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作家评论

时间:2022-08-20 01:21:06

当代作家评论

一个人的文学史或从文学史的盲点出发——阎连科小说及相关问题平议王尧(4)

日光下的魔影——《日光流年》、《受活》、《丁庄梦》读后孙郁(18)

革命时代的爱与死——论阎连科的小说王德威(25)

中国出了部奇小说——读阎连科的长篇小说《受活》刘再复(38)

极致叙事的当下意义——重读《日光流年》所想到的谢有顺(41)

阎连科与超现实主义——我读《日光流年》、《坚硬如水》和《受活》程光炜(50)

他引来鬼火,横扫一切陈晓明(62)

乡村苦难的极致之旅——阎连科小说论洪治纲(70)

区一体化姚晓雷(82)

阎连科长篇小说的叙事模式与美学策略——兼谈乡土文学的“现实主义之争”梁鸿(92)

欢迎订阅二ОО八年《当代作家评论》(24)

作家杂志 宗仁发 主编——二ОО七年第十期目录(69)

向世界提供优秀的华语文学 欢迎订阅二ОО八年《西部·华语文学》(156)

女性学者的憧憬王德威(158)

亲情与才情的双重诗意刘再复(159)

作家影集(F0002)

董事存真(I0001)

“小说家”或“小说作者”王中忱 格非(100)

政治伤痕的文化记忆——近年长篇小说创作考察之一周景雷(111)

用本分和善良来校正我们的世界——关于《赤脚医生万泉和》的意义与万泉和这个人周景雷(117)

启蒙·后现代·文学批评——评周景雷的小说评论程光炜(121)

打开小说的“可能”之门——评青年作家葛水平的小说创作段崇轩(124)

主持人的话季进(131)

革命加恋爱:政治与性别身份的互动刘剑梅(著) 郭冰茹(译)(132)

受难的重要性——走向中西方关于痛苦的理论沃尔夫冈·顾彬(著)[德] 王祖哲(译)(146)

余秋雨:从审美到审智的“断桥”——论余秋雨在中国当代散文史上的地位孙绍振(19)

余秋雨散文创作略谈吴俊(33)

余秋雨突围雷鸥(38)

从“写字”开始——《谁在深夜里说话》序李敬泽(45)

说忌讳林斤澜(48)

感性的形而上主义者——毕飞宇论吴义勤(49)

有关“杭州会议”的前后蔡翔(58)

消失的小说刁斗(62)

浮出海面——论文学史叙述声音的转换王素霞(71)

无知岂能无畏——质疑王朔批评文字周立民(77)

政治与王蒙小说王春林(80)

蒋韵近作中的女性意识及其文化意义郭剑卿(87)

在绝望中期待——论韩东小说的叙事林舟(94)

古典情怀与当下感念——评曲有源“白话诗”技术特点陈仲义(101)

诗人的绿色理论睿智——评高洪波的儿童文学评论朱自强(105)

谁在为世纪末的夜晚守望——施战军的文学批评和他的《世纪末夜晚的手写》汪政(110)

关于时间和风格——海明威论厄尔·罗维特 格里·布伦纳 史国强(114)

储福金:大江健三郎(124)

大江健三郎谈亚洲文学(124)

张承志:一页的翻过(124)

非常需要发挥创造精神(124)

五四与新时期文学的一点比较(125)

全球化与文学传统(125)

怎样写一部开放型的文学史(125)

毕飞宇:忌讳(126)

九十年代断裂分析(126)

新时期先锋小说艺术再探(126)

王蒙:读《大浴女》(127)

王蒙:“水鼓”、“失语”与“水泄”(127)

都市“恶之花”(127)

“先锋”的参与和守望(125)

论钱钟书著作的话语空间(126)

发展主义观念与文学(126)

树立中国文学研究的国际文化意识(126)

戴锦华:质疑“全球化”(126)

关于《马桥词典》的对话(127)

李锐:马桥方言(127)

九十年代文学批评的回顾与检讨(127)

九十年代长篇小说创作的几个问题(127)

打开《羊的门》张宇(24)

权力文化的叙述结构曲春景(29)

卡里斯马型人物与女性——《羊的门》及其他刘思谦(33)

月黑灯弥皎 风狂草自香——当代视野中的丰子恺黄发有(38)

黑夜深处的火光:六七十年代地下诗歌的启蒙主题张清华(48)

一个爱冲动的快刀浪子——关于余杰《想飞的翅膀》雷鸥(55)

当代智性散文的局限和南帆的突破孙绍振(65)

“民谣时代”的求索与倾诉——读《雷达散文》王尧(75)

流出来的散文——《雷达散文》印象侯丽艳(79)

仑理现实主义的魅力——细读赵德发的一种方式贺绍俊(90)

在她们与作品之间林丹娅(95)

拾起长篇蒋子龙(82)

在迷失中诞生孙惠芬(85)

长篇创作的分野——当前长篇小说创作散论阎晶明(87)

作家们的作家——博尔赫斯及其在中国的影响季进(102)

清华薪火的百年明灭(续)——谒王瑶书夏中义(110)

长篇小说文体笔谈:文体沧桑李锐(4)

寻找支持——我所想到的文体阎连科(6)

