能源结构与信息技术所构建的经济系统入手,提出了以“能源互联网”为核心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概念图式,而新能源革命与信息技术革命是这一概念图式的中轴。里夫金\[2\]认为,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前10年的信息与通信技术革命所内生的分布式发散式通信的特性与不可再生化石能源的集中化体制及“集中生产,全球分销”的商业基本结构的内在制约因素发生矛盾,依赖化石能源的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性、新通信技术与第二次工业革命能源结构及能源体制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内在动因。而历史的经验亦表明,走出经济危机最根本的动力是技术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将为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增长提供重要动力,是当前全球摆脱经济危机的必由之路。

里夫金\[2\]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以智能化、数字化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为基础,以现代基础制造技术对大规模生产流水线和柔性制造系统的改造为主要内容,以基于可重构生产系统的个性化制造和快速市场反应为特点,以“能源互联网”为本质特征的工业革命。新通信技术与新能源体系的有机融合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根本内涵,在通信技术和能源有机结合的经济体系中,通信技术充当中枢神经系统,对经济有机体进行监管、协调和处理;与此同时,能源起到血液的作用,为将自然的馈赠转化为商品和服务这一过程提供养料,从而维持经济的持续运行和繁荣。分布式发散式的新一代互联网技术与社会化民主化的可再生新能源体系的结合将创造全新的经济系统,将对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制度、意识与观念等各个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并将使全球技术要素和市场要素配置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将导致社会生产方式、制造模式和生产组织方式等方面的重要变革。

三、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产业组织模式的影响分析

本文从三次工业革命在技术经济特征、产业组织模式和产业组织特征的演变视角入手,探讨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产业组织模式所产生的影响。

如表1所示,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其开创了蒸汽时代,以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进为驱动力,以煤铁钢为主要能源,这一时期铁路和蒸汽机得到了广泛应用,机器取代了手工工具,规模化的工厂相对于分散的家庭作坊、手工工场来说,规模经济效益有所体现,企业横向规模得以扩大且资本集中度得以提高\[3\]。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在20世纪初期到20世纪末,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电力得到大规模使用,石油成为最主要的能源,更高效的钢铁冶炼法得以应用,科技与劳动开始紧密结合,标准化、规模化、自动化、大批次和流水线的生产方式成为主流,垂直结构、中央集权的大企业集团成为该时期产业组织的主导模式。第三次工业革命发生在21世纪初,人类进入信息时代、数字智能时代和新能源时代,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成为主要能源,技术创新得以深化,分散化、个性化、就地化、数字化和合作式生产方式成为主流,垂直结构、中央集权的大企业集团转型为网络状模块化生产网络。

表1三次工业革命的技术经济特征、产业组织模式和产业组织特征比较

1发生时间1时代1技术经济特征1产业组织模式1产业组织特征第一次

工业革命1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1蒸汽时代1以煤铁钢为主要能源;通讯方式以报刊、杂志以及书籍等印刷材料为主;铁路、蒸汽机得到广泛应用;工厂机器生产代替作坊手工制造1机械化、规模化和体系化的工厂组织模式1分散的家庭作坊、手工工场转向规模化的工厂模式;但规模经济特征不显著;市场集中度较低;市场进入壁垒较低;以局部创新为主,由中小企业主导第二次

工业革命120世纪初期到20世纪末1电气时代1以石油为主要能源;通讯方式以电话、收音机和电视机为主;电力、汽车、燃油内燃动力机得到广泛应用;标准化规模化、自动化、大批次和流水线机器生产代替工厂生产1垂直结构、

中央集权的

大企业集团1规模经济特征显著;市场集中度较高;市场进入壁垒提高;以系统集成创新为主,由大企业集团主导;经济性集中垄断形成第三次

工业革命121世纪初本文沿用里夫金[2]关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定义,考虑到新能源与互联网的结合主要发生在21世纪初,因此,本文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起始时间拟定为21世纪初期。至今1信息时代

数字智能时代

新能源时代1以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为主要能源;通讯方式以互联网为主;能源互联网、3D打印得到广泛应用;分散化、个性化、就地化、数字化和合作式生产代替机器生产1网络状模块化生产网络1规模起点低;市场集中度降低;市场进入壁垒下降;以模块化创新为主,由中小企业构成合作网络的主导;可竞争市场结构形成资料来源:笔者根据相关材料整理。

里夫金\[2\]认为,历史上的工业革命均是能源技术与通信技术结合进而引发重大的经济转型。第一次工业革命由煤炭与印刷技术相结合,从作坊手工式生产过渡到工厂机器生产,呈现出机械化、规模化和体系化的工厂组织模式,这由当时的工业革命背景以及技术经济特征所决定,经济创新以局部创新为主。第二次工业革命由石油与电力技术相结合,以标准化、规模化、自动化、大批次和流水线生产方式为主流,由当时的工业革命背景以及技术经济特征所决定,经济创新是以系统集成创新为主,产业组织模式从而呈现出垂直结构、中央集权的大企业集团的特征。第三次工业革命则是近年来才发生的,互联网与新能源的结合在本质上趋向于社会化、民主化的共享合作机制,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和新能源体制都迎合了全球日益个性化的需求,并催生了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的生产需求,与之相契合,以具备外部规模经济和创新成本优势的模块化创新将取代系统集成创新而成为创新的主导方式,进而垂直结构、中央集权的大企业集团将解体分化为网络状模块化的产业组织模式。

具体而言,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产业组织模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内部规模经济逐步弱化,“生产池效应”逐步显现

对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工厂规模型企业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公司规模型企业来说,生产的规模经济与企业的规模是密切相关的,如同钱德勒\[4\]所指出的,由于替代竞争和潜在进入竞争较少,系统集成创新条件下的技术进步相对缓慢,追求规模经济成为企业降低平均成本的最主要途径。而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下,信息技术、数字智能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的应用在极大地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的同时,改变了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前提,使得企业可以实现“创新与生产的分离”\[5\],而分散合作式的生产方式可以以较低成本大规模地生产出个性化的定制产品,全球化的资源在分散而又合作的扁平化生产网络中得以有效利用,市场规模在经济全球化、产业融合化和市场均质化等因素的作用下迅速扩大,单个企业内部的规模经济效应逐步弱化,进而转化为全球化生产网络的外部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曾经以内部规模经济获得竞争优势的由纵向一体化大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将逐步过渡到由多个国家不同企业所共同组成的全球价值网络进行生产,大企业集团逐步采用归核化战略与集约化战略,垂直解体分化为中小型企业并逐步融入全球价值网络中,成为网络上的一个环节或节点,大量“弹性专精”的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与生产制造能力在全球化的生产网络内实现合作共享,形成了生产网络的“生产池效应”\[5\]。

2产业集中度和规模起点逐步下降

第一次工业革命造就的工厂型规模经济和第二次工业革命造就的公司型规模经济,都使得大企业的竞争优势突显,这就使得产业集中度较高,最低有效规模的起点较高。如同马克思所预言的:“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在正常条件下经营某种行业所需要的单个资本的最低限度提高了”[6]。因此,“工业企业规模的扩大,对于更广泛地组织许多人的总体劳动,对于更广泛地发展这种劳动的物质动力,也就是说,对于使分散的、按习惯进行的生产过程不断地变成社会结合的、按科学处理的生产过程来说,到处都成为起点”[6]。而第三次工业革命背景下分散化、个性化和就地化的生产方式将使得“分散生产,就地销售”的生产组织模式成为可能,新一代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将在各个层面提高企业的生产与创新能力,企业生产与创新的综合成本将大幅降低,中小企业的优势将逐步显现,因而行业竞争性将不断增强,替代性竞争和潜在进入竞争加大,产业集中度不断降低,规模起点不断下降。另外,分散化、个性化和就地化的生产方式也将彻底改变产业的竞争模式,技术的融合将使得新产品研发与应用的成本大幅降低,具有相同或相近功能的产品的开发与使用周期缩短,不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其市场范围将不断扩大,产业集中度也将随之降低。如20世纪80年代,发电企业的最小效率规模为900兆瓦,最近20年来最小效率规模缩小为100兆瓦,各国新增的许多发电企业规模明显变小和分散\[7\]。而中国五大发电集团,个个都是“巨无霸”式企业集团,但其规模基础并不是单一企业的规模,而是遍及各地的众多中小企业的“归大堆”简单叠加。这种企业组织的技术或生产意义上的规模经济效应并不显著,充其量具有管理意义上的规模经济效应,而这种规模经济效应的实质在于“市场势力”和“议价能力”。石油、铁路、邮政和航空等诸多传统垄断行业也大都如此。而第三次工业革命分散化、个性化和就地化的生产方式与能源民主化的合作共享机制的有机结合,将大大弱化大企业集团的所谓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

3市场进入壁垒逐步下降

在第三次工业革命背景下,为适应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新能源技术的飞速发展、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与多变的个性化消费需求,分散化、个性化和就地化的生产方式——柔性生产与敏捷制造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新的组织形态——模块化生产网络得以出现。柔性生产与敏捷制造使得资产的使用范围更广,功能更多,降低了资产专用性程度,从而转移和减少了企业进入与退出的沉没成本。同时柔性生产、敏捷制造与模块化生产网络的产生使得企业内及企业间的契约柔性化出现了以战略联盟、合同制造和替换性工作安排等形式结成的柔性契约网络。这种柔性契约网络一般不采用一次性合同的形式,而是提供许多可供选择的灵活条款,在低成本地实现投入多样性来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同时,降低了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专用性程度,减少了企业进入与退出的沉没成本,在两者的综合作用结果下,最终将使得市场进入壁垒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

4中小企业的创新与生产优势逐步显现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集中化的工厂生产为基础,并采用垂直结构、中央集权的组织模式,少数工业巨头实现了对创新和生产的双重垄断。但在第三次工业革命背景下,化石能源的垂直中央集权结构将被打破,形成一种扁平化、社会化和竞合化的组织模式。新能源与互联网的结合,使得每个个体均可成为新能源的生产者和收集者,所生产和收集的新能源再通过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在云储存终端中实现共享,这一机制必将打破第二次工业革命所依存的权力封闭空间,使扁平化、社会化和民主化的合作机制得以产生,而这一机制与垂直结构、中央集权的体制是格格不入的。与可再生能源新的生产方式一样,以3D打印为基础的数字化生产可以使每个人都成为生产者,每个人都可以建立家庭式工厂,通过在线交流进行产品的研发、设计和制造,从而出现了“社会制造”的生产方式。与传统工厂经营模式不同,在新型智能化工厂帮助下,网络用户不需要生产车间就可实现设计的量产和销售。由此可见,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大规模定制、社会化生产、平台型企业、网络化组织和开放式创新等将更为普遍,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互动将更为紧密,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将更为重要,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作用将更为突出。

5可竞争市场结构逐步形成

以Powell\[8\]为代表的可竞争市场理论认为,市场是不是可竞争的,仅仅取决于是否存在沉没成本。在沉没成本为零或较小的情况下,企业通过“打了就跑”(Hit and run)策略,实现对任何一个具有高额利润部门的进入与退出,从而使得无论市场现存的企业数量是多少,只要沉没成本为零或较小,潜在进入者的竞争压力将使得市场接近于完全竞争的帕累托最优水平。第三次工业革命分散化、个性化和就地化的生产方式与网络状模块化的产业组织模式相结合,极大地降低了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资产专用性,减少了市场进入与退出的沉没成本,有利于可竞争市场结构的逐步形成并将进一步弱化大企业集团的规模经济效应。

总而言之,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制造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为核心,大规模全球化和个性化定制的生产方式为主流,工业时代的规模经济逐渐弱化,网络时代的合作经济开始兴起\[9\],垂直结构、中央集权的组织模式从而逐渐向扁平化、社会化和竞合化的网络状的组织模式转换,可竞争市场结构将逐步形成,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作用更为突出,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互动关系更为紧密,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能力更为重要。大企业集团将遭遇“大而不能倒”(Too big to fail)的尴尬局面,经济社会将回归到“小的是美好的”(Small is beautiful)组织状态。

四、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产业政策分析

1厘定政府在促进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的作用

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一书中指出了政府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应发挥重要作用:“第三次工业革命并不会凭空而来,经济革命并不会从创造者和企业家的组合中不可阻挡地迸发,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认为一旦有了新的技术、产品或服务,市场就会及时有效地做出反应。新通信技术和新能源的融合需要政府的积极推动,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都需要政府以公共投资形式积极参与其中,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建立新的规章制度和标准对新兴经济活动进行管理,并通过不同的税收激励机制和补贴确保新经济秩序的发展与稳定”[2]。在里夫金看来,当下急需政府积极引导,带领社会和民众转变观念,树立“生物圈”意识,走出债务危机和环境危机,引导和推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进行。

以美国制造业重镇南卡州为例,二十年前,国际资本进入美国,南卡州只能在税收、贸易以及投资政策等方面向海外制造商倾斜,以换来产业升级换代。二十年后,奥巴马政策祭出同样手段,用税收、贸易和投资政策倾斜来提振制造业。在涉及制造业领域,尤其是高端制造业复苏的重要环节,如基础性科研支持、劳动力资源的教育培训以及立法和规范环境等方面,美国政府积极出台了较为完善的政策。美国商务部报告表明,美国制造业出现了对外投资下降和税收利润上升的趋势,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开始生效,实体经济显现振兴迹象。因此,为促进第三次工业革命在中国开花结果,我们应正视政府在政策支持和产业引导上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从产业结构政策、竞争政策、反垄断政策、审批政策和补贴政策多方位入手,构建完善的产业支撑与服务的政策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国有企业的先行引导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2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结构政策,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与融合发展

