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彩瓷·珐琅彩

时间:2022-08-20 03:35:30

陆羽是中国茶文化的奠基人,所撰《茶经》是中国也是世界现有最早、最完整、最全面的茶文化专著。今年是陆羽诞辰1280周年,重读《茶经》又一次受陆羽彰显的美学激奋。

一、《茶经》开启茶具的繁荣

陆羽写茶体现了形象美。《茶经》:“茶有千万状,卤莽而言,如胡人靴者,蹙缩然:牛臆者,廉檐然……”写水沸则有色、有形、有声展现了动态美:“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边缘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

对于茶具选择更显示陆羽审美水准。《茶经》提出实用与审美统一的茶具选择原则。文曰:“碗,越州上,鼎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瓷不如越,三也。”

越窑,誉为“瓷母”,泛指绍兴地区窑址,绍兴古称越州,故名。晚唐所产“如玉”“如冰”的青瓷,引领众窑。越窑邻近瓯江,故茶碗又称“茶瓯”。

茶具涉器数十种,其中碗、杯、盏、壶、盅必不可少。在《茶经》美学思想指启示下,我国茶具迅速发展并成为一门艺术。

二、彩瓷茶具绚丽多姿

元代及明清,彩瓷茶具兴盛。彩瓷茶具釉色丰富,主要有釉下彩、釉上彩两大类。釉上彩茶具有红彩、绿彩、墨彩、五彩、粉彩、素三彩、珐琅彩、浅绛彩、新彩等等。釉下彩主要有青花、釉里红。此外还有釉上釉下两彩结合的复合彩,如斗彩。

彩瓷茶具题材多样。茶具以人物、动物和植物等纹饰,或图案,或写实。各个时代、窑口、工艺又都各异,各种纹饰的有机混搭更使纹多彩。明“五彩鸳莲纹提梁壶”,图案精密繁复,色彩绚丽,耐人寻味,显现彩瓷经典风采。套件彩瓷茶具使小件类茶具的内容变得丰富。如雍正五彩和青花“十二月花卉纹杯(12件)”。一杯代表一月,分别绘画水仙、玉兰、桃花等十二种花卉。

图文并茂也是彩瓷茶具特色。彩瓷茶具书法,正、草、篆、隶具备。有的长款小件,书写尤其精细,如清“乾隆斗彩鸡缸杯”,一侧书写一百三十余字,字字工丽。元代彩瓷还见蒙古新文“八思巴文”,明代又见梵文。出口彩瓷还有外文题铭,如景德镇“青花有盖瓷杯”口沿书写法文“王国美德连绵不断,与世长存”。

茶具形制也层出不穷。清代彩瓷杯碗就有压指杯、高足杯、正德碗、莲子碗、净水碗、缸杯、铃铛杯等样式。壶也多见别样,明代有“僧帽壶”,因壶口形如僧人之帽而得名。壶式原为藏传佛教使用的金属器皿。又如明“釉里红缠枝牡丹纹军持”。似壶而无柄,又名军墀、君迟、群持、捃稚迦等,为佛教僧侣用饮水器皿,也是千手观音的手执物。

三、珐琅彩陶瓷茶具

彩釉为瓷增艳,但用在陶器鲜有兼善。珐琅彩的出现为陶瓷茶添彩。珐琅又称法郎,是外来语同音翻译,传入之初,先在铜胎上掐丝,再在掐丝的轮廓里填绘珐琅彩再次烧成。珐琅彩成功用于陶瓷,康熙是推手。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三十五年(1696年)先后在宫中设珐琅作、建玻璃作专事珐琅研制并取得成功。此后,金、银、铜、紫砂、瓷、玻璃等胎珐琅彩均在宫廷烧制。

珐琅彩紫砂茶具,由宜兴窑烧制紫砂胎,入宫后再绘烧而成。紫砂是理想的茶具材质,宜兴独产。紫砂气孔微细,密度高,用以制壶泡茶,不失原味,越宿不馊而受追奉。元蔡司玷《霁园丛话》:“余于白下获一紫砂罐……每以泡茶,古雅绝伦。”明文震亨《长物专》:“茶壶以砂壶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清李渔《杂说》:“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莫过于阳羡,是人皆知矣。”明周高起《阳羡敬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陶。”自明供春始制树瘿壶起,数百年来制壶名家辈出。

据《珐琅玻璃宜兴瓷胎陈设档案》记载,康熙珐琅彩紫砂茶具共二十件。除一件小型提梁壶疑为文房水滴外,其余都为茶具。其中壶五把、盖碗五对及一单件、盖盅一件、碗二件。康熙珐琅彩紫砂多为牡丹等四季花卉。从康熙珐琅彩紫砂四季花卉壶、康熙珐琅彩紫砂四季花卉盖碗可以看到花朵突出,色彩奇丽,用彩厚重。壶柄、壶嘴与壶腹的三连接处,也以牡丹纹饰,可谓匠心独具。珐琅彩画于紫砂胎上表现力极强,康熙珐琅彩紫砂牡丹方壶所绘画面,见到的则是缩小版的国画工笔牡丹图。

