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家庭教育中感恩意识的调查与培养

时间:2022-08-20 11:02:28

幼儿家庭教育中感恩意识的调查与培养

摘 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幼儿时期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可以让孩子懂得尊重别人,对别人的帮助怀有感恩之情。幼儿家庭教育是实施感恩教育的第一站,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为此家长要做好感恩的表率,要帮助幼儿把握好感恩的度,要注重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

关键词:家庭教育 感恩教育 意识培养 家庭责任感

一、感恩教育的意义

感恩是一个人的优秀品质。有颗感恩的心能够给他人和社会带来温暖,也能让自己的心灵充实、纯洁。幼儿期是人生的初级阶段,也是培养良好情感的重要时期。感恩教育对幼儿素质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它能激发幼儿的良好情绪,培养幼儿的乐观性格和良好品德,帮助幼儿适应未来复杂多变的社会。[1]

随着现在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家长对孩子也变得溺爱起来,家里好吃好玩的都尽量让着孩子,惟恐孩子不高兴。有时孩子把好吃的给父母,父母总推托:“我们不吃,你吃吧。”长此以往,孩子会觉得他是家里的“大王”,人人都应关注他,优先他,稍不周到,便觉得受到了莫大的委屈,埋怨父母,乱发脾气。有些孩子甚至将家中的秉性带到幼儿园,严重影响到与其他小伙伴的交往,这样的孩子在幼儿园往往以一些不受欢迎的方式引起伙伴的注意,导致大家都远离他。长此以往,对幼儿的发展很不利,所以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加强对幼儿的感恩教育是一件非常有必要和有意义的事情。

二、影响幼儿感恩的因素

1.社会因素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使人类的生活日益富足,使幼儿从小就过上了优越的生活,缺乏艰苦朴素的生活经历。同时经济的发展也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金钱为导向的价值观在幼儿园中也初见端倪。因此,社会应该大力弘扬感恩文化,共同发扬知恩图报的优良传统,为幼儿的成长创造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世界。

然而当前的幼儿教育却大多以简单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为主,让孩子学会做人的教育大有被人忽略的现象。在如今中国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德育逐渐被分数所掩盖,追求高分数,高升学率,对学前教育的影响也是如此,人们对孩子德育教育的缺失往往容易造成幼儿人格的畸形发展,造成幼儿终身的遗憾。[2]

2.家庭因素

人们常说:养儿防老。这也是我国传统家庭教育思想中对子女知恩图报的心理期望。虽然近年来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有所变化,但当前中国父母的这项期望值还是比较高的。更何况中国的父母往往愿意为子女的发展付出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事业和生活。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一个不懂得孝敬父母,对父母不知恩报恩的人,就是一个毫无德行可言的人。这样的人不可能对别人感恩戴德,一般人也会不屑于与这样的人交往。总之,对于成长中的幼儿来说,无论是社会文化,还是其家庭内部,都应加强对于幼儿感恩教育意识的培养。

三、调查结果

1.家庭对于幼儿感恩教育的薄弱环节的分析

通过我对本班幼儿的了解,并与家长的交谈和访问中发现家庭感恩教育的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家庭的日常教育生活中,幼儿多数由爷爷奶奶带,爸爸妈妈每天要出去上班或打工,与幼儿呆的时间少,对孩子的教育方面关心也少;(2)在教育孩子的方面,家长对幼儿没有明确的感恩意识教育。感恩也多寓于潜意识的影响当中;(3)在幼儿的感恩教育中,家长没有真正明确的感恩意识教育,这样的结果容易导致父母错失幼儿感恩教育的最佳时机和幼儿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期;(4)在父母教育幼儿的过程中,幼儿出现不符合道德发展规则时,长辈往往庇佑和溺爱,疏于对幼儿的教育。这样对幼儿的发展也是很不利的。

2.家庭对于幼儿感恩教育的具体实施

通过和家长的访谈,我发现在谈到幼儿见人问好的行为时家长的回答还是很肯定的,有时幼儿见到认识的叔叔阿姨和小朋友时会主动的问好,如果见面时不问,家长就会主动的教育。感恩教育其实就在生活当中,比如在孩子接受他人的礼物或者馈赠的时候家长都会主动要求孩子向别人表示感谢。这些都说明,虽然家长没有明确的感恩教育的意识,但是在幼儿的生活中,家长却进行着感恩的教育,包括榜样的树立和行为的指导教育。

四、在家庭教育中感恩意识的培养

在家庭中实施感恩教育是不可替代的,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站,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在家庭中,父母与儿童的接触是一种全方位的密切接触,可以随时抓住生活中的点滴对幼儿潜移默化地实施感恩教育。其次,对幼儿感恩意识与行为的形成来说,家庭起着决定性影响。因为孝敬老人、尊敬父母、兄恭弟谦等教育内容必须在家庭情境中实施才能取得实果,而家庭中父母等人的榜样作用对幼儿感恩行为也有较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是其他任何关系都无法取代的。所以,为人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在孩子教育中的示范作用。[3]

1.家长以身作则,幼儿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如果家长尊重自己的父母,多关心照顾老人,在给孩子添置衣服的同时,也不忘记老人;如果老人生病了,能及时送到医院,并悉心照料;如果在吃饭的时候,让老人坐在上座,并亲自为老人夹菜;如果平时经常为老人“揉揉肩、捶捶背”。那么孩子的心理活动带有暗示性和模仿性,只要家长能以身作则,孩子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2.对孩子的感恩行为要及时给予鼓励

孩子的感恩不能仅仅局限在对父母的感激上,感恩应该是更广泛的一种情感。孩子常常有意无意地会表现出一些感恩行为,例如主动关心长辈的身体状况,热心帮助有困难的同伴,积极参加幼儿园的公益活动等等,家长一定要及时给予鼓励,要注意调动和保护好孩子萌发的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感恩意识。

3.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

责任感是一点一滴从小养成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也是很重要的,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经常有意识地指导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同时鼓励和支持孩子积极参加社区服务活动。例如:开展小区环境卫生治理、帮助孤寡老人等公益性活动,要乐于助人,关心他们等等。从而在感受到为他人服务是一件快乐的事的同时,体验父母的辛劳,更珍惜家庭的幸福生活。

参考文献

[1] 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第2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73.

[2]刘立新.家庭教育的误区[J].学前教育研究2000,(4):20-21.

[3] (美)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M].赵祥麟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13.

上一篇:品尝感恩的味道 下一篇:音乐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