美国“重振制造业”战略的核心是以制造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和主导产业,通过制定各种产业政策将制造业回流至美国本土。值得注意的是,美国重振制造业的重心是做大做强传统制造业中的高端环节,形成高端制造业中心集群。仍以美国制造业重镇南卡州为例,21世纪的前十年,由于成本和市场因素的原因,以纺织业为代表的美国南卡州传统制造业步入垂暮状态,工厂大量关门停产,制造业部门失业率大增。而2010年以来,与美国“重振制造业”与“再工业化”的国家战略相契合,南卡州成为美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浓缩样本。在商品端的纺织业务渐成明日黄花时,纺织业及相关产业中有科技含量的部分焕发生机。南卡州迅速转身为美国高端复合材料的制造中心。目前,在南卡州聚集了来自全球不同地区的高科技纺织企业。因此,在制定产业结构政策上,应避免片面地追求在产业结构上由制造业向服务业、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升级,更应该注重产业内部向产业链高端的转型与升级\[10\],同时强化各个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一方面,第三次工业革命将深化第二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实现信息技术向工业、服务业的全面嵌入以及制造技术的颠覆性创新,并将打破传统的生产流程。制造业和服务业将沿着产业链加深融合,产品从设计、生产到销售各个环节的联系更加紧密,将有力地推动传统制造业加快升级步伐,推动中国先进制造业实现高效发展,推动生产业向高端发展。另一方面,第三次工业革命将会催生一大批新的产业群体和经济增长点,新材料、3D打印和工业机器人等将成为制造业中最活跃的行业,从而进一步拓宽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和范围,为这些产业发展创造出更广泛的机会\[11\]。

3坚定不移地实施反垄断政策,实现对垄断行业的竞争化改造

21世纪以来,中国通过政企分离、纵向拆分和横向切割的手段,为电信、电力、民航和石油等传统自然垄断行业引入了竞争机制,但总体上垄断行业改革至今仍未破题,铁路、邮政等行业仅仅是实现了政企分开,仍维持着一家独占的垄断局面。石油、电信和电力等众多垄断行业的寡头格局坚如磐石,垂直结构、中央集权的“巨无霸”式公司巍然屹立于世界500强前列,这与第三次工业革命内在要求的扁平化、社会化和竞合化的组织模式格格不入。垄断行业既得利益集团对改革的阻扰使得垄断行业改革陷入了“持久攻坚战”状态。不危言耸听的是,如果不拿出破釜沉舟、不破不立的勇气和决心来改革垄断行业的话,第三次工业革命在中国将无法推进,在错过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机遇下,为有效把握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机会窗口”,中国政府应坚定不移地深化垄断行业改革,进一步引入竞争机制,塑造可竞争市场结构,并严格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为此需要把现有垄断行业改造为竞争性行业,使市场真正成为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机制,为促进第三次工业革命提供良好的市场土壤和竞争环境。

4优化调整审批政策与补贴政策,引导资源的优化配置

要顺应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潮流、把握住新能源互联网这一“机会窗口”的历史性机遇,政府的政策支持和产业引导至关重要。目前,国务院第六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已开始实施,通过取消171项、调整143项行政审批项目,为进一步扩大市场自主范围、强化市场竞争机制提供了制度基础。下一步在调整行政审批项目方面,务必要协调好中央与地方两级政府的利益关系,在审批政策上向节能环保、新能源和新材料等绿色产业倾斜,引导企业进入制造业的高端环节、新兴产业的核心技术与品牌营销环节,扭转战略性新兴产业“两头在外”的不利局面,化解投资紊乱、无序竞争、同质竞争和产能过剩的难题,促使企业和优势资源进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关键领域。与此同时,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以新能源为主要驱动力的,因此,为了与产业发展目标及产业政策相配套,中国在实施补贴政策时应该考虑到第三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的经济结构特征,在补贴对象、补贴额度、补贴方式和补贴监管等方面即时推出与第三次工业革命相匹配的补贴政策体系。目前,中国能源补贴仍以化石能源补贴为主,这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方向背道而驰,应当引入竞争性补贴政策,尽可能地规避专向性补贴,同时能源补贴政策应向分布式能源发电做出适当倾斜,为更有效地节能减排提供经济激励,降低能源密集型产业的能源单耗。对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补贴政策目前存在“搭便车”、补贴效果不理想和补贴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下一步应将补贴用于促进企业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等方面,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广市场化特征明显的应用项目,通过应用项目的商业化来验证新技术和培育新市场,进一步推动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并通过加强补贴资金的监管,发挥出补贴政策的导向作用与乘数效应。对传统制造业的改造与升级方面,在以中小企业为主体从制造业低端环节向高端环节升级过程中,应当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提供相应的补贴与支持,解决其在升级过程中自身无法克服的资金短板问题。

五、结论

在第三次工业革命背景下,分布式分散式的新通信技术与社会化、民主化的新能源技术的有效结合将最大程度地释放合作性权力的效用,打破垂直结构、中央集权的组织模式,向扁平化、社会化和竞合化的合作模式转变,这对制造业产生的最深远影响便是生产方式的转变,即由大规模标准化制造向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转变,产业组织模式为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将由垂直结构、中央集权的组织模式向全球化的生产网络转型。但是,目前中国传统能源、电力和电信等与第三次工业革命紧密相关的行业都处于垄断状态,这些垄断行业的改革远未破题,传统的能源结构与能源体制不可避免地会发挥其巨大的能量与作用对现有的经济结构、经济体制发生影响,维护现有的经济环境特性,阻碍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产生和发展,进而维持其垂直结构、中央集权的组织模式,延缓产业组织模式转型的进程。传统垄断行业所形成的既得利益集团已成为一股可以与国家公共利益进行博弈的势力,具有干预和把持改革的能量,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在中国的进程。第三次工业革命给我们带来的既是技术创新的革命,更是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组织和意识等方面的重大变革,而任何制度变革都会受到既得利益集团千方百计的阻碍与反对,只要既得利益集团长期强大,第三次工业革命在中国推进的步伐就会受到拖延甚至停滞。如果任由既得利益集团发展,我们必将错失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机会窗口”。基于此,我们必须通过发挥政府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和垄断行业改革中顶层设计和政策推进的积极作用,从产业结构政策、竞争政策、反垄断政策、审批政策和补贴政策等各个层面入手,塑造全新的改革和发展的动力机制,扶持新兴产业利益集团与既得利益集团相抗衡,利用市场的力量促进垄断行业改革的深化,实现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既定目标。

当下,美国和欧盟“再工业化”、“重振制造业”战略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它们意欲牢牢掌控制造业的高端环节,而中国周边一些发展中国家正在制造领域的低端环节抢占市场。在两头挤压的国际竞争舞台上,中国应该把握好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历史趋势和机遇,以新通信技术和可再生新能源技术为支点,推动产业组织模式的转型,进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这才是实现中国经济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根本。

参考文献:

[1]贾根良第三次工业革命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思维——来自演化经济学和经济史的视角\[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2):43-52

[2]杰里米·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M\] 张体伟,孙豫宁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3]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M\] 杨人楩,陈希秦,吴绪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86-192

[4]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M\] 张逸人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28-139

[5]Schilling, M A Toward a General Modular Systems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to Interfirm Product Modularity\[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0,25(2):312-334

[6]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687-688

[7]World Bank Reforming Infrastructure:Privatization, Regulation, and Competition\[R\]World Bank Report, 2004

[8]Powell, WHybrid Organizational Arrangements: New Form or Transitional Development?\[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87,(Fall):67-87

[9]彼得·马什新工业革命\[M\]赛迪研究院专家组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35-37

[10]肖兴志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49-51

[11]黄群慧,贺俊“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经济发展战略调整——技术经济范式转变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3,(1):5-18

小型工厂规章制度范文第2篇

《劳动合同法》作为我国继《劳动法》颁布以来最重要的劳动法律,直接关系到中国劳动关系,特别是个别劳动关系的基本规范。劳动合同制度是我国劳动关系法制化的基础构成。这一法律如何制定,不仅涉及到我国劳动合同制度的性质和特点,而且直接影响到中国劳动法制的走向。本文拟就有关劳动合同法的立法依据和法律定位,结合劳动合同法的性质特点及立法要求等基本问题,提出以下分析。 [1]

一、劳动关系状况:劳动合同立法的现实依据

劳动合同法立法的直接动因,是中国的劳动关系特别是个别劳动关系亟须规制。

经过10余年的改革过程,中国的劳动关系已经初步实现了从以政府为主体的行政控制到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调节的转变。这种转变主要表现为:劳动关系的归属企业化、劳动关系调节市场化和劳动关系规范契约化。{1}但劳动关系的运行机制尚不规范,目前中国劳动关系的市场运行,是一种不规范的市场运行。这种不规范突出地表现在中国的劳动法制的不健全。劳动法制的不健全,首先表现在劳动立法不完善,目前中国的劳动法律只有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许多规定过于原则而缺乏可操作性;其次表现在劳动执法状况不理想,由于多种原因造成了现有劳动法律所规定的劳动者的权利,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劳动者权利被侵害状况非常严重。对此,1995年人大常委会对《劳动法》执法检查的结果,表明《劳动法》的贯彻实施还存在许多问题,在劳动者的保护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劳动合同签订率低、期限短、内容不规范。从检查情况看,中小型非公有制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不到20%,个体经济组织的签订率更低。一些用人单位为规避法定义务,将大部分劳动合同期限限制在1年以内。在内容上,有的用人单位滥用劳动合同试用期,许多劳动合同没有写明劳动报酬的具体数额,有的甚至还规定“生老病死都与企业无关”、“发生事故企业不负任何责任”等违法条款。

二是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没有得到全面执行。据2005年4月的抽样调查显示,12.7%的职工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此外,一些企业随意调高劳动定额、降低计件单价,工人在8小时工作时间内根本无法完成定额任务。即便是这样,企业还往往不足额给付,甚至拖欠劳工工资。2004年全国劳动保障监察部门查处的各类案件中,克扣和拖欠工资的占41%。另据问卷调查,近一年中,7.8%的员工被拖欠过工资,工资平均被拖欠3.2个月,人均被拖欠金额2184元。在建筑企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餐饮服务企业,拖欠职工工资问题尤为突出。此外,不少女职工在孕、产、哺乳期也被企业克扣工资甚至解雇。

三是超时加班现象比较普遍。在一些生产季节性强、突击任务多的企业里,劳动者每日工作长达十几个小时,有的企业还将“四班三运转”改为“三班三运转”,从而劳动者很少有正常休息日。另外,一些企业设备陈旧、作业环境差,工伤事故经常发生,职业病危害严重。

四是社会保险覆盖面窄、统筹层次低。大量非公有制企业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没友参保,大多数进城务工人员难以按现行制度参保。一些用人单位欠缴社会保险费或通过瞒暴工资总额和职工人数,少缴社会保险费。

五是劳动保障监察力度不够,许多地方没有建立有效的防范机制,同时对已查处的案件惩处力度也不够。各地普遍反映,目前实行的“一调一裁两审”制度,如果要走完全部程序,至少需要一年。{2}

正是由于劳动者权利被侵害,致使中国的劳动关系出现了相当的不和谐,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近年以来,中国的劳动争议和劳资冲突越来越严重,仅仅是经过体制内程序处理的劳动争议案件,都是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据官方统计,{3}从2001年到2005年,全国各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由15.5万件增长为44.7万件,涉及人数由46.7万人增长为68万人。其中集体劳动争议案件从9847件,涉及劳动者28.7万人,增长到2005年的1.9万件和41万人。值得关注的是,虽然集体争议件数只占争议总数不到一成,但涉及人数却持续占据三分之二左右。此外,在上访事件中,劳工问题占所有不安定因素,如搬迁、土地等的50%以上。这些数据都表明:劳资矛盾和冲突已经成为中国主要的社会矛盾。对此,作为全国性雇主组织之一的中华全国

工商业联合会在其的《民营经济蓝皮书》中指出:民营经济劳动关系的总体状况不容乐观。{4} 个别劳动关系法律规范的主要形式就是劳动合同。劳动合同制度在我国正式施行已经10余年,但执行状况并不理想。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没有合同,非公企业签订合同率不到20%。二是合同短期化,很多都是一年一签。三是劳动合同不规范,没有相应的必备条款,工人的权利不明确。四是劳动合同相关内容得不到落实,比如说欠薪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痼疾,就是说我们劳动合同尽管有规定,工资尽管有约定,但是实现不了。这种情况,严重地侵害了职工的合法权益,并进而影响了企业劳动关系的稳定和和谐。正因为这种情况具有普遍性,所以必须通过国家完善立法予以解决。《劳动合同法》的直接目标是就是要解决上述问题,规范劳动合同制度,实现劳动合同关系的长期化、稳定化和和谐化。

现实的劳动关系状况,特别是劳动合同制度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便成为《劳动合同法》制定的现实依据。

二、规范从属劳动:劳动合同立法的理论依据

研究劳动合同立法的基本要求,需要明确该法律所调整对象的性质特点。《劳动合同法》所要规范的劳动合同制度是关于个别劳动关系规范的法律制度。个别劳动关系是一种从属性的劳动关系,作为个别劳动关系构成的法律文件的劳动合同,是一种从属劳动合同。如何通过法律来规制这一从属劳动,使劳动关系双方达到相对平衡,便成为劳动合同立法的理论出发点。

1.个别劳动关系:从属性的劳动关系

劳动关系就构成形态而言,可以分为个别劳动关系、集体劳动关系和社会劳动关系。其中个别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雇主之间的劳动关系,这一关系是劳动关系构成的基本单位和基本形态。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说的劳动关系,直接的和具体的即是指个别的劳动关系,诸如建立劳动关系或解除劳动关系,都是说的劳动者和雇主之间的个别劳动关系。这一关系的主体双方——劳动者和雇主,一般是通过书面的或口头的劳动合同,来确定和规范其权利义务,或者说,个别劳动法律关系形成的法律形式是劳动合同。{5}

劳动关系的形成,不论是书面或口头,明示或是默示,其基本的要求是当事人双方自愿形成合意,即劳动者自愿向雇主出卖或让渡劳动力,雇主使用劳动力则要支付劳动者的工资——劳动力价格。在传统民法的视角看来,这完全是一起公平合理的劳动力买卖的双务有偿合同:劳动者履行提供劳动的义务,雇主履行支付工资的义务。而究竟以怎样的劳动条件——包括工资待遇、劳动环境、休息休假等——缔结劳动合同,由双方当事人自由合意。在劳动法诞生之前,民法所调整的劳动关系即是以“雇佣合同”的名义而适用民法规定和原则的。但从作为社会法的劳动法的角度来看,这种看似平等的个别劳动关系,实际上是以不平等为前提的。因为劳动者与雇主所代表的资产所有者,从一开始就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条件包括工资、劳动时间等都是由处于经济关系的中心地位的雇主决定的。作为被人雇用的劳动者,如果你想获得这份工作,就只能默然地接受雇主的条件。否则,劳动关系便无以形成。

