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黎平方言俗语文化孤岛现象解析

时间:2022-08-20 10:00:13

贵州黎平方言俗语文化孤岛现象解析

【摘 要】随着社会生活的现代化,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是越来越小了,而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方言俗语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方言俗语的象征或分射意义将会更为广泛。黎平方言是指黎平县城关半径5公里范围内的地方语言,是我国长江以南唯一个与普通话十分接近的地方语言,是我国明代汉文化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发生碰撞后的产物。因而透过黎平方言俗语去考察该地域文化特征,对黎平方言俗语文化语言学进行微观研究。

【关键词】贵州黎平方言俗语文化孤岛;解析

黎平方言,是黎平人民在自己区域内交流的主题语言,反映着黎平的历史演变,也是该地域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该地域文化的组成部分。如果说,方言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因为它承载着丰厚的历史内蕴。那么历史文化的“风俗化石”则是方言俗语了。

一、黎平方言的声、韵、调

黎平方言是北方方言西南官话区内的一个方言点。除少数声、韵、调与普通话有区别外,其余基本与普通话相同,声调中阴平、阳平与普通话很近似。

(一)黎平方言声母共19个:b p m f d t n l g k h ng j q x z c s r

黎平方言汉语声母有自己突出的特征:

1 普通在长期的发展中,很多声母已消失,变成零声母。而黎平方言却保存下来了,ng声母,例如:“哀”āi读作ngāi;“鹅”é读作wó等等。

2 黎平方言声母中只有z、c、s,没有zh、ch、sh卷舌声母。例如:“杂”zá、“扎”zhá均读作zá。

3 零声母仅出现在感叹词中。例如:啊a、嘿e。

4 少数声母或韵母有异变现象。例如:ch变成q,“吃”chī读作qī、“去”qù读作kè。

5 z、c、s声母中平舌音与普通话声母不同。有的送气声母变为不送气,例如:“促”cù读作zú,有的不送气又变为送气声母,例如:“造”zào读作cào等。

6 f、h混用。例如:“花”huā读作fā。

7 j、y由于受湖南汉语影响,眼yǎn读作ngǎn。

(二)韵母34个:i u ǖ a ia ua o io uo e ie ue ai uai uei ao iao ou iou on uon an ian uan en in uen ǖn ang iang uang eng ong iong

黎平方言韵母较普通话韵母少,但特点很突出。主要特点是:

1 韵母与普通话韵母有对应异变。例如:“拍”pāi读作pé等。

2 黎平方言ing、in不分,统读为in,例:“英”yīng读作yīn。

3 普通话中的an韵,在黎平方言中分化为an、on两韵。例如:“半”bàn读作bòn。

4 黎平方言与普通话以及邻近县的汉语完全不同的方言词语。

黎平话是数百年前汉文化在少数民族文化土壤中沉积下来的产物,至今还保存着许多独特的上古语音,如:现代汉语中的“尿(niào)”,黎平话读为“尿(sei)”。现代汉语中的“江(jiāng)”字,黎平话至今仍读“刚(gāng)”。

此外,现代汉语是四声调,而黎平话中仍然保留一些五声调的读音。如抹桌子中的“抹”字,现代汉语读“(mā)”是第一声,而黎平话读音既不是第三声也不是第四声,而是介于现代汉语中的第三声和第四声之间读“ma”。还有麦子中的“麦”黎平话读“me”,这些读音不经过对此有专研的人,是很难区分开来的。

(三)声调5个:分为阴平、阳平、上声、下声、入声。

二 黎平方言的来历

关于黎平方言的来历有很多传说:

传说一:明朝期间实行屯军制,黎平城关大部分是从北方军屯而来的,因而以说北方话为主,形成黎平方言。

传说二:黎平有人在北京做官,觉得北京话好听,就命家人和乡人学,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黎平方言。

传说三:明朝正德年间,有位老先生陆洙,字沧浪,高邮州兴化县人,曾任晋共部侍郎,在京师(今北京)因作诗讥讽当朝宦官刘谨,被敲牙折齿,流放偏僻的黎平。《黎平府志》载:“沧浪磊落不羁,正德年间(1506-1521)以诗闻于上,待诏金马门,晋工部侍郎。以诗讽逆刘谨,谨怒,中伤之,折其齿,流五开卫黄团驿(现在的黎平)”。

