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时间:2022-08-20 07:38:44

物理教学中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摘 要】每个人都是具有创新的潜能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创新,关键在于能不能培养起其在创新方面的意识。创新意识就是人们把创作作为出发点的思想,也是人们具有创造性思维以及创造的前提条件。学生,尤其是初中的学生们,其思维正处于人生中最具活力的黄金阶段,怎样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教师的重要责任。

【关键词】激活;物理;初中教学

本文是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以及现在物理教学中所面临的创新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要培养起学生积极学习、努力探索的精神,在教学方式上要做出一定的改变,为学生营造出和谐、民主的初中物理课堂氛围,让学生掌握物理研究以及学习的主动权,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一、物理的新课程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启蒙

在物理的教学中进行新课的导入是激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机会。具体进行导入的方式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做好判断,立足于学生的实际,顺着初中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并且注重对学生知识的铺垫与过渡,以达到能够捕捉学生注意力的作用,进而引发学生的兴趣。

新课在导入方式上是否能得到学生的欢迎,可以直接的影响到学生们对物理的情绪。这就需要相关的教师在传统的方式上进行一定的创新。因为学生的模仿行为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教师的行为能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到学生,教师的创新能影响到学生。在讲物理课本序言的时候,要用新颖、有趣的方式来做实验。在物理课程中讲授电、声、光以及磁、热部分知识的时候,可以用有趣的实验来展现教学内容,或者是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来展现,这样能够更好的调动起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给学生讲“电阻的串联”这一内容的时候,要注重电流、电压以及电阻相互之间的关系,之后再通过实验让同学们知道串联电阻的相关特点,在进行讲述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相互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并且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数据之间存在的关系,然后让学生学习到串联电阻能够起到的重要作用。当为学生讲课本上的例题2的时候,例:现在有一只小的普通灯泡,当小灯泡正常发光的时候其灯丝的电阻是8.3Ω,电压是2.5∨,但是现实中却没有2.5∨的电压,只有电压为6∨的一个电源,现在想要小灯泡正常的进行工作,需要多大的电阻呢?这个时候,我们不是为了解题而去解题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思考。教师为学生例题分析的时候,可以使用引导式的问题,用这样的方式能够更好的启发到学生。“同学们一起来跟我想,假设现在我的手里有一个漂亮的2.5∨的灯泡,现在我想要使这个灯泡发光,我应该怎么办?如果现在我的手中没有2.5∨的电源,仅仅有一个电源,还是6∨的,如果直接把灯泡接上去会发生什么后果?试想一下,怎样才能使电压变小支持灯泡正常工作?如何分压?如果进行串联能解决问题,那它的原理是什么?”当引导着学生解决完这些问题时候,再让学生们去解决例3中的问题就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复习课是激活学生们创新意识的阶梯

在初中学习的阶段中,最重要的一个考试应该就是中考了。它是检验学生们成绩的重要指标。所以在中考之前都会进行综合性的复习,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引导着学生复习的时候,一般都是以专题复习、或者是以章节进行复习,中间贯穿一定的例题。但是在笔者的教学中,会实施不同的方案,即在每章或者每个专题的复习中进行网络式的复习,并且时刻在复习中贯穿一些往年的中考试题。并研究相关的物理题型,以及中考命题的大趋势,引导学生重视关键点。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用适合学生水平的方式学习,用小步进步的方式提升学生的能力。

三、实验课是激活学生创新意识的最佳途径

实验课在物理的教学中十分的重要,也是能够激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之一。因为在实验中学生能够直观、形象的看到,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就非常的容易理解。例如,在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同学们发现经过凸透镜之后成的像不仅仅只有一个,是什么情况呢?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说的什么,学生们认为就是什么,不会产生质疑,也不会有问题,只是模仿跟着做。所以要鼓励学生提问题,当学生发现问题的时候,要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并且积极的帮助学生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

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实施新课标,践行新课程理念的今天,为学生创造积极活跃的学习气氛以及情境是培养、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基石。有了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就可以在学习中充分地发挥自主学习以及创造才能,教师就能调动起学生们的积极性。我觉的好的气氛可以这样理解,它是公平和竞争体现,是鼓励、表扬的缩写,能使学生乐于智力冒险不担心因犯错误而受批评。当然,这并不是指没有约束的自由乐园,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参考文献:

[1]黄明.初中物理创新性发展[J].思想文化建设在当今时代的发展,2009(07)

[2]张明黄.创新意识在当前教学中的应用[J].物理课程的科学教育方法研究,2010(08)

上一篇:良好化学实验习惯的培养 下一篇:减负增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