在我国劳动法学界,有论者提出了劳动关系具有“两个兼容”的特点的理论,即劳动关系是兼有平等关系和隶属关系特征、兼有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性质的社会关系。{6}笔者认为,个别劳动关系中的财产性和人身性、以及平等性和隶属性,并不是“兼具”,而是形式上的财产关系和实际上的人身关系、形式上的平等关系和实际上的隶属关系,用日本劳动法学界对于劳动关系特征的比较集中的意见表述即是:形式的平等掩饰着实际的不平等。 [2]

财产关系一般是指“具有经济内容的社会关系”,{7}422个别劳动关系作为一种社会经济关系,是从财产交换关系开始的。劳动者以其劳动力所有者的身份,与生产资料所有者的雇主进行交换。作为交换物的劳动力也是一种财产,其财产所有权属于劳动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交换从形式上看是一种等价交换:劳动者提供劳动力,雇主支付工资。工资是劳动力的等价物,又是劳动关系构成的中介物。对于劳动者来说,工资是其劳动力价值的价格;对于雇主来说,则是其生产成本中的工资成本。但劳动关系一旦建立,则这种财产关系便转化为人身关系。人身关系一般是指“与人身不可分离的没有财产内容的权利义务关系”。{7}15由于劳动者的劳动力无法与劳动者分离,所以,劳动者在付出劳动力的同时,自身必须接受雇主的支配和指挥。或者说,在劳动关系存在和运行的过程中,劳动者的实际身份并不是独立的财产所有者,因为你的财产已经让渡或出卖给雇主,你已经成为一个必须听命于雇主的被雇佣者。 [3]所以,在现实的劳动关系中,一般的谈所谓财产关系并没有实际的意义。这种财产关系只存在于劳动关系在结成的过程中,即劳动合同成立的过程中。财产关系的意义只在于劳动者作为劳动力的所有者,是一个可以自由处置自己的劳动力的独立的自由人,即劳动者可以自行决定是否与雇主签订劳动合同。一旦劳动者与雇主之间的劳动关系成立,所谓财产关系在实际中便不复存在。

个别劳动关系在经济性和人身性上的特点,决定了在权利关系上的特点,是一种形式上的平等关系和实际上的隶属关系。平等性,是由劳动力市场的等价交换的原则决定的,这种平等性,表现在劳动关系双方各是独立的财产所有者,所以他们之间有可能建立一种以双方合意为基本原则的平等的民事关系,这是一种等价有偿的关系。但是,这种平等性只是表现在个别劳动关系的建立过程中,即双方当事人都有权利决定是否建立这一关系。一旦劳动关系建立起来,作为劳动者个人与雇主之间的平等关系即告结束,劳动者必须服从雇主的支配或指挥,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在劳动关系的实际运行中,劳动者与雇主之间的关系并无平等性,而只有从属性。这种从属关系具体表现为劳动过程中的行政管理关系,指令与服从是这种关系的原则。{8}这种特点反映了劳动关系的建立实际上是确立了劳动力的有偿让渡,一旦关系确立,雇主便取得了劳动力的支配权,从属关系由此形成。

2.劳动合同:从属劳动的合同

首先提出市场条件下工人与资本的关系是“从属关系”的是马克思。{9}这一概念揭示了以资本为中心的市场化的劳动关系中劳动的从属性或从属劳动的特质。从属劳动的理论,成为劳动法理论构建的基础理论和基础概念。正是由于这一基本的出发点,构成了劳动法对民法的挑战,并使劳动法具有了“从属劳动者的保护法”的性质。{10}从属劳动论,作为劳动法立论的理论基点,首先是在个别劳动关系和劳动合同的法的本质的问题上体现的。{11}

从属劳动对于个别劳动关系的影响,直接体现在确定个别劳动关系的劳动合同中。劳动合同从形式上看是一种平等契约,即由劳雇双方自主签订,但在实际当中,由于劳雇双方在地位和身份方面的差别,劳动合同从签订到实施,根本无法做到对等。劳动合同实际上是一种不对等的从属性契约。{12}劳动合同从订立开始到实施,劳动者始终处于一种从属的地位。这不仅表现在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只是对于雇主招募工人之“应募”,而且,以劳动合同订立为标志的劳动关系成立,其意义也在于劳动

者纳入雇主的经济组织和生产结构中,成为这一组织的隶属者。劳动合同实际上是对于这一从属或隶属关系的法律认可。   首先,劳动合同的从属性表现在劳动合同的内容一般都是由雇主单方面所确定。对于劳动合同的内容,劳动者根本无法提出自己的意见甚至都无法了解合同的内容。劳动者的权利,只是签与不签的选择。按照我国劳动法的规定,劳动合同规定的劳动标准不得低于国家劳动标准,为保证这一标准的实施和节省成本,劳动合同有定型化和格式化的趋向,这一趋向尽管有促进劳动标准实施并降低合同成本的积极意义,但许多雇主却利用这一规定,将劳动合同中的劳动标准定至最低标准,而对于劳动者的义务,则规定的详尽倍至。

其次,劳动合同的从属性还表现为劳动合同所特有的“附合契约”上。劳动合同的“附合契约”有各种称呼,如所谓“工作规则”、“工厂规则”或“就业规则”等。在我国一般称“企业规章制度”。“附合契约”的具体内容一般不在劳动合同中明列,劳动者在劳动合同签订之时,也并不清楚“工作规则”或企业规章制度的具体要求。但在劳动合同签订之后,“工作规则”便成为规范劳动者和企业之间行为的基本依据。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就所谓“工作规则”或“就业规则”的内容而言,劳动法学理论通常认为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维持企业正常运行的工作纪律的规定;其二是关于劳动者的劳动条件保障的规定。对此,我国的劳动法也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但在我国,工作规则的内容通常只是关于企业内部的管理工人的各种规章制度。 [4]这种工作规则完全是从保障企业利益的角度制定的,所强调的也只是企业对于劳动者管理的权利,而且,由于企业在经济上的优越地位,在一些企业的规章制度中,往往有许多不利于工人的条款,有些条款并且是明显违背劳动法的有关规定的。 [5]

尽管劳动法律对于劳动合同做了诸多的规定,诸如劳动标准不得低于国家标准、订立劳动合同不得采用欺诈手段等,但由劳动从属性的特点所决定,劳动者在个别劳动关系构成和运行中,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和从属的地位。在劳动合同的签订和实施中,劳动者与雇主不可能达到权利对等,劳动者的权利也不可能仅仅通过劳动合同得到保障。劳动者权利保障是个系统,劳动合同只是其中一环,要实现个别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的权益,并进而实现劳动关系双方的力量平衡,还需要集体劳动关系和社会劳动关系中法律机制的同步运作。

三、我国劳动合同立法的基本定位

1.《劳动法》是劳动合同法立法的直接依据

在劳动合同立法的争论中,首先一个问题即是劳动合同法的立法依据是《劳动法》还是《合同法》。在这一问题上,笔者认为必须强调劳动合同法的社会法性质,而且我主张将《劳动合同法》作为社会法的有机构成,而不是简单将其作为一个公法因素较多的法律。

《劳动合同法》的立法依据是《劳动法》还是《合同法》,直接涉及到《劳动合同法》在私法和社会法两大法域中的定位问题。在这一问题上,笔者认为必须强调《劳动合同法》的社会法性质。而且对于社会法的理解,不能只是将其看成是兼有公法和私法的特定法域,而应该看成是公法对于私法进行校正后的法域。在劳动合同法中,私法的契约自由原则是存在的,但这种自由已经足在公法限制下的自由。应该说,劳动法作为社会法,首先是在《劳动合同法》中体现的。因此,作为劳动法律体系构成的《劳动合同法》,与作为民法构成的《合同法》,分属于两个性质不同的法域。《劳动合同法》立法的直接依据,应该是《劳动法》而不应该是《合同法》。

从法制史的角度来看,劳动合同关系作为雇佣关系的法律调整,经历了一个从民法到社会法的历史转变。在罗马法中雇佣关系的两方主体是被作为完全的平等主体对待的。当然,这种雇佣关系是不包括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雇佣关系,而仅限于平等市民间。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从体例到内容都沿袭了罗马法,雇佣关系仍被当作民事契约的一种。雇佣关系被认为是两个独立人格之间就劳动和报酬之间的财产交换关系,这种交换关系受合同自由原则的规范,当事人具有充分的契约自由。但在1900年实施的《德国民法典》中,突破了罗马法的模式,其617条至619条规定了雇主在安排组织劳动过程时,应保护劳工免于生命及健康的危险。劳动法对一方主体的强制性义务规定开始出现。而此后首先在德国发展起来的社会法,更是将劳动契约关系作为强调雇主义务保障雇员权力的特定的劳动法律关系。

民法局限于平等主体的调整模式,显然不能够适应现代雇佣关系。从雇主与雇员之间的这种强弱失衡的社会现实出发,劳动合同从民法中的合同法体系中独立出来而隶属于劳动法,便成为一个普遍的法律现象。

通过劳动法来强制规定雇主的义务并保护劳动者,是因为看似平等的劳动关系,实际上是以不平等为前提的。现实中的劳动关系是一种形式上的财产关系和实际上的人身关系、形式上的平等关系和实际上的隶属关系。{13}从本质上来看,从属性是劳动关系的最主要的特征,但这是一种由形式的平等掩饰着实际的不平等。因而,对于劳动者所谓的合同自由又被学者称为“小鸟的自由”。

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市场经济中的劳动关系必须是法制化的劳动关系。但中国的法制道路,不同于市场经济国家法制发展的具体路径。如同中国在经济关系上要重新经历私有化和一样,市场经济中国法制建设的路径,是在公法一统天下的背景下重新承认私法的性质和地位,并确认中国的法制建设和法律构成必须以私法为基础来构成。但这种法律制度的发展路径并非“公法私法化”的过程,因为私法的发展并没有改变公法的性质和特点,而只是在法律构成和适用方面发生了变化。或者说,这只是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的“回归”或“补课”。

然而,这种不同于一般的市场经济国家的法律制度的发展路径,对于作为社会法的劳动法律的建设说来,则有着重大的影响。这就是由于私有制的地位飙升以及相应的私法地位的的飙升,致使在法学界和社会上,用私法的理念和原则来看待劳动关系和指导劳动立法的看法,具有广泛的影响。这种情况也直接反映在《劳动合同法》立法当中。这就是主张将作为私法基础构成的《合同法》的原则甚至规定直接套用到《劳动合同法》上。这种情况表表明,中国不仅需要进行私法的“补课”,而且在私法补课之后,还面临着更艰巨的社会法的“补课”。

因此,在《劳动合同法》的立法依据问题上,宪法是制定任何法律的依据,《劳动法》是《劳动合同法》的直接依据,而不是《合同法》 [6]。劳动合同制度是劳动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部分,与基本法的关系是子法与母法的关系。但是《劳动合同法》不单纯是《劳动法》内容的细化,在准确执行《劳动法》原则的前提下,它可以是前者的延伸和发展。如果过分强调和夸大母法和子法的制约关系,作为后来者的子法就很难对现实的社会关系加以科学和超前的假定,那么母法就失去她存在的意义了。而作为私法的《合同法》,它的有关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对劳动合同制度有借鉴意义,但不能用民事合同的法律理论来代替劳动合同理论。

立法依据问题除了理论上的分歧,还存在一个技术上的难点,这就是中国的《劳动法》是由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按照立法权限属于一般法律而不是基本法。如果以劳动法作为依据,还需作出一种学理上的解释。因为《劳动合同法》如果由人大常委会通过,其位阶和法律效力与《劳动法》平行,如果由人大通过,则高于《劳动法》,这是一个很尴尬的事情。笔者认为不能仅从法律通过的

机关来简单判断一部法律的地位,而是要考虑到当时的立法背景。当年《劳动法》的出台是由于调整劳动关系现实状况的迫切需要。在当时亟需有一部劳动法律的国际国内的背景下,原本应该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劳动法》提前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 [7]由于立法程序上的这一特点,因而使得《劳动法》法律地位问题在学术界有不同的意见, [8]但根据《劳动法》的实际地位和作用,这一法律在我国的劳动法律体系中,已经具有了基本法律的地位和作用。因此,以《劳动法》作为《劳动合同法》的直接立法依据,不管是否将这一原则直接写入法律,都是一种法理性的要求。 [9] 2.《劳动合同法》的立法主旨是保护劳动者

《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宗旨是保护劳动者还是保护双方当事人,是立法过程中一直争论的问题。这一问题的争论,实际上是《劳动合同法》立法依据是民法还是劳动法争论的具体化和实质化。

《劳动合同法(草案)》送审稿的第一条规定:“为了调整劳动关系、规范劳动合同,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制定本法。”这种表述几乎就是《合同法》的翻版。几经修改,在全国人大公开征求意见的《劳动合同法(草案)》中,则表述为:“为了规范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的行为,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制定本法。”这是与送审稿在立意上完全不同的一种表述,即《劳动合同法》是以《劳动法》为立法依据,是以保护劳动者为立法主旨,以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为立法目的。但这种表述方式恰恰又成为《劳动合同法(草案)》征求意见中一个争论的焦点,即《劳动合同法》是否只保护劳动者还是应该保护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

如果从民法的原则出发,当然应该保护合同双方当事人,如果从劳动法的原则出发,其立法主旨没有疑义应该是保护劳动者。民法的立法假设是将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关系看成是两个完全独立的主体之间的平等关系,而劳动法的立法假设则是将劳动合同关系看成是一种形式上的平等实际上的不平等的“从属关系”。{14}