生死游戏仪式的复原——《日光流年》的索源体特征王一川(10)

超越于真实幻觉之外——兼论《纪实和虚构》、《务虚笔记》王宏图(17)

另一种“南方写作”——赵本夫论吴义勤 任现品(24)

民间的写作立场与审美价值取向——解读《地母》宋丹(33)

知识分子生存困境的非亲历性阐释——评方方长篇小说《乌泥湖年谱》王春林(39)

高晓声的小说世界黄毓璜(46)

诗性的记忆与文本化的命名——刘志钊长篇小说《物质生活》读札刘永春(51)

科学与人文吴国盛(45)

《中国新诗:1916—2000》(诗集)缪克构(57)

印象点击(274-294):《中国新诗:1916--2000》(诗集)张清华(57)

《第凡内早餐》(小说集)张新颖(58)

《漂木》(长诗)孙晓娅(58)

《群居的甲虫》(长篇小说)周立民(59)

《我们都是有病的人》(长篇小说)吴义勤(60)

《一个人的微湖闸》(长篇小说)吴义勤(60)

《勾引》(长篇小说)吴宏凯(61)

《沧浪之水》(长篇小说)阎晶明(61)

《豹子湾》(中篇小说)洪治纲(62)

《人类曾经有多少种性别》(中篇小说)梁艳萍(62)

《日子》(短篇小说)李建军(63)

《乡村、穷亲戚和爱情》(短篇小说)吴宏凯(63)

《恨事》(小说集)阎晶明(64)

《上帝之子》(散文集)张新颖(64)

《河边的日子》(散文集)洪治纲(65)

《自巴颜喀拉》(散文集)孟繁华(65)

《新时期文学二十年》(学术著作)吴义勤(66)

《自巴颜喀拉》(散文集)洪治纲(66)

《虚构之刀》(小说评论)刘恩波(67)

《我的父亲》(生平事迹)刘恩波(67)

文论下载(099-113):东京:1902—1909高远东(68)

1912:女吊的血色孙郁(68)

1927:为梦境放逐林贤治(69)

1934:绝望的抗战王晓明(69)

大江健三郎心中的鲁迅王新新 大江健三郎(70)

知识人与二十一世纪王元化 胡晓明(70)

莫言近年小说创作的民间叙述陈思和(71)

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李锐(71)

谱志的意义李敬泽(72)

把住一些把不住的事体张新颖(72)

《张之洞》的创作思考唐浩明(73)

灵魂逼近高处王鸣久(73)

王朔的伪装余杰(73)

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的思想内涵和基本特征张进(81)

散文激活历史——关于历史文化散文的创作王充闾(74)

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孙春平(82)

气息之美:极致与局限——朱文颖小说印象林舟 齐红(85)

物质生活及其幻觉——朱文颖和她的《高跟鞋》谢有顺 石非(89)

营构讲史文体的别意新途——对若干文史著述的回望及思考刘恩波(95)

启蒙的困境:论当代文学知识分子叙述者余岱宗(102)

九十年代“抗战文学”的历史记忆与现实诉求逄增玉(109)

荷马和作家们罗伯特·法格斯 林为进(118)

“我的时代早已过去了!”——文学大师施蛰存先生李欧梵(4)

文学史都是“另写”陈子善(5)

福尔摩斯在中国李欧梵(8)

文化的转向李欧梵 季进(16)

李欧梵的浪漫与现代探索廖炳惠(25)

专业主义和新意识形态——对当代文学史的另一种思考角度蔡翔(28)

文学阅读的兴衰:一个阅读的社会学话题耿占春(43)

民工团残雪(44)

权力与欲望:精神强力的形式——对《民工团》的一种解读林舟(66)

“无物之阵”里的生存隐秘夏烈(68)

小说家讲坛王尧 林建法(71)

我为什么写作——在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的讲演阎连科(72)

“写作是因为对生活的厌恶与恐惧”阎连科 姚晓雷(80)

反乌托邦的乌托邦叙事——读《受活》王鸿生(89)

散文困境中的一座丰碑——评王充闾的散文创作孟繁华(99)

寻求那飘逝的文化诗魂——王充闾散文的一种解释李咏吟(106)

文体意识和主体间性——评王充闾历史散文的写作颜翔林(114)

文学口述史吴俊(120)

关于《人民文学》的复刊吴俊(122)

小说精神的源头·生活世界·现代汉语创作传统——林建法编《2003中国最佳短篇小说》序张新颖(128)

关于娜拉出走冯敏(134)

话语之径(二)李庆西(135)

《山花》2004年第三期目录(140)

关键词、话语分析与学术方法朱水涌(141)

语文突围:人文本位与新经典夏烈(145)

形式、历史和在话语中想象练暑生(148)

《上海文学》(151)

艰难的行走——漫谈陈应松的《望粮山》项静(152)

个性韩少功(155)

2003,坚守中的文学张学昕(155)

道德形而上主义?——一场关于启蒙研究的深入论争徐仲佳(156)

沈从文与北京王晓珏(157)

一种文学告白林贤治(157)

黑暗中的叙述——艾伟小说论略王侃(158)

感觉随风而去乔新生(158)

民间的现代价值王光东(159)

上一篇:当代文坛 下一篇:探会计准则国际化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