陶器为世界所共有,宜兴紫砂陶器则为中国所特有,这也是珐琅彩紫砂茶具别具的意义。

康熙珐琅彩瓷茶具也荣登彩瓷顶峰。由景德镇官烧制成素胎后,入宫后作珐琅彩绘烧成。康熙时期珐琅彩瓷茶具,常以蓝、黄、紫、红等为地色。所绘图案多为顶天立地牡丹纹,且有花无鸟。设色富丽,造型逼真,如康熙珐琅彩瓷红地开光牡丹纹碗、康熙珐琅彩瓷黄地牡丹纹碗。有的花与文字结合,此见康熙珐琅彩瓷蓝地牡丹纹寿字碗。在四朵牡丹花内分别填写“万”、“寿”、“长”、“春”。

雍正时期珐琅彩瓷,虽然也以牡丹纹饰,但所绘场景开扩得多。如雍正珐琅彩瓷锦堂富贵图碗、雍正珐琅彩瓷五色牡丹碗等,碗腹都绘有丛生的粉、紫、黄、白各色牡丹,在指甲般大小的空间绘画牡丹,层次丰富,笔法细腻。也有用墨彩的,珐琅彩瓷赭墨牡丹碗以墨色绘画牡丹,也是雍正珐琅彩瓷的独创。另一类是“百花地”样式,如雍正珐琅彩瓷百花碗,其外壁绘满地牡丹等各种花卉,这种布局又称“百花不露地”,寓意“万花献瑞”,是专为赏花时所用茶具。雍正时期珐琅彩瓷茶具题材不再单一,除花卉居多之外,还有山水、人物,所绘也都精致。

乾隆珐琅彩瓷茶具题材内容和表现形式,都趋多样化。一方面向传统纹饰发展,强调诗、书、画、印的四为一体的表现,同时画面景观也更宽阔。乾隆珐琅彩瓷升平乐事碗,在有限的空间内描绘有山水、人物、港阜、桥梁等,展现碗侧诗题“一派欢声和鼓吹,六街灯火乐昇平”的景象,并搭配“先春”、“高山”、“水长”红料印。另一方面金、铜、玻璃、瓷等不同材质珐琅彩茶具都蓬勃发展,并极力摹仿欧洲装饰之风,这在金属胎珐琅彩方面尤为显著,仿效欧洲钟表装饰概念的纹饰不厌其繁,在开光部分内,除了传统题材之外,还有绘画西方圣母类题材,乾隆铜胎珐琅彩黄地开光执壶、盖盅、托盘茶具便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典型之作。

谈及珐琅彩陶瓷茶具时,总要提及洋彩瓷。雍正、乾隆时期,洋彩绘制的茶具精美。雍正洋彩瓷红地牡丹碗,外壁以红色为地,彩绘紫、黄、蓝三色牡丹纹。雍正洋彩瓷红地开光牡丹钟,外壁以红色为地,饰有三个开光。开光内以黄色为地,分别彩绘牡丹等。洋彩茶具与珐琅彩瓷相仿,世间因此就有“洋彩是清宫珐琅彩的地方版”、“珐琅彩又称洋彩”之说,乾隆皇帝也一直将洋瓷与珐琅彩瓷并提。如乾隆七年十二月间,两次对入宫洋彩瓷传旨,着配匣入乾清宫“珐琅器皿内”。

唐英《陶务叙略碑记》也已提及:“洋彩器皿,新仿西洋珐琅画法,人物、山水、花卉、羽翎,无不精细。”成书于乾隆八年的《陶冶图册》谈及:“圆琢白器,五采绘画,摹仿西洋,故曰洋采”又称:“所用颜料与珐琅色同。”正因如此,各类研究珐琅彩瓷的专著,总是图文并茂地将洋彩瓷与珐琅彩瓷并述。

珐琅彩瓷茶具为清宫秘玩,但如今民间也有触摸的机会。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与宫廷存在赏赐、陪嫁、调拨、变卖、偷盗、抵押及皇帝出逃诸事有关。

其中变卖数量之大出乎人们想象。据乾隆、嘉庆年间奏折获悉,“乾隆十六、二十三、三十五等年,宫廷在外变价琢器5100件;圆器117668件。”其中,乾隆二十三年六月,皇帝三次下旨将8511件瓷器拿出宫外在崇文门变价。同时,皇家用器加工成后也不是全部入宫,除十选一,百选一的精品之外,剩余部分则在当地变卖。嘉庆年间宫廷变卖数量惊人,仅嘉庆五年总管内务府奉旨售变:“康熙年款瓷器55115件,雍正年款瓷器37111件,乾隆年款瓷器99699件,无款粗瓷器198336件”。

珐琅彩茶具杂于其中在所难免。虽然因制作珐琅彩茶具成本过高而匿迹,但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对彩瓷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当时盛行的粉彩瓷,即是受珐琅彩影响下形成的。

读陆羽《茶经》,回顾茶具发展历史,循序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的设计道路的信念一定会更坚定。

上一篇:千年茶都安溪 铁观音幽香依旧 下一篇:磨憨跨越丛林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