在现实中,《劳动合同法》所规范个别劳动关系,当事人双方是平等主体的假设并不存在。《劳动合同法》的作用就在于通过劳动法律的矫正功能追求一种实质上相对平等的关系。这种校正功能的基本手段,即是通过公权力的介入,适度限制雇主的权利以保障劳动者的权利,使个别劳动关系实现相对的平等或平衡。

从立法假设的角度来看,劳动法是将雇主设定为侵害劳动者权利、引发劳资冲突的最直接主体而来构建法律体系的。{15}因而,劳动法对于雇主而言更多的是限制而不是保护。如日本劳动法学家片冈舜指出的:“从法的中立性和公共性的观点来看,法律应在劳资关系中保持不偏不倚的立场。但就劳动法的性质来说则是不可能的。劳动法产生的历史性质,使得保障劳动者得生存,成为劳动法的规范原理。劳动法的解释,必须从劳动法产生的基本社会背景,以及劳动法的基本的社会作用出发。”{16}

《劳动合同法》对于雇主的限制主要表现为,作为民事合同中的一般权利,如缔结合同和解除合同,在私法中是当事人的自由,但在劳动合同法中则有许多法定的限制条件。在这里,实际上遇到了两种权利的冲突,即雇主的财产权和劳动者的生存权的冲突。在这两种权利发生冲突的情况下,作为社会法的一个基本理念即是生存权优位。{17}因此,在私法的意义上,限制雇主解雇工人实际上是限制了企业自主雇佣工人的权利,这应该是一种对私权的侵害。但在劳动合同法中,“解雇限制”则是劳动合同立法的原则之一。

一些雇主组织对于《劳动合同法》的这一原则明确提出反对意见:认为《劳动合同法》如果实行对企业用工“宽进严出”,“对企业解聘员工进行了严格限制,对企业的解聘机制造成了冲击”。 [10]从雇主方争取自己的利益角度考虑,雇主当然有权提出自己的意见。但是,企业用工问题,不仅涉及到企业的用工权,同时也涉及到劳动者的就业权。劳动合同法的“解雇限制”原则即是保护劳动者的就业权。所以,企业用工的“宽进”实际上是禁止就业歧视,即劳动者就业不得有除就业能力以外的歧视或限制条件,“宽出”实际上是解雇限制,即劳动者被解雇必须有实体和程序上的限制条件。这两条正是《劳动合同法》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特点。难道企业用工可以“严进宽出”,即企业招工非常严格解聘却非常宽松?当然,企业用工的“宽进严出”具体应该规定到何种程度是可以讨论的,但是作为一种原则是不能否定的。

3.《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功能是追求社会公平

在《劳动合同(草案)》的征求意见中。一个重要的争论就是如何处理立法功能中的追求效益和追求公平。当然,效益和公平并不是非此即彼,然而在两者之间必须有一个基本的目标和侧重。一个法律的社会功能,取决于这一法律的立法依据和立法主旨,如果认可《劳动合同法》的立法依据是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的立法主旨是劳动者权力保护,那末,《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功能必然要以追求社会公平为基本的侧重。

在关于《劳动合同法》的立法争论中,追求效益和追求公平其实体现了劳资双方的不同利益诉求,从企业的利益出发必然希望这一法律能够更加促进企业效益,从劳方出发则更希望这一法律能够促进社会公平。而立法者如何取舍,既取决于劳资双方的对于立法的影响力,更取决于劳动合同立法所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从社会现实来看,由于劳资力量不平衡和不对等,致使劳动者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甚至屡屡被侵害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这个问题首先表现在,中国的劳工标准是过低而不是过高。对于中国的劳动标准是高还是低的问题,学术界自2002年便开始争论{18}副我国在劳动立法上一些个别内容如每周周五天工作日,加班支付1.5— 3倍的工资,与国际上的高标准接近,但判断一个国家的劳动标准是否高低,不能仅仅看一个单项指标。而应该将劳动标准看成一个系统。就劳工双方来说。仅就这种个别项的比较是没有意义的。还应该考虑其他的指标,诸如工人的工资收入、职业稳定、社会保险水平、职业安全状况、职业培训等综合水平。如果将这些指标综合起来,我国的劳动标准不仅在国际比较中属于低水平,就是在我国的经济关系中和社会权利体系中,也是比较低的。

确定一个国家的劳工标准是高还是低,关键是要看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以及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在GDP中的比例。比较工资时既要看工人的收入,也要看老板的利润,“你自己挣了多少?你给了我多少?”这样才有意义。1994年,我国工资分配占GDP的14.24%,2003年这一比例为12.57%,最近这几年GDP都是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递增,工资收入虽然也在同比递增,但递增同时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工人的实际工资增长极为有限。美国在1990年工资分配占GDP的49.67%,2002年占47.9%。还需要说明的是,我国的劳动法中没有雇主的概念,所以在计算职工工资收入与GDP的比例时,普通工人与企业高管都纳入了其中,相当于雇主收入也放人了工人收入一起统计。

劳动标准的高低,不仅与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供求有关,而且也与劳资力量的对比有关。在目前工会并不能有效代表工人形成有组织的力量来与资本抗衡以改善劳动条件的情况下,国家劳动立法和劳动行政,就必须在劳动标准方面更多地保护劳动者的权利。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再将劳动标准降低,中国的劳工问题将会更加严重。因此,追求社会公正以实现劳资关系的平衡和和谐,也就成为劳动合同立法的必然选择。

与追求效益还是追求公平直接相关的,便是如何处理劳动合同法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如上海

美国商会即提出:《劳动合同法》草案的规定“与国际通行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产生冲突,对企业正常的招聘机制、解聘机制、绩效管理体系、留人方案造成了全方位的影响。” [11]这里我们且不具体评论草案的相关规定,但需要说明的是《劳动合同法》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应该是一个什麽样的关系。 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从发达国家引进来的。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构成,这种管理方式对于整合企业资源、调动员工积极性、降低企业人工成本、增加企业竞争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西方不同的是,西方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在劳动关系法律规范相对完善,并且雇主一直面临着工会压力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但我国在80年代引进西方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技术时,劳资关系问题尚没有成为企业和社会的基本问题,当时仅仅将其作为一种管理技术。一个从技术到技术,只见技术不见人的那种表层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了HR界的惯性思维。在目前我国的一些企业,“以人为本”仅仅是作为一种装饰,人力资源管理成为单纯管理工人追求企业效益的一种方式和工具。还有个别企业以人力资源管理措施为手段实施对劳动者过度剥削,这就更是背离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初衷。而且,一些所谓人力资源管理的通常做法,如招聘中的各种歧视、以“末位淘汰”为名的解聘、资方任意决定薪酬标准,都是直接违反劳动法律的相关规定的。

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在《劳动合同法》的规范下进一步完善,而不能用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来评判《劳动合同法》,更不能将《劳动合同法》变成《管理工人法》。如果担心《劳动合同法》可能会对当前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形成冲击,就我看来,如果能形成冲击,恰恰是《劳动合同法》的积极意义所在,因为目前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着太多的弊病。一个积极的选择是,我国现行的人力气源管理,应该以《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为契机实行历史转型,即要从现行的以降低劳动力成本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目标,转变为真正“以人为本”,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以提高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目标。

4.《劳动合同法》对于劳动关系的调整必须强调公权力的介入

《劳动合同法》的性质是社会法,作为社会法的基本特征,是调整对象中的私权利是受到公权利的限制的。如史探径先生所指出的:“从实际情况的角度,劳动合同法的制度是劳动法律制度的基础。从理论的角度,劳动法成为一个“单独的部门”和“私法公法化”的标志都是劳动合同。劳动合同从民法中独立出来后,劳动法就形成了独立的法律部门。劳动合同独立以前,这个还不是很明显。资本主义国家的私法公法化的主要标志也是劳动合同,”即《劳动合同法》是所谓“私法公法化”的典型。

但是,对于通过国家公权力来介入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关系,在我国学界和社会上存在着许多的不同的声音。

王一江以西方经济学中适用于完全竞争的模型分析中国,认为强调“劳工参与”和“政府干预”长期会造成高失业,实际并不利于劳工。{19}类似论点也出现在作为中国“主流经济学派”的新自由主义(Neo— liberalism)学术主张中,比如最低工资制度,张五常认为最低工资“是一种价格管制”,其直接的不良效果屡见经传,更“阻碍了合约的选择”。{20}针对政府对于劳动关系“干预过度”的怀疑,常凯认为,中国政府并非对于劳动关系干预过度,而是对于劳动者的保护不力。在我国,由于劳动力市场不规范、劳资双方的发育和组织程度均处在幼稚期,特别是目前还没有一个真正能够代表劳动者的工会,所以政府在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关系运行中的作用必须加强。对于最低工资制度,徐小洪指出:这一制度在中国是行之有效的,因为中国规范部门工资高于均衡工资,更高于最低工资,而不规范部门实际上是雇主垄断型劳动力市场,尤其需要规制。{21}

从本质上来说,《劳动合同法》是社会法,应以社会利益作为直接的立法取向,对大量劳动者的保护是社会利益最基础的东西。正是忽略了《劳动法》的这种特点,所以有人认为《劳动合同法》不能只是维护劳动者的利益,而应该维护双方当事人权益。在《劳动合同法》的立法讨论中,有人认为《劳动合同法》不应向劳方“一边倒”的观点,就是基于这种不正确的认识。但实际的情况是,劳资力量极端不对等,而在工会作用发挥又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如果国家不以公法来介入,劳资力量将更不平衡。这种长期的和过度的不平衡,将会引发和激化劳资矛盾和劳资冲突,这种情况出现,不仅对于劳动者不利,对于企业的发展也不利。目前,劳资冲突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之一,这种状况的出现,与我们以往过度注重经济发展和企业发展,而忽略了劳动者的利益和发展直接有关。如果不对于这种这政策导向予以修正和完善,我们将会付出更大的社会成本。因此,在我们向国务院法制办上交的意见中,建议应该从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以及国家竞争力的提高着眼注重劳动合同法中的劳动保护,并应该加大政府介入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关系的力度。

但有人认为,政府对要素市场干预过多已经成为改革的障碍,《劳动合同法》的一些条文中关于政府规制的加强,与西方社会放松劳动力市场的管制正好相反。笔者认为,政府对于劳动力市场的管制的加强或放松,要根据本国劳动关系的具体情况。从现状来看,中国的劳动力市场规制松,甚至可以说,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几乎没有规制,虽然有些规定但也不严格。比如,如此大规模的欠薪是中国独有的现象。原因是劳工/,!/太弱了,没有形成集体的力量,没有谈判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公权利的介入,如制定严格的劳工标准、制定严格的劳资关系处理程序,以及加强政府管制。完善劳动法律救济。而西方的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关系的规制相对严格,在劳资双方已经比较成熟的情况下,政府可以适度放松规制,比如德国正在废除一些劳动法规,主张劳资自治。但中国没有这样的背景。劳动力市场和其他要素市场不同,不仅仅是经济关系还是社会关系,仅仅靠经济自我平衡不行,尤其是在中国市场不规范的情况下,如果放任不管就等于站在强者的立场,让弱者越弱。

还应该看到,政府在这个要素市场介入的程度不能一概而论。对于资本市场、商品市场、管理市场,主要应该让市场规则来自行调节,但政府也不能完全放任。在劳动力市场上,则必须是公权利限制下的市场调整。就现实来说,政府对于劳动关系的规范化问题,不是管得多了而是管得少了。比如下岗,政府不仅没有站在工人的角度而且是站在企业的角度来“对待”工人,法院不受理关于集体下岗劳动争议的诉讼等。现在政府刚刚站出来,想干预和平衡一下劳资关系,就有人说政府做得过分了,这是一件很不公平的事。

小型工厂规章制度范文第3篇

保障饮水安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大力普及农村自来水工作已经提到了议事日程,农村自来水系统应当成为农村的重要基础设施。总书记对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做出:“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要想办法解决群众的饮水问题,绝不能让群众再喝高氟水”的重要批示,对我们提出了更高要求。

因此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方针、政策,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以加强农村供水设施建设、完善农村供水社会化服务体系、保障农村居民饮水安全为目标,国家计划“十一五”期间解决6000~8000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到2015年完成饮水不安全人口比例减半任务;经过15年努力,到2020年基本解决我国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为保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顺利进行,使其有的放矢地实施,前期的基础工作主要为,对农村饮水现状进行调查,摸清农村饮水不安全人数及分布范围、饮水不安全问题类型及其成因和危害,提出农村饮水现状调查评估报告。

1.1农村供水和饮水概况

1.1.1地理概况

__县地处河西走廊中部,东临张掖市,西接高台县,南靠祁连山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相接,北与合黎山及内蒙古的阿拉善右旗相连。全县南北最宽约77km,东西最长约49.7km,总面积2777.76km2。该县地形为南北高,中间低的走廊地形。南部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北部由北部向西南倾斜,海拔高程在1700m~3140m之间。在地貌特征上可分为三个类型:南部属祁连山地区、北部属合黎山低山丘陵区,中部为山前倾斜平原区。

1.1.2气候条件

__县属大陆性寒温带干旱气候,具有干燥、少雨、蒸发强烈、多风的特点。多年平均气温7.6℃,多年平均降水量117.7mm,多年平均蒸发量2338mm,多年平均日照时数3054小时,多年平均风速为3.1m/s,最大风力10级,无霜期为179天,最大冻土深度__cm

1.1.3社会经济概况

__县全县辖小屯、鸭暖、倪家营3乡,城关、新华、蓼泉、板桥、平川、沙河6镇,105个村,76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4.6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5273万人,占总人口的86。20__年全县总产值103469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40581万元,人均纯收入3335元。

农业生产主要以小麦、玉米、蔬菜、等农作物为主。20__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350元,大牲畜存栏5.96万头,小牲畜存栏23.24万头。交通便利、通讯设施齐全,312国道与兰新铁路横穿东西全境,地理位置优越,70%农户已开通程控电话,小康村建设工作稳步进行(详见县级调查表1:__县自然、社会、经济情况汇总表)。

