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师培训中的微型学习研究

时间:2022-08-20 06:39:50

农村教师培训中的微型学习研究

教育公平需要关注相对落后的农村教育。而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提升农村教育质量的保障。但是大部分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优秀教师同时也成为稀缺资源。教师参与培训所带来的工学矛盾就成为其专业发展的拦路虎。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农村教师有望在岗实现高质量的学习。本文通过分析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困难,探讨利用移动通讯技术解决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策略。

农村教师 专业发展 微型学习 移动通讯

我们正在走向这样一个时代:日新月异的技术赋予教学更大的自由空间,为解决由于资源分布不均而形成教育地域性差异问题提供支持。随着技术的进步,适应新技术的学习方式不断涌现,冲击着当前的培训方式的同时也为农村中小学教师终身学习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因此需要进一步阐释当前培训的主要矛盾以及技术革新带来的变革对培训机构的影响,从而打造为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提供高质量学习服务的新型培训策略。

一、农村教师培训的工学矛盾

继续教育必须面对工学矛盾,该现象在农村中小学教师群体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农村中小学教师资源相对匮乏,一线教师抽出时间来参加培训就会影响教学工作,特别是对于需要培训的优秀教师,其担负着较多的教学任务。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培训成为一种在岗研修的重要形式,但是同时遇到的问题是需要学校投入资金建设和更新网络设备,这对于教育经费紧张的农村而言不太现实;另一个问题是远程培训的地域分散、学员众多、管理困难,因此培训质量欠佳;再有现存培训最大的问题是自上而下的理念推广式培训,这种培训容易产生水土不服而流于形式。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国培计划中实施了置换项目,即师范生顶岗实习与一线教师置换培训相结合,实现了师范生顶替接受培训的教师代行教学工作来解决工学矛盾。但是师范生缺乏实践经验,很难较快地适应教师的岗位,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因此对于教师匮乏的农村地区这种置换培训不是最好的选择。工学矛盾已经成为制约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二、快速成长的移动化微型学习

微型学习是非正式学习的一种技术实现形式,教育技术学专家祝智庭教授将微型学习视为非正式学习的实用模式。[1]因此界定微型学习必须要首先正确把握非正式学习。人们把在工作和生活中诸如旅途、社交、业余锻炼、游戏等非正式的时间和地点普遍出现的做中学、玩中学以及游中学等形式的学习称之为非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区别于正规学校教育和继续教育等有规划的正式学习。[2]因此非正式学习是将学习整合于其他活动之中,依据个人的兴趣和活动的需要自然生成的学习。它使得学习回归了人类学习的自然状态,因此能够更符合认知规律。由于学习被整合于自然活动之中,需要时学习才发生,因此与系统的知识传授式学习相比具有伴随性和碎片化特点。这就对学习资源的获取提出了要求,需要学习资源能够嵌入到活动之中,并且为了满足活动的需要而能够随时出现。

为了达到这种需要,一方面要求承载学习资源的媒体微型化,另一方面学习资源中蕴含的学习内容也需要微型化。微型媒体和微型内容构成了微型学习的两个必要条件。学习媒体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这种微型化需要硬件部分尽可能的移动化、便携化;而软件部分尽可能的小型化、智能化。因此移动化的微型学习意指利用移动通讯技术实现的双向交流的学习方式,它可以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学习。

微型媒体的技术支持――智能手机。智能手机是微型媒体终端的一个典型代表。智能手机成为认知工具,从而与计算机匹敌,需要具备多媒体和网络两项功能;而在这两项功能上智能手机甚至有超越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的趋势。

首先,智能手机具备多媒体功能。2011年-2013年我国的手机跨入智能机普及时代,智能手机发展速度非常快,智能手机已经在2013年降到千元以内,这进一步加速了其普及的速度。智能手机的特点是除了通话和短信等基本的通讯功能外,还将计算机、电视机、收音机、照相机、摄像机、录音机等多媒体功能集于一身。

其次,智能手机具备上网功能。第三代通讯技术实现了无线通讯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讯手段的结合,使得无线通讯技术产生了质的飞跃,也为手机成为网络学习工具奠定了基础。2013年12月4日工信部向中国三大移动通讯厂商发放了4G牌照,标志着第四代移动通讯技术已经走向应用。4G的传输速率超过100Mbits/s,它是上一代3G移动电话数据传输速率的50倍。

还有就是智能手机支持学习的前景。与其他形式的电脑相比智能手机将多媒体功能和网络功能整合得更加完美,并促使其更加利于教师的学习。媒体集成与便携性是微型学习的第一要件。台式电脑是固定的,笔记本虽然具有移动性但是体积较大也不能随时随地携带,平板电脑尺寸也相对较大,而手机的便携特性可以随时放入口袋方便地携带,并且一般情况下不用关机,因此彻底克服了时空的限制。现在利用手机即使不能上网我们也能够将学习资料存储在大容量的TF内存卡中,手机的多功能集成和大容量存储使得我们不必要再携带PAD/MP4/MP3等多种额外设备进行视听学习。因此,智能手机为微型学习扫清了最大的技术障碍。