陆洙流放到黎平后,地方长官见其肩不能挑,手不能提,但是从京城被贬来的一定有学问,就令其传道授业解惑,悉心教诲子弟。由于陆先生缺牙少齿,讲话不关风,教学生读书认字时一些读音就走了样,“吃饭”的“吃”读成“七”;把“男”读成“兰”。平舌音跟卷舌音分辨不清,读成一个音等等,弟子们习惯成自然,以讹传讹,传播开去,长此以往就形成了黎平方言。直至现在,虽然推广了正规的普通话,但日常口语还是一如其旧。

虽然这些传说都无法考证黎平方言的来历,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黎平方言是明代汉文化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发生碰撞后的产物,它在强大的少数民族文化的土壤中,非但没有被融化和吞没,相反还顽强地保存延续下来,形成了一个奇特的语言文化孤岛,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三 黎平方言主要语法特点

形容词后加重叠成分。一个单音节形容词后加上两个重叠音节,意义上就起了细微的变化,多数表示程度加深。如:黑麻麻、矮蹬蹬、粑。

形容词利用前或后附加成分来表示程度的加深。如:前加“蛮”:蛮好、蛮大、蛮红。

“倒”除了“人或竖立的东西横躺下来”这个意思的用法与普通话相同处(如:吹倒),另外还有一些用法。

相当于普通话说的“着”。如:勾倒脑壳没讲话。

相当于普通话说的“到”或“着”。如:捉倒三个强盗。

相当于普通话里的“了(liao)”。如:要没倒好久(多久)。

黎平方言中的“得”,使用频率很高,涵义也很丰富,语法功能要比普通话的“得”多得多,除作动词用外,还能作助动词,时体助词、语气助词和构词成分用。下面作简要描述:

“得”作助动词

“得”的后面加动词,否定式用“没得”“没会”。如:要明天才得去/话没得讲一句

“得”作时体助词,这种用“得”的格式,其中的“得”可以扶成“嘎”或“了”。如:才进得教室两分钟,电灯就熄嘎。

“得”作语气助词

“得”在句末,处于动词后,表示一种强调语气。如:我没送礼,没好去得。

“得”用作构词成分

“得”作构词成分较丰富,下面略举几例:

没得“有”的否定。如:荷包头没得三五块钱没敢上街。

易得、容易。如:只要有恒心,哪样事都易得学。

做得、划算、合算。如:一百块钱买台缝纫机,做得。

动词后面的“起”,除少数用法外,大多数用法与普通话不同。

相当于普通话里的趋向动词“起来”。如:只要掉下来的都捡得起。

相当于普通话里的时体助词“着( )”或趋向动词作补语的“上、下”。如:站起讲,还是坐起讲?

动词后带“得起”表示动作可能做到,否定式用“没起”。如:拿(提)得起没?

动词后面用“倒起”相当于普通话的时体助词“着”。如:把他拉倒起。

四 黎平方言所独具的特色

一些音独具特色。如:“爹”或“爸”如果硬拼,则发音为dia55;“造”发音为cao51;“莫”或“没”发音为mei51。

当声母F与eng 相拼时,发成fong的音, “丰”发音为fong55;“风”发音为fong55。

由“单音”与“子”构成的词较多,代替北京里常有的“儿”,常见的如 :棍儿--棍子 盖儿--盖子 傻儿--傻子。

h,f 多发齿唇清檫音,发音时上齿与下齿微接,因而难以区别:如: 会话的“会” 发音为fei51;黄昏的“黄” 发音为fang35;“辉” 发音为fei55;“呼” 发音为fu55;“花”发音为fa55。

语音没有儿化音,“儿”、“而”、“尔”、“耳”、“二”发成重音。 黎平话发音时舌头都伸到下齿背,舌头顶住上齿背。语音上不能区别zhi、chi、shi、zi、ci、si。如:“傻”(sha214)发音为(ha214)。

黎平方言由于发音很像现在流通的普通话,只是在语调、发音送气方面没有普通话规则,没有它语法上的变化多端,没有它语气上的抑扬顿挫。但在西南话一片川话中已格外现眼。在贵州黔东南州16个县市中,唯黎平话风格迥异、别具一格。

结语

从上面对黎平方言俗语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结论:由于社会成员的长期习用,黎平方言俗语作为汉语方言中一种语言符号形式存在,它也具备了承传历史文化的社会功能,同时也具备着让世人垂涎的修辞文学功能,也就更成就了历史学家、民俗学家们对黎平区域历史发展足迹和社会民情风俗的一些文化沉淀的探究。

随着社会生活的变革,方言总要发生变化。黎平方言也如此,黎平方言的使用范围和频度也在浓缩并更新着。

上一篇:提高农村中小学生英语写作水平 下一篇: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