1.1.4供水、饮水概况

近年来,__县在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已建成集中式供水工程共计21处(其中:农村人畜饮水工程3处、农村人饮解困工程14处和氟病改水工程4处),完成工程总投资1687.757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资金917万元,地方配套资金770.757万元,工程设计年供水量295.46万立方米,实行全日供水,日供水能力8094.76吨,受益乡镇7个,受益村34个,受益社250个,受益户12295户,截止20__年底,饮水安全人口为4.4327万人,普及率占全县农村总人口的35.14。其中:20__—20__年饮水解困解决28977人,氟病改水解决8960人,98~99年人饮项目解决6390人。此次调查,全县饮水不安全人口为80946人,占全县农村总人口的64.62。其中:饮用2.0mg/L以上高氟水的人数为7316人;饮用苦咸水的人数为25860人;饮用污染水人数为22597人;水量不达标人数为15169人;水源保证率不达标人数为10004人。

1.2农村供水发展历程及取得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心、重视农村饮水和乡镇供水工作,曾多次指出“乡镇供水工作这是为人民造福的大事,对人民生活生产关系极大”。__县农村饮水事业的发展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易到完善的发展历程。

一、起步阶段。50~70年代,农村人口较少,生产,生活水平还比较低,用水量较少,再加人们在农田使用化肥、农药、规模养殖企业和乡镇企业污水不达标排放量较少,对水质的污染也不严重,因此,农村居民在一般年份吃水困难问题不很突出。此阶段主要是结合改造和新修灌溉工程,修建一些简易的引水渠道,并利用原有的土井、捞池、水塘等饮水设施兼及解决饮水困难问题。进入70年代后期,水利部门开始有计划地规划和兴修农村饮水工程,以解决严重缺水地区群众的饮水问题。主要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修建工程规模较小的水窖、土井、水池等,解决了山区部分农村饮水问题严重困难地区的饮水问题。

二、全面发展阶段。80~90年代乡镇企业蓬勃发展,乡镇人口迅猛增长,而且由于持续干旱,地下水位逐年在下降,供水不足问题严重制约着乡镇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适应新形势,在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农村饮水工作被列入__县农村水利工作的重要议程。1986~1999年在国家的支持下,在解决农田灌溉的同时解决群众饮水困难。陆续修建了一些专供饮水用的机电井、蓄水池、“小高抽”等工程。资金上采取民办公助的办法,在国家小型农田水利事业补助费中单列专项资金,用于饮水工程建设,并在钢材等物资上给予支持,从而使农村饮水工作走向全面发展阶段。这一时期,__县强调农村饮水工作要抓紧、抓好、抓出成效。还进一步明确“小型农田水利经费、甚至水利基建费,应首先用于解决人畜饮水”。此阶段陆续新建人饮工程3项,解决了8个村32个社2076户6390人的饮水困难问题。同时还发动群众因地制宜采取蓄、引、提、挖、截等各种措施,解决部分村社人畜饮水困难问题。

三、快速发展阶段。20__年以后,国家开始实施人饮解困项目,在各方努力下,__县的农村饮水、乡镇供水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共建成农村人饮解困工程14项,氟病改水工程4项,共解决26个村218个合作社,10219户3.7937万人饮水困难问题。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使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步伐逐步加快,从而证明了乡镇供水对推动我县小康社会的积极作用。

(一)主要成就

(1)兴建了大批的农村饮水、乡镇供水工程。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缺水地区的广大干部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大搞饮水工程建设。目前,全县已建成集中式供水工程共计21处(其中:农村人畜饮水工程3处、农村人饮解困工程14处和氟病改水工程4处),全县完成工程总投资1687.757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资金917万元,地方配套资金770.757万元,工程设计年供水量295.46万立方米,实行全日供水,日供水能力8094.8吨,受益乡镇7个,受益村30个,受益社252个,受益户12371户,饮水安全人口为4.4327万人。其中:

1998~1999年新建人饮工程3项,完成总投资298.817万元,其中:省专项资金72万元,地方配套资金226.817万元,工程设计年供水量67.27万立方米,实行全日供水,日供水量1843.1立方米,解决8个村32个社2076户6390人的饮水困难问题。

20__年以来,我县完成农村人饮解困工程14项,氟病改水工程4项,共18项;完成总投资1388.94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资金845万元,地方配套资金543.94万元,完成工程建设内容:修建水厂1处,截引工程或清水池2处,新打机井15眼,修建水塔12座,新建调蓄池1座,修建检查井257座,铺设管道832.98公里,架设输电线路15.53km,安装供水变频调压设备4套,安装水泵22台,修建管理房1563.75平方米,工程设计年供水量228.19万立方米,实行全日供水,日供水量6251.7立方米,共解决26个村218个合作社,10219户3.7937万人饮水困难问题。

(2)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推动了农村脱贫致富进程。通过修建饮水工程,使受益区农民从繁重的挑水、背水劳动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投入到农业、工副业生产中,许多农户还利用饮水工程的多余水源,积极发展养殖业、种植业,搞庭院经济,拓宽了致富门路,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以目前解决人口为例,全县共解决3.7937万人的饮水困难,年可节省农村挑水劳动工日约348.58万个,按每个工日10元计算,年可创收348.58万元,相当于人均年增收81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3)减少了疾病,增进了健康。受益地区群众,过去长期饮用当地涝坝水、坑水、高氟水,卫生条件极差,肠道传染病、肝病、氟中毒病等发病率很高,有的群众一年劳动所得还不够看病钱,精神上和肉体上造成极大痛苦。饮水工程建成后,根据张掖市防疫站化验分析,以上工程水源水质中PH值、总硬度、各种离子等项指标均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有关规定,供水量满足每人每天50升的需水要求,而且做到了供水到户,达到自来水的要求,改善了当地群众的生活条件,因饮水导致的传染病发病率明显下降。

(4)增进了团结,促进了社会稳定。由于缺水,村之间、村民之间经常发生水事纠纷。在许多地区,因争水而产生矛盾,影响了团结和社会稳定。饮水工程建成后,人们摆脱了缺水的困扰,减少了纠纷,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德政工程”、“富民工程”,送来的是“生命水”、“致富水”、“幸福水”,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加强了团结,促进了社会稳定。

(5)改善了生态环境。农村供水工程建成后,有了足量优质的水,人们居家生活和精神面貌大为改观,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意识大大提高,与水有关的疾病明显减少。群众开始改厨改厕,购置洗衣机,群众用节约的水在街道周围、房前屋后植树造林、种花种草、改善了生态环境。传统落后的生活方式悄然变化,农民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6)推动了农村城镇化建设。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把加快小城镇建设做为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大战略,以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乡镇供水是小城镇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也是乡镇进入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实践证明,乡镇供水对乡镇企业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商业、饮食服务业等等的发展,对农民素质、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社会生态环境的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

1.3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必要性及调查的目的

1.3.1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必要性

水对人的生命和健康至关重要,科学研究表明,人体59-66%是由水组成的,要维持人的生存基本需求,每人每天至少要得到2-3升安全饮用水。加上其他日常生活用水,每人每天大约需要50升水。据估计,在发展中国家8的疾病由不安全的水和恶劣的卫生条件造成,每年造成的死亡超过500万人。在我国,通过饮水发生和传播的疾病就有五十多种。要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最行之有效的措施就是使所有人得到安全的饮用水和合格的卫生条件。水与人的生命和健康密切相关,它不仅是人生存的基本需求,而且关系到人的身体健康。在我国,通过饮水发生和传播的疾病就有50多种,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就成为减少疾病、提高健康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新世纪前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明确提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切实改善农村群众的饮水条件,保障农民安全饮水,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是重要的前提条件和基础保障。

1.3.1.1农村人饮供水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__县地处西部边远地区,人民生活水平及社会经济状况与以往相比,虽有很大改观,但地方经济实力还比较薄弱,人饮工程投入有限,一些农村人口还在使用手压井、筒井、大口井,集水水窖,水量和水质均不能得到保证。当前我县农村饮水安全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一是农村供水工程标准低。工程缺乏水处理设施,饮水水量和水质没有保证。居民长期饮用渠道灌溉水、每年12月至次年4月为非灌溉期,渠道不引水,居民生活缺水连续达4个多月之久,生活生产受到了严重影响。只有到1~5公里外的有水地段拉水或挑水。居民点到取水点的水平距离大于1公里,垂直高差超过100米,正常年份连续缺水70-100天,供水保证率低,遇到连续干早就会重新出现饮水困难。另有不少农村居民直接从机井、大口井、河、湖、库及坑塘中取水饮用,虽然正常年份水量基本有保证,但相当一部分水源水质不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二是由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不达标排放,有害农药、化肥用量的不断增加,相当多的饮用水源受到污染,特别是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污染严重,成为疾病发生和传播的主要媒介。

三是部分区域地下水埋深浅,由于径流不畅,蒸发强烈,表层地下水浓缩后,其含盐、氯、钠、镁等离子含量增大,部分区域水含氟量较高,超过国家规定标准,

不能饮用。1.3.1.2饮水不安全人口分布及影响

(1)严重缺水区人口分布及影响

据初步调查,__县严重缺水问题的人口主要分布倪家营乡、平川镇、新华镇、沙河镇一带的部分自然条件较差的村社,共计2.5173万人,其中:水量不达标人口共计1.1569人,水源保证率不达标人口1.0004人。由于这些水量不达标人口,经常受季节性缺水问题困扰,干旱季节缺水时仍需远距离拉水或背水。特别是近年来气候变化大,干旱严重,河水减少甚至断流,地下水位下降,泉水,手压井枯竭,再加上工农业和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生产和生活用水量大幅度增加,工农业争水、城乡争水,使这些地区农村生活饮用水不足问题更加突出。人口水源保证率低的地方,从未建设过人畜饮水工程,供水设施简陋或根本没有供水设施,直接从河道、坑塘、山泉、涝池取水饮用,

(2)高氟水的分布及影响

高氟水主要分布在板桥镇、小屯乡的部分村,共计7316人,其主要是土壤含氟,由于地下径流缓慢,氟含量浓缩,使其饮用水含氟量重度超标。上述地区农村群众由于长期饮用高氟水,导致氟斑牙、骨质疏松、癌症等病症发病率较高,甚至瘫痪。由于这些病症的发生,直接影响了青少年入学、参军、就业和婚嫁,村民承受着生理和心理的巨大痛苦。同时因饮用高氟水而引起的这些病症一般使用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往往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致使家庭贫困。

(3)苦咸水的分布及影响

含盐量超过2.0g/L的苦咸水主要分布在蓼泉镇、沙河镇、新华镇一带的部分村,含盐量超标的人口达2.4995万人。主要原因是基岩裂隙水通过岩石表层带出大量的盐分,地下水水位较高,耗氧量超标,致使地下水盐分增加,水质口感苦涩,很难直接饮用,长期饮用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免疫力低下。

(4)污染水的分布及影响

污染水在县境内分布广泛且分散,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一是入境流量均来源于黑河、梨园河,由于在河流上游既有工业废水排放,又有城镇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流。目前,直接或间接向黑河、大沙河排放废水的工业企业(含乡镇企业)8家,年排放废水160万吨,均为超标废水,年向水体排放各类污染物775吨,其中化学需氧量359吨,氨氮69吨,悬浮物46吨,县城有69.5万吨生活污水排放,使河流水体严重污染。二是近年来,随着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乡村企业和集中养殖厂规模日益扩大,农民对地膜、有害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有增无减,而乡村企业和集中养殖厂又缺乏对污染物和养殖粪便处理的设备,有关部门对农药物资的储运、销售、使用等环节上的环境安全管理力度不大,不但造成空气污染,而且造成地下水源污染。致使2.2597万人饮水质量和卫生状况难以保障,导致疾病流行,个别村组癌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因此,将工作重点转向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提高供水质量,保证饮水安全,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1.3.2调查的目的

多年来在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这方面一直缺乏健全的调查统计系统,标准不统一,不同部门的统计口径和方法不一致,上报数据的真实性和代表性较差,各类饮水不安全人口及分布、农村享用自来水的人口及分布以及各类饮水工程的数量、规模和受益人口等情况不明,影响了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思路和决策。

20__年12月__县水务局按照上级部门具体安排,在20__年元旦前夕,对__县所辖全部乡镇,机关、国营农林场的农村饮水现状进行了逐村逐户实地调查。调查的主要目的:

一是摸清__县农村居民饮水状况和供水工程基本情况,掌握截止20__年底农村人口饮水安全普及程度,农村自来水普及情况。

二是详细摸清我县农村饮水不安全人数、范围、问题的类型及其成因和危害;重点调查饮用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污染水的人口及其分布,无供水设施的人口、取水极不方便的人口、经常发生季节性缺水的人口及其分布。提出《__县农村饮水现状调查评估报告》。

三是摸清实农民对解决饮水不安全的意愿、筹资能力及水价的承受能力,以为最终施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打好基础。

2调查的内容、方法和过程

2.1调查的内容

(1)调查__县农村居民饮水状况和供水工程基本情况,以及截止20__年底__县农村人口饮水安全普及程度,自来水普及情况。

(2)调查__县农村饮水不安全人数、范围、问题的类型及其成因和危害;重点调查饮用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污染水的人口及其分布,无供水设施的人口、取水极不方便的人口、经常发生季节性缺水的人口及其分布。

(3)依据近两年已有水质资料,按水系、水文地质条件、水源、饮水型疾病分布及工程类型选2个以上有代表性点,进行水质抽验,将辖区内人口饮水安全状况进行分类,同一个区域或同一种类型。确定其代表的范围和人口。

(4)调查农民对解决饮水不安全的意愿、筹资能力及水价的承受能力。

(5)调查__县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和管理工作。

2.2调查的方法和质量保证措施

2.2.1调查的方法

(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按照省、市会议精神,充实由计划、财政、水利、审计、卫生、环保等有关部门组成项目建设领导小组,明确各自职责,同时成立__县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办公室,全面负责此次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调查和规划工作。