智能手机的现场记录与远程互动进一步挖掘了微型学习的潜能。智能手机的拍摄录像功能比电脑更胜一筹,可以及时获取多媒体信息并且即时向网络传输或者多媒体信息。这有利于学习者实现现场实时异地交流或远程互动,有利于解决情境性较强的复杂问题。智能手机的影像记录功能的另一种作用是记录学习过程,利于评价反思,并且利于学习策略的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微型学习培训的重要内容。但是自主学习需要学习者能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问题有两种类型:外部客观世界的问题和内部自身存在的问题。前一种问题容易发现,而后一种问题较难发现但它却是培训的主要目的。录像技术能够帮助我们记录学习过程,将内部自身问题转变为外部客观问题的方式来解决,即通过事后认真研究录像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这种问题的解决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很显然,时间能够解决技术问题,然而技术只能提供这种新型学习方式实现的可能性。我们还需要建立与之相对应的课程。为了满足微型媒体的微型内容的特点,我们必须对课程进行微型化,即小主题化。这种微型化不是对课程的简单切割,而是要考虑内容是否能够实现个性化组合。即微型化后的单元能够相互组合成不同的课程。所以课程微型化不能只是对某门课程,而是对某个专业的课程群实施的课程微型化。即先由专业课程群建立综合课程,然后再考虑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微型化。微型化后的单元的不同组合会形成不同的新课程以适应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微型化以符合实践需要为宗旨而不刻意追求学科系统性。系统性由学习者通过学习去自己完成,而不要强加给学习者。

微型学习传递的是短小的、松散连接的、自包含的微型内容;承载微型学习内容的载体(媒体软件)是微博、微信等简短的文本以及微型音视频等微型媒体;使用的工具(媒体硬件)是便携的移动通讯工具。微型学习能够充分利用和整合人们业余的碎片时间从而解决了培训难以克服的工学矛盾;而微型学习能够随时启动,由学习者自主掌握,因此能够在恰当的时机实现学习,从而满足了个性化需求,是一种自下而上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形式。但是这种学习的可行性依赖于技术发展所提供的可能性。

三、技术支持的教师培训方式变革

微型学习的建设既包括课程资源的建设,还包括课程管理的革新,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促进这种新的学习方式的形成。因此提供课程的教师培训机构要顺应时展的需求,在以下的几个方面进行革新,以便更好地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第一,改变集中管理模式为个性化服务模式。传统培训的管理模式是集中管理,后来发展起来的网络教学延续了这种管理模式。对所有学员进行一致性的统一管理,没有考虑到他们的个性化差异与需求。集中管理在非正式学习中是没有效果的。因为非正式学习是自组织的自我管理方式的运行机制,外部的集中管理对它不能施加有效的影响。培训机构能够做的是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即学习者提出学习的需求时,培训者为其提供学习资源并给予学习指导,学习者按照建议与资源互动,主动地学习知识。当学习者认为不需要再继续学习时或有其他事情处理时可以随时中断学习。当学习者再次提出学习请求时,可以继续进行上次的学习或者开始新的学习。因此它与培训最大的区别是课程实施的主动权在学习者而非培训者。

第二,提供更多的内容组合便于学习者选择。学习者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是学习介入的最佳时机。此时学习者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原始学习动机,另一方面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情境性,因此此时学习效果最佳。集中面授培训最大的缺陷就是丧失了这种难得的学习时机,而不得不采用灌输方式传播共性的规律性的内容。而教师在缺乏情境的支撑下获取的知识很难适应特定的情境,因此培训很难也很少关注受训者的学习对工作的实质影响和改进。教师在实践中会遇到多种多样的问题,一种问题也可能有很多的解决方案。因此提供给学习者的内容不一定是唯一性的固定知识。灵活的知识组合,并由学习者来选择成为这种学习的一个特色。

第三,提供多样化课程适合学习者的个性化。多样化课程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课程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性。同一内容可以用多种形式来呈现,可以是单纯的图、文、声、像也可以是它们的某种组合。另一方面是课程内容涵盖学科的多样性。课程多样化可以打破学科的限制综合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传统的培训课程为了便于传播,是分门别类的,但是在实践中某种既定的分类可能无形中会对思维产生限制,因此客观上也需要课程多样化。例如在培训过程中需要培训教师的学科知识与能力以及教育学的知识与能力,二者最好结合起来培训,特别是培训教育学时不要用单纯讲授,而要给受训者提供与学科知识相结合的教育学知识,对教师教学过程的现场记录和录像的分析反思是促进二者有效结合的方法。

第四,促进跨地域的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微型学习中的专家和培训者的任务已经不是讲授式教学,而是提供咨询。因此,他们不是走向讲台向大家推送课程而是退到幕后为学习者答疑解惑。学习者之间的讨论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便于遇到相似的情境或问题时,提供最佳的问题解决方案。农村中小学教师相对封闭的学习环境尤其需要这种双向交流的技术支持,这也是微型学习在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价值所在。

第五,提供订单式课程为教师设计发展途径。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根据实际环境和情况制定其发展途径。订单式课程允许教师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同时也是一套解决教师发展问题的方案――即我们要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一个营养套餐。通过教师每次提出的学习需求,我们可以诊断出教师在根本上缺少什么,以便为教师发展提供个性化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先诊断再开方能够提升学习效率和培训质量,并且最终服务的是教师在工作中的专业发展。

微型学习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应用优势非常明显,同时它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课题。因此我们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新技术的新特点,才能充分挖掘出这种新技术的应用潜力,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一条解决当前困境的新途径。

――――――――

参考文献

[1] 祝智庭,张浩,顾晓清.微型学习――非正式学习的实用模式.中国电化教育,2008(2).

[2] 余胜泉,毛芳.非正式学习――e-Learning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电化教育,2005(10).

[作者:许坦(1979-),女,河北辛集人,衡水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系副教授,硕士;石长征(1976-),男,河北阜城人,衡水学院现教中心副教授,硕士;王同明(1978-),男,河北枣强人,衡水学院现教中心副教授,硕士。]

上一篇:捡垃圾也要做慈善 下一篇:多民族文化视野下特色校园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