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错,给孩子一点赏识来缓冲

时间:2022-08-20 05:45:54

孩子有了错,很多父母不是声色俱厉地责备,就是强自按捺住心中的愤懑给予批评指正,让孩子在心有惴惴中六神无主,既听不进道理,也辨不清是非。孩子除了表示听话乖巧而懵懂地点头之外,内心却常常一无所获。

有一些家长却善于抓住在孩子高兴时、逆反心理最薄弱时――先给孩子一点夸赞和赏识,让孩子在感激和感动中接受指正,并积极改正。

出场人物:

(李玉,女,12岁;妈妈,36岁,工程师)

事件:李玉去上学后,妈妈进她的房间打扫卫生,发现女儿忘记收捡的日记本摊开在桌子上。联想到平时爱笑爱乐的李玉这段时间时常独自发呆,一反常态地特别喜静,犹豫中妈妈还是看了日记的内容。

原来,进入青春期的李玉突然间对班长产生了一种自认为是爱的“感情”。于是,她收敛了那种“野小子”的脾性,强迫自己“温柔”起来,并越来越热衷于打扮,为自己没有一件合适的展示自己风采的衣服和班长的“不解风情”而郁闷,又不知向谁“求救”,只好独自承受着一切,默默地倾泻在日记当中……

下午,李玉吃过晚餐回到卧室,妈妈笑吟吟地走进来:“看看,妈妈给你买了什么好东西?”“好漂亮的裙子!”李玉惊喜地叫了出来。妈妈说:“是呀,我的宝贝女儿要是穿上它,活脱脱像个小模特了。”李玉兴奋得脸红红的。妈妈在她身边坐下来:“爱美是人的天性,女孩子爱美更说明了她心地纯洁善良。你日记中的内容也说明你是个热爱生活、感情丰富的人。妈妈能为拥有你这么个懂得把握感情分寸的女儿而高兴。最后,妈妈希望你能原谅我今天无意中看了你摊在桌上的日记,也希望这份小礼物能带给你更美好的梦想。”

“谢谢妈妈,我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李玉羞赧地低下了头,“我绝不辜负爸爸妈妈的期望!”

就事论事:聪明的妈妈能在轻言巧语中既让女儿接受了教育,又无痕地避免了孩子一次青春期萌动的情感危机,女儿也得到了心仪的礼物,一箭双雕又皆大欢喜。

出场人物:

(黄亦,男,8岁;妈妈,32岁,医生)

事件:黄亦在客厅玩耍时,不慎打落了一只花瓶,为了掩盖自己闯的祸,慌乱中他把碎片用胶水细心地一片片粘起来,然后放到了原处。

很快,发现花瓶碎裂后的妈妈问黄亦:“是不是你不小心打碎的?”黄亦早就想好了对策:“是一只野猫碰倒的……”妈妈很清楚孩子在撒谎,但她不动声色地说:“看来是我们的疏忽,没有关好窗户,打碎了爸爸心爱的花瓶。”

随后,妈妈拿出一盒黄亦爱吃的巧克力:“来,这东西奖给你。因为第一,妈妈发现你有杰出的修复天赋,能把花瓶用胶水黏合得几乎天衣无缝,说明你心灵手巧;其次,你能运用神奇的想像力创造出一只会开门窗的猫,这对你今后写作文是一大优势;还有,妈妈要向你表示歉意,我不应该把花瓶放在那么容易摔落的地方,以致让你受到了惊吓。”

黄亦停止咀嚼:“哦,可是,妈妈,我……”他想解释什么,妈妈把食指放在嘴边做了个“嘘”,眼里全是赞赏。

从那之后,黄亦再也没撒过谎。

就事论事:没有一点责难,没有一句讲大道理的话,明明是孩子的错,孩子却得到了奖励,这比任何责骂都会让孩子铭记于心。

出场人物:

(肖勇,男,14岁;爸爸,38岁,老师)

事件:肖勇的爸爸最头疼的是儿子的教育。这个行事不加考虑的孩子,每次刚一说他,他要么掉头就走,要么反戈一击,说东他偏往西,整个一叛逆少年。

这天放学回家的路上,肖勇在等公交车时看到有两个小青年在欺负一个女同学,不由分说就上去帮忙女同学的危难解救了,可肖勇却惹火烧身,要不是警察来得快,加上自己反应敏捷,他差点让歹徒的砖块砸伤了头。

爸爸听说了这事后,带肖勇去吃了他最爱吃的麦当劳。看到肖勇吃得津津有味,爸爸说:“知道为什么今天会带你来奢侈一回么?我很为能有你这种富有正义感、嫉恶如仇的儿子感到骄傲。因为当时,如果没有你挺身而出,救人于危难之中,那位女同学不知会有多严重的后果。”在一贯以严厉著称的爸爸身上,肖勇很难听到这种难能可贵的表扬之词,以往的反感没有了,有的,只是得到认同的喜悦,他面带喜色地听着爸爸的夸赞。

“不过,当时如果你能动动脑筋,想想别的办法,同样可以制止那种丑恶行为。比如说找附近的居民、行人,或者打110。这样,既保护了自己,也挽救了别人。”想想要不是有警察叔叔的及时赶到,自己不知道会让猖狂的坏人整得多狼狈,得受多大苦痛,肖勇第一次心悦诚服她聆听了爸爸的教诲。从那之后,他遇事都要动动脑筋、权衡利弊,不再莽撞行事。

就事论事:“良药苦口,忠言逆耳”,批评的话确实不中听。批评孩子时,适当讲究一下语言艺术,把忠言像药师将“良药”外包上糖衣一样,批评的话就会变得顺耳、悦耳一些。

【专家观点】

满足孩子的

心理和荣誉感需求

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孩子犯了错是不好,但父母应当知晓和懂得孩子的原始动机。有时他的本意或许是好的,只是所采取的方式或方法不妥,才导致错误的发生。大部分父母往往没有耐心听孩子的解释,就开始随便批评,而孩子在父母的斥责面前常常不知所措。

很多时候,父母的爱之所以成为约束孩子的绳索,让他们失去了完美的成长天空,就是在教育当中没有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没有很好地把握和利用欣赏的眼光去因势利导。人无完人,每个人不同程度地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面对孩子犯错时,父母不妨满足一下他们的心理需求,尽量不要说一些使孩子失面子的话。同时,要多注意孩子出发点和好的方面,而不要总唠唠叨叨讲其缺点,更不应该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唯有如此,孩子才能在一种愉悦的心情中心悦诚服地接受批评和教育。可见,在给孩子纠错时,适当地给些合理的“糖衣炮弹”,给点心理补偿和逆反“缓冲”,事半可功倍。

E-mail:

上一篇:教育新知:您让孩子等了吗 下一篇:闲置品寄售,智赚“绿色”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