(2)在__县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办公室的统一组织下,制定调查方案,以乡(镇)为单位,在各乡镇水管所抽调专业技术骨干成立调查小组,分赴全县8个乡镇逐村逐户开展调查。

(3)依据制定的调查方案,充分利用现有资料逐村逐户开展基本情况调查。重点调查饮用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污染水的人口及其分布,无供水设施的人口、取水极不方便的人口、经常发生季节性缺水的人口及其分布。

(4)成立水质化验抽检小组,充分利用近两年已有水质资料,按水系、水文地质条件、水源、饮水型疾病分布及工程类型作好供水设施、水源的调查,饮水水质的直观调查。

(5)各乡(镇)选用典型片说明农村人口饮水存

在的问题、成因,以及解决农村饮水问题的成功经验。2.2.2质量保证措施

(1)__县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办公室的统一组织下对调查小组调查现状农村饮水不安全人数及分布范围、饮水不安全问题类型及其成因的资料进行认真审查,严格按照编制大纲中调查表1和表2的要求进行调查,并填表汇总。

(2)邀请有资质的水质化验单位,对水质进行抽检化验。对同一个区域或同一种类型做2个以上有代表性的水质检验报告。在调查小组调查现状农村饮水不安全人数及分布范围、饮水不安全问题类型及其成因的资料基础上,对各乡镇水质进行抽样调查分析评估,、确定各乡(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的类型及其成因和危害。水质状况复杂时,按要求适当增加采样点。水质化验项目,严格按照《农村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准则》规定的指标进行,在污染严重地区,增测耗氧量(CODMn)指标。检测方法,执行《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法》(GB5750)的规定,耗氧量(CODMn)执行《生活饮用水检验规范》(20__)的规定。水质化验室应有水质化验资质,保证化验人员的水平、仪器设备的精度符合要求并认真执行分析质量保证程序。

(3)调查时要求调查人员认真充分听取农户、供水单位的意见和建议,有其亲自负责填表,并让调查人员、农户、供水单位三方签字认可属实。全力支持调查规划工作,为调查规划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4)由于调查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为了保证调查规划的顺利进行,项目办公室在资金和人员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按要求配置了电脑、照相机及其他的办公用品,同时落实了工作车辆,抽调了技术人员,专门负责调查规划工作,从而为调查规划工作提供了可靠的后勤保障。

2.3调查过程

20__年3月28日完成全县农村饮水现状调查评估,此项工作具体划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摸底调查阶段。(20__年12月17日~20__年1月15)

一是以乡(镇)为单位,对全县农村居民饮水状况和供水工程基本情况逐村进行调查,查清全县农村饮水不安全人数、范围、问题的类型及其成因和危害;重点查清全县饮用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污染水的人口及其分布,无供水设施的人口、取水极不方便的人口、经常发生季节性缺水的人口及其分布。

二是、对水质进行抽检化验。对同一个区域或同一种类型做2个以上有代表性的水质检验报告。全县初步计划进行6处水质化验。

三是了解全县农民对解决饮水不安全的意愿、筹资能力及水价的承受能力。

第二阶段,成果汇总阶段(20__年1月26日~20__年2月25日)

有县人饮办对各乡镇的调查结果,按照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编制大纲要求进行核实评估汇总。编制《__县农村饮水现状调查评估报告》

第三阶段,内审修改阶段(20__年2月26日~20__年3月25日)

邀请县上熟悉农村供水的专家进行审查评估,并做修改

第四阶段,上报审查阶段(20__年3月30日~20__年4月1)

20__年3月29日邀请市水务局饮水安全项目专家对《__县农村饮水现状调查评估报告》进行复核评估审查。20__年3月31日对《__县农村饮水现状调查评估报告》进行补充修改。并向市水务局上报《__县农村饮水现状调查评估报告》。

3农村饮水现状调查成果

3.1农村人口饮水安全普及程度和自来水普及率

通过进行逐村逐户调查,止20__年底,__县9个乡镇中建有自来水工程的有平川镇、板桥镇、蓼泉镇、沙河镇、新华镇、鸭暖乡、倪家营乡7个乡镇,全县105个行政村中,普及自来水的行政村34个,占全县行政村数的32%,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已达4.4327万人,自来水普及人口,占全县农业人口36%。

3.2集中式供水基本情况

3.2.1工程数量与受益人口

通过调查,__县现有正规自来水的工程21项,其中人畜饮水工程3项、人饮解困工程14项,氟病改水工程4项,受益乡镇7个,受益村34个,受益社250个,受益人口4.4327万人,现将其水源类型、供水规模、供水方式、有无净化设施情况说明如下:

(1)水源类型:

按照工程的供水水源类型可分为2类:

a、利用地下水作为供水水源的集中式供水工程;共17项,受益乡镇7个,受益村30个,受益社218个,受益户10788户,受益人口38324人。其中:板桥镇5项,受益村8个,受益社53个,受益户2701户,受益人口10154人;平川镇6项,受益村8个,受益社57个,受益户2650户,受益人口11297人;蓼泉镇1项,受益村2个,受益社20个,受益户900户,受益人口3000人;沙河镇2项,受益村3个,受益社20个,受益户1081户,受益人口3610人;新华镇2项,受益村3个,受益社25个,受益户1314户,受益人口4311人;鸭暖乡1项,受益村2个,受益社23个,受益户1424户,受益人口3500人;倪家营乡1项,受益村3个,受益社20个,受益户718户,受益人口1587人;

b、利用地表水作为供水水源的集中式供水工程:共3项,受益乡镇1个,受益村5个,受益社32个,受益户1507户,受益人口6003人。供水工程分别是:倪家营乡高庄、马郡、上营村人饮工程、倪家营乡黄家湾村人饮工程、倪家营乡梨园村人饮工程(详见县级调查表4:__县集中式供水工程调查统计表)。

(2)供水规模:

按照工程的供水规模可分为2类:

a、工程供水规模为200~20m3/d;共2项,(新华镇西柳村人饮工程、黄家湾人饮工程),受益乡镇2个,受益村2个,收益社14个,受益户500户,受益人口1999人。

b、工程供水规模1000~200m3/d;共计19项,(__县板桥镇板桥村、红沟村、友好村、西湾村人饮工程、壕洼村人饮工程;平川镇芦湾村、五里墩村、平川村、三二村、四一、沙沟村人饮工程、贾家墩村人饮工程,蓼泉镇蓼泉、城北村人饮工程;新华镇西街宣威村人饮工程、新华镇西柳村人饮工程、沙河镇汪庄村、化音村人饮工程、鸭暖乡大鸭、昭武村人饮工程,倪家营乡高庄、马郡、上营村人饮工程、倪家营乡梨园村人饮工程,)受益乡镇7个,受益村32个,受益社236个,受益户11795户,受益人口42328人(详见县级调查表5:集中式供水工程汇总表)。

(3)供水方式:

根据已建工程的供水方式可分为三类:

a、井、塔+管网供水户的供水工程;共计14项,分别是平川镇芦湾村、五里墩村、平川村、三二村、四一、沙沟村人饮工程、板桥镇板桥村、红沟村、友好村、西湾村人饮工程、蓼泉镇蓼泉、城北村人饮工程;新华镇西街宣威村人饮工程、新华镇西柳村人饮工程、沙河镇汪庄村、鸭暖乡大鸭、昭武村人饮工程

b、水厂+管网供水户的供水工程;共计2项,供水工程分别是:倪家营乡高庄、马郡、上营村人饮工程、倪家营乡黄家湾村人饮工程。

c、机井、(变频、压力罐)+管网供水户的供水工程;共计5项,分别是平川镇贾家墩村人饮工程,板桥镇壕洼村人饮工程;化音村人饮工程、倪家营乡梨园村人饮工程、倪家营乡倪家营村人饮工程;

(4)净化设施:

工程设计净化设施的共2项,即:倪家营乡高庄、马郡、上营村人饮工程、倪家营乡黄家湾村人饮工程、受益村4个,受益社27个,受益户1257户受益人口3526人。

无净化设施的19处,(平川镇五里墩村、平川村、三二村、四一、沙沟村人饮工程、贾家墩村人饮工程,板桥镇红沟村、友好村、西湾村人饮工程、壕洼村人饮工程;蓼泉镇蓼泉、城北村人饮工程;新华镇西街宣威村人饮工程、新华镇西柳村人饮工程、沙河镇汪庄村、化音村人饮工程、鸭暖乡大鸭、昭武村人饮工程),受益村30个,受益社223个,受益户11038户,受益人口42328人(详见县级调查表4:__县集中式供水工程调查统计表)。

3.2.2供水方式与受益人口

通过调查,已建工程的供水方式与受益人口情况如下:

(1)井、塔+管网+供水户的供水工程共14项,受益乡镇6个,受益村21个,受益社169个,受益户8548户,受益人口30488人。

(2)水厂+管网+供水户供水工程共2项,受益乡镇1个,受益村4个,受益社27个,受益户1257户,受益人

口3526人。(3)机井、(变频、压力罐)+管网+供水户。共5项,受益乡镇3个,受益村9个,受益社54个,受益户2490户,受益人口10313人。

3.2.3水源水质与供水水质

20__~20__年共计建成集中式供水工程18处,其中:氟病改水工程项目4项,人饮解困工程项目14项。

a、氟病改水工程项目;主要是解决水源水质氟含量(F>4mg/L)超标问题,主要分布__县板桥镇友好村、西湾村、平川镇五里墩村、四一、沙沟村。

b、人饮解困工程项目:(1)解决原饮用水源水质中氯化物超标的工程有4项,分别为:新华镇西街宣威村人饮工程、新华镇西柳村人饮工程、沙河镇汪庄村人饮工程、沙河镇化音村人饮工程。(2)解决原饮用水源水质中氟含量(F>1.5mg/L)超标问题的工程有5项,分别为:平川镇平川村人饮工程、平川镇三二村人饮工程、平川镇贾家墩村人饮工程、板桥镇壕洼村人饮工程、板桥镇红沟村人饮工程。(3)解决原饮用水源水质中总大肠杆菌超标问题的工程有4项。分别为:倪家营乡高庄、马郡、上营村人饮工程、倪家营乡黄家湾村人饮工程、倪家营乡梨园村人饮工程、鸭暖乡大鸭、昭武村人饮工程。(4)解决原水源水质合格,但饮用水困难的工程有1项,即蓼泉镇蓼泉、城北村人饮工程。

20__年,通过张掖市防疫站对以上集中式供水工程进行水质抽检化验分析,水源水质中:其PH值、总硬度、各种离子等项指标均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有关规定。

3.2.4工程管理

农村人饮工程的建后运行管理问题,核心是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主要目标是实现工程产权明晰,运行管理科学规范,责、权、利明确。在这基础上,才可能实现一系列激励机制,加强水费计收,满足工程维护管理和更新建设的需要。

__县1998~20__年建成的工程由受益村进行管理,对20__~20__年已建成的18处集中式供水工程(农村人饮解困工程和氟病改水工程),统一由__县惠民供水有限责任公司对其进行专业指导,专业负责,专业监督,规范管理,现有管理人员24名。

在经营管理上主要采取以下方式:(1)各乡镇以独立村为单位不跨村修建一井、一塔(变频)进行供水的人饮工程,有惠民公司组建各乡镇管理站统一管理,并与各个受益村协商采取租赁、承包的经营方式进行管理。在此基础上明确责、权、利。由公司监督指导,各农村人饮工程管理站具体负责:对其租赁、承包的经营人员进行,技术管理、质量管理、水质管理、等业务技能培训。租赁、承包的经营人负责:人饮机井、水塔、电器配套设施、供水管道及其附属设施的安全检查、维护、设备更换、水费收缴等工作。同时要认真做好机井、管道等水源工程的保护。(2)规模较大,跨村供水的人饮工程,有惠民公司组建的各乡镇管理站直接管理,按照公司要求进行经营管理,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管理站具体负责:直接聘用工作能力强的人员对其进行,技术管理、质量管理、水质管理、等业务技能培训。负责:水费收缴、水厂的电器配套设施、供水管道及其附属设施的安全检査养护工作。

水价统一由物价部门审批核定,目前全县已建人饮工程核定水价的有12处,平均水价为0.89元,其中:最高为0.97元(板桥镇红沟村和友好村),最低为0.80元(平川镇三二村、平川村、五里墩村),其余6处工程因建成较晚,物价部门尚未核定水价,目前暂按设计报告当中的设计水价1.0元计算。收费方式采取按方收费。

3.3分散式供水基本情况

3.3.1有供水设施

通过全县逐村逐户调,有供水设施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平川镇、沙河镇2个乡镇,共9个村、62个社、2697户、9343人,供水设施主要是工程规模较小的简易水塔和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井深在10~20m之间的手压井。水源水量和水质保证率都不高(详见县级调查表2:__县农村供水工程现状调查统计表)。

20__年通过__县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水质调查,对其水源水质进行检测,其中

含盐量超标饮用苦咸水的主要分布于沙河镇新民村,共7个社356户、1254人,

饮水人口饮用水量、水源保证率不达标的主要分布在平川镇一工程、沙河镇东寨村、东渠崖村、顾庄村、共和村、兰家堡村、共有6个村44个社1767户、6121人。

其水源水质被污染的主要分布在沙河镇西关村、城关村有2个村、11个社574户、1968人(详见县级调查表2:__县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调查统计表)。

3.3.2无供水设施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利用,地下水位急剧下降,现8个乡镇62个村、2697户、453个社、71603人,原有开采利用浅层地下水的供水设施全部报废,处于无设施供水状态,饮水不安全问题非常严重,主要分布在板桥镇、平川镇、蓼泉镇、沙河镇、新华镇、鸭暖乡、小屯乡、倪家营乡。其中:板桥镇4个村、34个社、1760户、6460人;平川镇6个村、61个社、2497户、9440人;蓼泉镇11个村、90个社、3832户、14754人;沙河镇8个村、60个社、2614户、9695人;新华镇14个村、86个社、3229户、12430人;鸭暖乡6个村、43个社、1734户、7858人;倪家营乡4个村、14个社、643户、1867人;小屯乡9个村、65个社、2344户、9099人。(详见县级调查表2:__县农村供水现状调查统计表)

