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信贷支农的瓶颈及破解路径

时间:2022-08-20 07:25:12

山区信贷支农的瓶颈及破解路径

农信社作为农村主要的金融机构,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经营的过程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由于贫困山区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差、资源开发利用不足等诸多原因,造成农村经济落后,农民增收困难,为农信社信贷支农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现以鄂西北贫困山区十堰市为例,就当前信贷支农存在的瓶颈制约提出破解策略。

一、山区信贷支农的“瓶颈”

(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缺乏规模实力。目前十堰地区的204家农业产业化企业和加工大户普遍经营实力较弱:资产规模达到3000万元的只有3家,出口创汇能信贷支农房县聚达食品有限公司,年出口创汇最高额度只有1200万美元,与荆州等江汉平原地区资产规模动辄过5000万甚至上亿、出口创汇收入过5000万元的强势形成鲜明对比。龙头企业经营规模过小,不仅其自身有效信贷需求小,农信社无法实施大手笔投放,而且对当地农副产品的加工转化能力也较弱,当地的整个农业产业化进程都缺乏足够的“牵引力”。

(二)农户总体上分散经营状态缺乏市场竞争力。十堰地区蕴藏着丰富的农特产品资源,最具代表性的是两竹地区的茶叶,丹江、武当山和郧县的柑橘,房县的香菇、木耳和郧西的畜业资源。但是,目前除了“两竹”地区的茶叶龙头企业“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运作成效较明显外,其他县市的农特产品仍然处于分散经营状态:丹江、武当山、郧县等地零星存在几家柑橘打蜡企业,基本上都停留在手工作坊状态,缺乏有效的保存和深加工技术;房县的香菇、木耳加工经销企业资产规模不过最大也不过2200万元,且多是等货上门状态,无力带动更多的基地经营;而郧西数十万只马头羊散养在农户手中,既没有一家成规模的专业化工厂加工,也没有大型的经销商负责将其集中向各大酒店和专业工厂销售。农户分散经营,既使其难以摆脱“高成本、低收益”的规模不经济状态,又因为较高的市场风险增大了农信社对农户贷款的风险预期,进而强化对农户贷款担保方式的约束,反过来又加重了农户“贷款难”问题,进一步削弱了其发展基础。

(三)非国有土地不能有效实现债权担保。目前十堰地区由于山大人稀,连片耕地不多,“四荒”地贫瘠,因此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需求不大,而集体用地、宅基地等非国有土地广泛存在于广大集镇、城郊结合部和城区“城中村”。随着城镇化进程加深,一大批新兴的工业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兴起,急需补充流动资金。但是,由于集体土地使用权受到流转对象、流转程序等多方面的法律限制,目前土地部门不对集体土地使用权办理抵押登记,如辖内一信用社在以前年度办理而形成的310万元集体土地上的房产抵押类不良贷款,也因为受到乡村政府的干涉而难以执行。因此,不解决非国有土地使用权规范抵押和流转问题,活跃乡镇经济就难以取得足够的信贷资金支持。

(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没有发挥融资平台作用。目前,十堰市共登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115家,吸收社员31843人。虽然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大多数还处于起步阶段,功能单一,主要发挥着为入社农户提供信息、技术、生产资料供应、农副产品销售等职能作用。由于受农民意识、政府观念和农业产业规模的制约,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重组建、轻管理,内部管理和运作机制不够规范,特别是融资平台搭建十分滞后,没有通过建立担保基金、风险保证金的方式来有效打造融资平台,导致“专业协会+成员+信用社”支农模式难以构建起来。

三、破解山区信贷支农“瓶颈”的路径选择

(一)政府主导。政府充分发挥公权力对社会资源配置的特殊效力,逐户研究制订龙头企业振兴规划,重点做到“一扶两推两解决”:“一扶”,即扶持已有的龙头企业和专业协会扩大经营规模,改进生产技术,健全营销体系,提升经营品牌;“两推”,即推动更多的农村种养大户组建龙头企业和专业协会;推动更多的乡村按照“经济需要”原则与龙头企业捆绑经营,成为其原料供应基地。“两解决”,即有计划将居住于深山或分散地区的农户迁往集镇或中心乡村生活,解决山地和耕地利用不经济问题;通过尽量将集体所有土地列入转国有地规划或置换方式,有步骤解决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及其上房屋流动性过差的问题。

(二)金融支持。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着力做到“三变一联一保险”。“三变”,即从单纯发放流动资金贷款向发放综合配套贷款转变――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以评级授信为手段,不仅满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临时性资金需求,还大力支持其加速设备改造和技术升级,提升市场竞争能力;从支持单个企业向支持产销对接转变――不再局限于单笔业务和单个企业的收益,主动采取扩大授信规模、降低贷款利率水平、加快审批速度等方式,大力发展“企业+基地”或“订单”农业的链式农村经济结构,实现农户经营的规模效益;从单纯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向支持支持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并举转变――以农户联保贷款为主要载体,充分发挥金融资本在企业创立过程中的助推作用,支持农村种养大户实现向公司法人转变的“惊险一跳”。“一联”,即把构建“专业协会+成员+农信社”的联合支农模式作为担保方式创新的主要切入点,选择基础较好的协会作为合作单位,通过成立联保小组、缴存联保基金、限定放大倍数等方式,探索符合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实际的担保方式;“一保险”,积极推行农作物灾害保险等险种,在保险金额充分覆盖贷款本息的前提下,对不能提供有效担保的农户和个体工商户发放信用贷款。

(三)企业积极作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积极走好三条路:一是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抓住政府扶持、各方支持的有利时机,不断改进生产环境,改善经营管理,尽快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经营成本,巩固已有市场;二是走品牌化发展道路。生产经营已经达到一定层次的龙头企业,要不断引进先进技术,加强农副产品深度开发,提高农副产品科技附加值,同时加强营销文化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农特产品品牌,不断扩大省内和国内外市场;三是走链式发展道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应始终与区域农业资源开发结合起来,积极在当地培育农副产品原料基地,在“捆绑式”经营中实现发展壮大。

上一篇:浅析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成因与对策 下一篇:谈规范农村信用社信贷秩序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