通过对无设施供水区域水源水质进行调查发现:

水源水含氟量超标人口主要分布在:板桥镇、小屯乡,共计2个乡镇,7316人。其中:板桥镇6460人,小屯乡856人。

水源水含盐量超标,饮用苦咸水人口主要分布在:蓼泉镇、沙河镇、新华镇,小屯乡共计4个乡镇、22个村、169个社、6184户,24606人。其中:蓼泉镇4个村、31个社、1450户、5384人,沙河镇3个村、26个社、1008户、3750人,新华镇11个村、76个社、2861户、10621人。

水源水污染严重,饮用未经处理的地下水人口主要分布在:沙河镇、鸭暖乡、小屯乡共计3个乡镇,17个村、124个社、5115户、20629人。其中:沙河镇共计4个村、31个社、1479户、5393人;鸭暖乡共计6个村、43个、1734户、7858人;小屯乡共计7个村、50个、1902户、7378人。

用水极不方便,季节性缺水严重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平川镇、沙河镇、蓼泉镇、新华镇、倪家营乡,共计4个乡镇,18个村、119个社、5085户、19052人。其中:平川镇共计6个村、61个社、2497户、9440人;蓼泉镇共计4个村、31个社、1450户、5384人;沙河镇共计1个村、3个社、127户、552人;新华镇共计3个村、10个社、368户、1809人;倪家营乡共计4个村、14个社、643户、1867人(详见县级调查表2:__县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调查统计表)。

4水资源现状及保护

4.1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可作为饮用水源的状况分析

__县水资源主要是横穿东西全境的黑河和南北走向的黑河一级支流梨园河,中部地区为泉水地带。黑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0.5亿m3,梨园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3亿m3,__县入境径流量为13.82亿m3。境内地下水总补给量为51964.74万m3/a。其中走廊平原区地下水补给量为51571.99万m3,占总补给量的99.24%,北部山区地下水补给量为392.75万m3,占总补给量的0.76%。境内地下水允许开采量为10230.52万m3/a。根据《张掖市水资源配置方案》在多年平均情况下,20__年配置我县可供水量4.23亿m3,其中:地表水3.5亿m3,地下水及回归用水0.73亿m3。

4.2水资源保护规划及其影响

4.2.1水资源保护现状

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改善,广大人民群众对各行各业用水的要求逐渐提高,针对水质及污染的现状,

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采取各种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加强了水资源的保护。(1)设立水资源管理专业机构,实行取水许可为核心的管理制度。__县水资源委员会是__县水资源管理专业机构,办公室设在水行政主管部门,由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负责全县的水资源管理、规划和保护,为保证各业用水的合理性,防止水资源的浪费,对取用地表水和开采地下水单位和个人一律实行取水许可制度,必须提交取水申请,经水行政部门统一规划,审核,发给取水许可证后,方可在水行政部门的指导下进行取水。

(2)定期进行水质监测。每年一次对生活及农业用水进行水质监测,根据水质评价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改善水质。如提倡水中加碘和水质净化等措施的实施,已基本保证了全县部分地区的人民群众饮用到了卫生标准的水。

(3)加强水土流失的治理。多年来,全县人民大力开展种草植树,改善生态环境的活动,使全县森林覆盖面积达到9.75万hm2,森林覆盖率达12.2,并使森林植被的“绿色水库”作用得到进一步加强。

(4)农村人饮解困工程水源保护力度大,成效显著。一是在供水管道上埋设了管网界碑和水源标志牌,划定了水源保护区,加强了水源管理和水质监测。二是作为供水水源的水库周围整个水域及其沿岸,以及各机井半径100米的范围为卫生防护地带,设置了明显的范围标志和严禁事项的告知牌。

4.2.2水资源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全县人民的不懈努力,水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水资源的治理工作和水质改良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其中显露出的问题也较明显。

(1)投入机制不活,缺乏社会公益投资。水资源保护工作的投入一直以来都表现为极度短缺,水资源费收入极其微薄,水资源保护工作的投入严重不足,公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薄弱,社会投资更是缺乏。

(2)检测技术落后。水质监测工作职能由县防疫站进行简单的监测评价,检测水平较低,检测技术落后,直接阻碍水质评价分析工作,影响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水资源保护意识差。“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爱惜水”的宣传每年都进行,但部分单位和个人无视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浪费水、破坏水源、污染水源的现象仍有发生。

4.2.3水资源保护规划

4.2.3.1规划原则

水资源保护规划以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的方针为原则,根据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预测水质要求,水质标准,预测水污染负荷,依据预测分析结果制定切实可行的水资源保护措施,划分水体功能区,拟定水质指标,安排水资源保护任务,使水环境恶化趋势逐步得到控制和改良。

4.2.3.2水资源保护规划

保护水源,节约用水,合理用水,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的大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在水源选择时应符合全县水资源保护规划的要求,同时考虑到地方病等因素,从卫生、经济、技术、水资源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选择水质良好、水量充沛、便于防护的水源。宜优先选用地下水,取水点应设在城镇和工矿企业的上游。水源保护的重点是项目区及其周边地区的植被保护,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绿化的政策,设立水源保护区,根据地面水和地表水的不同性质,制定以下管理保护措施。

a、地表水资源保护规划

(1)取水点周围半径100m的水域内,由供水单位设置明显的范围标志和严谨事项的标志牌。

(2)取水点上游1000m至下游100m的水域,不得排入工业用水和生活污水,不得使用工业用水和生活污水灌溉及使用持久性或剧毒的农药,不得从事放牧等有可能污染该段水域的活动。

(3)供生活饮用的水库,根据不同情况的需要,将取水点周围部分水域或整个水域机器沿岸划分为卫生防护地带。

(4)以河流为给水水源的集中式给水工程,由供水单位会同卫生、环境保护等单位,根据实际需要,可把取水点上游1000m以外的一定范围河段划分为水源保护区,严格控制上游污染物排放量。排放污水时应符合TJ369—79《工业企业卫生标准》和GB383——83《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有关要求,以确保取水点的水质符合用水水源水质要求。

(5)水厂生产区的范围明确划分并设立明显的标志,在生产区不小于10m的范围内不得设置生活居住区和修建畜禽伺养场、渗水厕所、渗水坑,不得堆放垃圾、粪便、废渣、或铺设污水渠道,应保持良好的卫生状况和绿化。

b、地下水资源保护规划

(1)取水构筑物的防护范围,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取水构筑物的型式和附近的卫生状况进行确定,其防护措施与地面水的水厂生产区要求相同

(2)在单井或井群的影响半径内,不得使用工业用水和生活污水灌溉及使用持久性或剧毒的农药,不得修建渗水厕所、渗水坑,不得堆放垃圾、粪便、废渣、或铺设污水渠道,并不得从事破坏深层土层的活动。

(3)取水构筑物的防护范围,影响半径的范围以及溶岩地区地下水的水源卫生防护,应由供水部门同规划设计,水文地质,环境保护等部门研究决定。

4.2.3.3水资源保护措施

a、工程措施

一是对农村群众加大宣传,提高全民爱水惜水意识和自觉保护水源的自觉性,防止人为对水源的破坏,,对水源污染严重的企业建议政府部门下令停产整顿或净化处理;

二是加强水源管理和水源监测,防止水源污染;

三是加快对水库河流的种草植树力度,改善水源区的生态环境;

四是将水源保护纳入公司考核指标,促进水源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五是每个水源点都设置水源标志牌1块;

六是有管理单位和卫生部门定期进行水质监测,防止水源污染,保证供水的安全。

b、非工程措施

(1)建立健全机构,完善水质监测体系。县一级的水资源委员会早已成立,对全县水资源的宏观管理也已实现了五个统一,但水资源的微观管理仍有缺陷,主要表现在对各河流水系各支流的水质评价资料不足。鉴于此,规划以流域为单元,在各主要河流流域设立水资源保护和水质监测站,负责本流域各监测站点的水质监测和水源地的保护。同时,各水质监测站要逐步实现水质监测自动化,建立水质自动管理体系,采用计算机进行水质监测,在积累大量监测数据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选择最优化的水资源及水质保护治理方案。

(2)制定水质标准和排污标准,控制排污总量。由于县境内工业发展速度较慢,作为主要污染的工业废水对水质的污染较弱,因此,可以从严制定全县的各业生活用水标准和废水的排放标准,制定标准时可参考《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生活用水标准》和《农业灌溉用水标准》等,结合本县实际,分别列举各种污染物和水体系性状予以限定,使水域的水质经常保持在较高的标准。同时,对于企业及生活污水的排放,要采取以污染物总量用为计量单位来制定排污标准,而不是污染物浓度作为计量单位,用污染物总量控制来管理排污水的排放,防止水质污染。

(3)加大宣传力度,严格控制污染源。治理河流污染首先基本建

设治本,治本的关键是应该严格控制污染源直接向河道排污。除加强管理,用法律规定水质和排污标准外,还要大力加强污染源所在地的宣传,尤其要加强河流及水源地附近居民和排污工业的水资源保护宣传,宣传水污染的危害和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教育群众积极推广舍饲、喂养、防止因放而造成限水源地粪便污染。鼓励工厂企业采用生产工艺无害化、闭路化、工业用水环保化等措施,保护水资源,做到少排污或不排污。同时,要宣传全县人民群众共同保护河流,保护水源,禁止向河流及渠系中倾倒生活垃圾、污水,全民保护水资源。(4)多渠道增加投入,提高水资源保护水平。水资源保护工程的治理效益是全民的,但治理依据却是个不相同的。因此水资源保护的投资渠道业应是多样性的,除国家投资用于工程材料的购置外,造成水质污染的工程企业要负责污水处理的投资,而供水水源地保户和河道工程则有受益区群众社会公益投资来补充投入。另外,水资源保护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水质监测,监测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治理方案的优劣。因此要加大水质监测的投入力度,尽快建立水质监测自动化管理系统,甚至可以尝试引进水质遥测技术进行地表水及地下水水质监测,从技术上提高水资源保护水平。

(5)利用汛期水库弃水引水冲污。全县各大河流水库下游河段内水流属间歇性流水,排入河道内的污水、废水及垃圾等,长期堆积,分解挥发,夏季污水河口及垃圾堆放地附近恶臭难闻,对环境影响极大,且无废水常纪堆积河道,易渗入地下水造成地下水的污染。故每年可利用汛期水库泄洪,将洪水引入污染物堆积河道,将污染物冲到下游蒸发强烈的戈壁荒滩,使污染物随水扩散,分解挥发,防止深入地下,引水冲污只是短期措施,污染治理后便不采用。

5解决饮水问题的成功经验及其典型事例

5.1解决饮水问题的政策和办法

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针对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办法。20世纪70、80年代,限于当时的经济、技术条件,在投资政策上,主要以群众投劳、投工为主,国家投资为辅,而且当时基本建设程序还不完善,主要按照农田水利工程基本建设程序进行管理,加之当时经济技术水平较低,工程建成后管理不善,产权不明,责权不分,致使工程运行困难。

20__年国家决定实施农村饮水解困,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国家计委和水利部联文颁布了《农村人饮项目建设管理办法》、《项目实施方案编制提纲》、《项目阶段性监测与评估暂行办法》等文件,甘肃省和张掖市也根据各自实际制定了相应的实施细则,对人饮项目建设从组织领导、困难标准和解决标准、项目申报和审批、资金筹措与管理、项目实施、项目验收、建后管理与维护、目标责任管理等方面做了详尽而具体的规定。由于经济社会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国家在基建项目管理方面也更加完善,管理程序更加严格和健全,群众的认识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特别是在投资政策上,加大了国家的投资力度,群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顺利完成了人饮解困任务。

__县在实施饮水解困项目的过程中,严格按照上级水利部门制定的办法和实施细则,成立了人饮项目领导小组,下设了人饮项目办公室,层层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书;严格按照基建项目管理程序加强了管理,认真贯彻落实了项目法人制、建设监理制、招标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实行了施工单位保证、监理单位控制、政府部门监督的质量管理体系;资金的管理上,坚持分级管理、分级负责、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封闭运行的原则,对中央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根据工程进度实行市级报账制,对县财政配套资金及群众自筹资金由人饮项目办公室负责筹集后,管理使用。杜绝了一切不合理开支及挤占、截留和挪用现象;同时坚持建管并重的原则,明确了经营主体,理顺了产权关系,加强了工程的建后管理,保证了工程的良行运行。

5.2解决饮水问题的典型案例

例如:我县的倪家营乡高庄、马郡、上营等村,由于地处县城南部冲积扇地带,海拔高度均在1500m左右的区域,地下水位埋深较大(一般在120~180m之间),建机井投资也较大,群众无力自筹,多年来主要靠渠道引蓄的涝池水解决人饮困难,每年12月至次年4月为非灌溉期,渠道不引水,居民生活缺水连续4个多月之久,生活生产受到了严重影响。只有到1~5公里外的有水地段拉水或挑水,且水质无法保证。水质性疾病时有发生,给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很重负担。

近年来,强抓国家实施人畜饮水解困项目的大好机遇,由国家重点扶持,地方群众投劳投资,国家投资60%,受益农户根据国家有关政策以投工、集资等方式筹集饮水工程建设所需资金40%,投资比例:6:4。修建了倪家营乡高庄、马郡、上营村人饮工程,解决了高庄、马郡、上营村等村3600人的饮水困难。水质方面:根据张掖市防疫站化验分析,其PH值、总硬度、各种离子等项指标均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有关规定。水量方面:满足每人每天50升的需水要求。供水设施全部入户,基本达到自来水的要求,不需要人力取水。大大减轻了该地群众祖祖辈辈为水发愁的问题,

例如:我县平川镇三二村位于__县北部合黎山下,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海拔高程在1400m左右,改区域地下水埋深浅,且土壤中含氟,由于地下径流不畅,蒸发强烈,表层地下水浓缩后其浅层地下水氟含量增大,含量超过1·5毫克/升。该村在无实施人饮工程以前,人、畜长期饮用高氟水,氟中毒病现象时有发生,该区域人口牙斑点和破损变得明显,多数患牙齿的斑釉症,在牙冠原面出现黄褐色斑纹,部分人的骨胳,使骨质变得疏松脆弱,经常发生骨折。给该区域人民生活造成了极大的痛苦,病患者年龄最小的只有七、八岁,最大的七十二岁,严重的弯腰驼背,有手不能拿,有腿不能走。20__年,国家实施人饮工程通过县上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多方协调、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圆满完成了工程建设任务,该村9个社1511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了却了他们多年的夙愿,从根本上改变了他们的生存条件,加快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真正体现了这一德政工程的具大优越性。

6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分析

__县水资源贫乏,工程型、资源型、水质型缺水的问题在全县普遍存在。据调查,目前我县饮水不安全的主要问题是:区域氟重度超标(F>4.0/L),区域饮用苦咸水含盐量超标,区域饮用水污染严重,用水保证率地下,受季节性缺水困扰(详见县级调查附表6:__县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调查统计表)。

6.1饮用水水质超标问题

6.1.1饮用水水质超标问题和分布情况

通过调查,我县水质安全形势非常严峻。产生农村饮水不安全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与环境有关,主要有:一是部分地方天然水源含有超标的对人体健康不利的化学成分,如铁、锰、硝酸盐、硫酸盐、氧化物等,有些是对人体有毒害作用的,如氟、砷等;二是近一半农村居民,直接取用河、湖、坑塘、池窖、井等地表水或浅层地下水,水源周围存在大量污染源,很难严密防护,如农家厕所、猪牛羊等牲畜圈棚、乡村企业“三废”、农民生活污水等,不仅水源,人工取水的工具也容易遭受污染;三是农村供水设施简陋,目前约占70%的农村饮用水没有水质处理、消毒设施;四是农村人口众多,居住分散,贫困面大,人口素质低,饮用水源的短缺加上饮水安全知识普及率低,缺乏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许多农民在饮水安全上处于弱者地位。目前全县农村人口饮水处于不安全的共计8个乡镇71个村,515个社、213

50户、80946人。其中:水源水含氟量超标人口主要分布在:板桥镇、小屯乡,共计2个乡镇,共计5个村、41个社、1972户、7316人。其中:板桥镇4个村、34个社、1760户、6460人,小屯乡1个村、7个社、212户、856人。

水源水含盐量超标饮用苦咸水人口主要分布在:蓼泉镇、沙河镇、新华镇,小屯乡共计4个乡镇,23个村、176个社、6837户、25860人。其中:蓼泉镇7个村、59个社、2382户、9370人;沙河镇6个村、42个社、2053户、7361人;新华镇11个村、76个社、2861户、10621人,小屯乡1个村、8个社、230户、865人

水源水污染严重,饮用未经处理的地下水人口主要分布在:沙河镇、小屯乡、鸭暖乡共计3个乡镇,19个村、135个社、5689户、22597人。其中:沙河镇6个村、42个社、2053户、7361人;鸭暖乡6个村、43个社、1734户、7858人;小屯乡7个村、50个社、1902户、7378人。

6.1.2饮用水水质超标问题区域的水质抽检情况

按照水利部农村水利司编制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总体规划及“十一五”规划工作大纲》的要求,对我县同一种水质类型区域取2个具有代表性的地点进行水质化验,全县共计采样9个,采样地点分别是:水源水含氟量超标区为板桥镇土桥村,苦咸水区为新华镇胜利村、蓼泉镇双一村,沙河镇闸湾村、水源水污染严重区为沙河镇新丰村、沙河镇西关村、小屯五泉村。抽检情况(详见县级调查表8:__县农村饮用水水质代表性水样汇总表、典型地点水质化验报告)。

6.2水源保证率、生活用水量及用水方便程度方面的缺水问题

《关于印发农村饮水安全卫生评价指标体系的通知》中提到的水源保证率是保证用水量的首要条件,规定水源保证率不低于90%为基本安全。

这次调查还发现,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南部山区的部分乡镇村、社,用水极不方便,季节性缺水严重,水源保证率均低于80%。人在取用地表水时,虽然在平时水质较好,但邻近的河流都是一些间歇性河流,一旦遇到枯水期,水源就不能保证,断水问题就会出现。还有一些仍在使用手压井取水的地方,取用浅层地下水,一到夏季,灌溉高峰期,浅水层枯竭,取水困难,水源也不能保证。在农忙时节,取水时间和劳动时间发生冲突常常存在。不少农民不得不备好多件储水用具用来储水,每人每天获取的水量均低于20L/d。

主要分布在:平川镇、沙河镇、蓼泉镇、新华镇、倪家营乡,共计5个乡镇,共计24个村、163个社、6852户、25173人(其中:平川镇7个村,69个社、2711户、9964人;沙河镇6个村、39个社1680户、6149人;蓼泉镇4个村、31个社、1450户、5384人;新华镇3个村、10个社、368户、1809人;倪家营乡4个村、14个社、643户、1867人)。

6.3工程技术方面的问题

通过调查,多年来我县在人饮工程建设积累了一定的施工建设管理经验,但是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建设面广量大,任务艰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今后加之所选材料及设备先进,施工工艺复杂,尤其在水质处理方面需要不断引进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对各种类型水质进行处理,这就需要有一批高素质、懂技术、会管理的工程技术人才队伍来确保工程建设与管理的顺利实施。而目前的工程技术人员由于缺乏相关专业培训,无论是在工程规划设计,还是在项目管理、工程施工结算、资料整理方面都存在不少的问题,甚至对有些技术难题束手无策,影响了工程建设进度和工程质量。

6.4建设管理方面的问题

一是工程建设中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和推广较少。近几年的工程建设表明,只有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提高工程项目的科技含量,才能确保工程效益的正常发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对水质要求较为严格,更需要用高新科技来实现。

二是项目报批程序多且报批花用的时间比较长,再加之工程都是当年批复、当年实施、当年验收,致使项目建设单位任务重、时间紧。建议在今后的项目中,加快项目报批进度,缩短报批时间,使工程批复尽可能下达的早一些,同时适当加大工程实施与验收的时间差。

三是工程设计受资金限制,工程设计标准低,自动化水平较低,对水源保护和入户设施投入不足,给工程的运行管理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6.5运行管理方面的问题

人饮工程的建后管理涉及到产权关系、管理主题、管理体制、水源保护、水价核定等诸多环节。通过调查,__县人饮工程建后管理工作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是用水户对水价制的公平性和水费管理的安全性有所顾虑,交费的积极性不高。二是体制不清,产权不明。现有的大多数工程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有的地方乡镇在管、集体在管、个人也在管,其结果是谁也可以不负责。现有部分水厂使水费收入在支付工作人员工资后,基本没有积累和盈余。三是部分工程用水户虽然都安装了水表,但科技含量不高,有的群众长期扯条滴点用水,水表无法计量,有的采取多种方式窃水,多用水,少计量,少缴费,致使水表对口率较低,供水损失增大,供水成本高,管理单位运营管理难,亏损严重。

6.6行业管理方面的问题

一是缺乏对管水人员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培训、轮训、外出考察学习。管水人员综合素质等能力较低,分析管网明漏、暗漏的能力及处理管道一般故障、突发故障的技能不高,不能定期聘请专家指导管理人员学习管网运行、水压监测、水质处理等技术措施及管理知识。

二是由于供水工程数量多,管网设施辐射村村社社,管理维护任务相当繁重。根据水利部《村镇供水站定岗标准》进行定岗管理,而水费收入有限,因此形成了人员的大量需求与有限的水费收入之间的巨大矛盾。

三是树立行业形象,走质量办厂,效益兴企的路子力度不大,尤其是抓好、抓实计量收费,售后服务,搞好技术推广,为整个项目的建设管理提供有益的探索和借鉴经验不足。

7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思路和建议

7.1技术思路:

要注意统筹规划,因地制宜,水量水质并重,防治结合,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结合。一是加强对饮用水水源的保护。要划定供水水源保护区,制定保护办法,特别是要加强对水源地周边设置排污口的管理,限制和禁止有害化肥的使用,杜绝垃圾和有害物品的堆放,防止供水水源受到污染。凡因采矿、建厂及其他人为因素引起水源变化、水质污染或工程损坏,造成群众饮水困难的,要按照“谁损坏谁负责,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限期由责任方解决问题,恢复供水。二是提高工程设计标准,加强安全饮用水工程建设管理。对于具备集中供水条件,但目前供水设施简陋且饮水不安全的地方,可以建自来水工程;对水源受污染严重且恢复困难的已有饮水工程,应更换新水源;对缺乏必要水处理设施的已有饮水工程,增加水处理设施。在居住分散的山丘区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建造分散式供水工程,淡水资源缺乏时可建造雨水集蓄工程,有良好地下水源时可建造分散供水井。对于列入移民计划的村庄,可先修建一些临时供水设施。三是加强水质检测体系建设。为保证饮用水水质,应加强水源、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的水质检验和检测,建立和完善水厂化验室和水质检测单位,落实机构、人员、任务、责任、仪器设备和经费,并实现信息畅通,资料数据准确及时。

7.2建设管理思路

一是坚持领导责任制,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切实保护好农民的利益。要继续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省、地、县主要领导亲自抓,层层落实责任,抓规划,抓工程质量,抓资金安全,把饮水解困这件为民造福的实事办实,好事办好。

二是坚持规划建卡,认真细致地搞好前期工作。要因地制宜制定规划,在规划的基础上加强勘测设计,搞好水源论证。要根据批复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投资计划编制实施方案,将项目计划落实到村和户,逐乡、逐村、逐户建卡片,并按卡实施。实施方案的执行实行分级负责制,将任务层层分解,责任落实到单位和个人,并签订责任书。

三是坚持按项目管理,扎扎实实地抓好工程建设。要把好材料设备采购关,把好施工队伍选择关,把好工程建设期间的质量监督关,把好检查验收关。对验收不合格的项目,要立即采取措施整改,直到工程合格为止,绝不能让一处不合格的工程投入运行。

四是继续坚持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标投标制、合同管

理制、工程施工监理制、报账制和公示制,加强资金管理,确保资金安全。各渠道筹集的饮水解困工程建设资金,要统筹安排,专户立账,按工程建设进度报账后拨付。要增加资金管理和使用的透明度,实行账务公开。无论是国债资金、地方配套资金还是群众自筹资金,都要进行公示,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7.3投资思路

一是多方集资。坚持"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依靠群众,依托社会,融合企业,多方集资,各地可根据工程标准、规模、经济条件等具体情况提出具体方案,运用地方立法的办法,确定自筹资金的规模,并由当地人民政府负责落实。

二是国家应继续加大乡镇供水工程投资力度。把乡镇供水建设项目纳入国家扶持的基础设施范围内,安排低息长期的优惠贷款并给予财政贴息。

三是设立乡镇供水建设发展基金。乡镇供水建设发展基金包括农业发展基金中提取部分、水资源费用于乡镇供水建设部分、机关企业等职工筹集的资金及乡镇供水受益区以资代劳部分等。

7.4运行管理对策

充分发挥农村自来水公司统一管理的优势,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要像明确防汛责任那样明确农村饮水工程的管理责任,并且要把管理责任人的名单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在明确责任人的同时,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一是根据投资和工程规模进一步来完善,工程规模和类型在管理、维修、养护、用水、节水、水费计收、水源保护等各项规章制度,实行责、权、利相统一的运行管理新机制。同时加大内部改革力度,建立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使管理责任、工作绩效和职工的切身利益紧密挂钩。

二是积极推行管养分离、精干管理机构、提高养护水平。要把工程管理中与其他职能混合在一起的维修养护职能和人员从管理机构中分离出来,配备必要的专业技术力量和设备,组建专门的内部专业维修养护队伍,专门负责农村供水工程的维修和养护,本着及时检查、观测、经常养护、及时维修、防修并重、以防为主的原则,达到专养、勤养、提高养护水平的目的。

三是要积极推行农村供水工程管理制度改革。在村级管理上有条件的地方要成立用水户协会,接受群众监督,实行群众参与式管理。

四是加大水源保护力度,加强水质监测体系建设,保证饮用水安全。为保证饮用水水质,应加大农村供水工程水源地的保护力度,防止水源保护区内发生污染水质的活动,对饮用水水源设置防护地带,在卫生防护地带内,严格按照有关部门颁发的《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等规定,加强管理,确保水源不受污染。同时,要加强水源水、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的水质监测和检验,建立和完善水质化验室,落实机构、人员、任务、责任、仪器设备和经费,并实现信息畅通,资料数据准确及时。

7.5行业管理建议

工程建成后,要按照农村生活饮用水二级水质标准开展技术服务,做到水量够、水压足、水质好。

一是提供优质服务,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走服务社会化的路子。保证水质水量达到供水标准要求,把水质和供水量情况向用户公开,积极推行服务承诺制度和合同供水制度。

二是提高人员素质,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把队伍建设作为推进农村供水事业的重要保障,把加强队伍建设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加强农村供水管理队伍的培养,使人才队伍总量增加、结构优化、创新能力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

三是挖掘自身潜力,大力开展综合经营,扩展业务范围,壮大自身经济实力。

8审查评估结果

依据甘肃省水利厅制定的《甘肃省农村饮水复核查评估办法》和张掖市水务局张市水发〔20__〕66号文件《张掖市水务局关于全市农村饮水安全现状调查复核查评估工作安排意见》,20__年3月23~24日由__县人民政府组织发改委、水务局、财政、卫生、疾控中心、审计、环保等部门专家组成的__县饮水安全规划编制咨询审查专家组,按照《甘肃省农村饮水复核查评估办法》和张掖市水务局张市水发〔20__〕66号文件《张掖市水务局关于全市农村饮水安全现状调查复核查评估工作安排意见》的要求,对__县水务局主持编写的《__县农村饮水现状调查评估报告》进行复核审查评估。专家组成员通过现场复查、听取汇报、查阅资料、抽查核实数据等方式,对《__县农村饮水现状调查评估报告》进行了认真复核审查、评估。

上一篇:车间管理规章制度范文 下一篇:收银员规章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