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方法与对策

时间:2022-08-20 04:51:57

浅析高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方法与对策

【摘 要】历史对继承优秀,提高国民素质,推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不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有效实现历史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教学;教育;方法;对策

中国传统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包罗万象的理念在中国历史上绵延了近五千年。作为一名中国人,如不建立起自身的文化自觉,去内省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及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必将成为迷惘而失落的一代。同时,中国要想雄立于世界之林,必是凭借文化的崛起去包容、去赢得世界人民的尊重。

传统意义的历史教学注重知识的掌握,这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立性与个性,遏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历史学习应该打破死记硬背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需要有效培养和发展他们对历史知识的探索意识和能力。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之精神,将现代与传统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当前社会转型期每一个中国人所承担的责任与追求的目标,更是教书育人的教育工作者们所秉执的首当其冲的付诸于实践的理念。

1.深入挖掘,构建历史情境,有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知识是文化的一个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经过长期的积累,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知识宝藏。这一点无处不体现在中国历史教材每一个历史时期讲述完后的“文化”课时中。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这些知识,组织学生思考、探讨、交流,最大限度地汲取这些文化营养,充裕自己的头脑,以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现象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和适时的启发。总体上来说,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具有一定的规律,从表面到深层,从感性发展到理性的一个过程,而只有学生具有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才能保证这一过程的有效实现。在当前的高中历史教材中设置了很多具有研究性的教学板块和题目,例如探究活动、动脑筋以及自由阅读等等。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然后再逐步提升问题探讨的难度,并不断扩大问题涉及的范围,这样可以有效培养和发展学生自身对问题的解决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感到成功的乐趣。

如讲到“文字的演变”时,书上列出了从甲骨文到大篆体的“马”字的演变,在此可引导学生思考:在此期间文字变化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学生不难发现,原先曲折象形的线条逐渐被拉平,方形圆形的团块被线条所取代,文字的象形程度降低。同时,教师可列举出更多的文字来说明这一变化特点。讲到古代历法时,可让学生背诵至今沿用的24个节气,辅以生产安排说明,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让他们认识到古今文化并非割裂,而是有继承性的。又如,在对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用具有联系性的例子,然后将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完美地融合在里面,然后再运用猜字谜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大胆猜测,这样就为学生的课堂学习造出了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而且还能够让学生明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寓教于乐。

2.拓展延伸,合理设计问题,有效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

关于传统文化,教材中并无专题讲述,很多传统文化之精要需教师在讲解中有意识地加以渗透,归纳,拓展延伸,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状况点点滴滴融入一章一节的授课中。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教学问题的设计往往是具有一个既定的模式,因此对学生来讲,就会失去问题本身具有的探究性意义,变得比较浅显,又或者是让人无从下手,造成学生出现死记硬背的现象。这是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这种状态不利于学生的对历史知识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其真正的目的就在于能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探讨和解决问题,注重这一学习的过程。

如,在学习《先民的智慧与创造》这篇文章时,由于都江堰是我国人们的智慧结晶,是一项典范,因此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情感,因此可以说这是一篇具有价值的素材,因此可以对学生对自然环境与人类发展之间的和谐统一的辩证关系起到有效地引导作用,是一个有效的例证。另外,教师要想让学生真正了解并掌握先民的这一创造和智慧,可以结合学生的事情发展情况设置有效的探究性问题,让学生进行充分、有效地探讨,实现对历史知识的探究性学习。当学生讲得不够全面的时候,就需要教师对他们适当地启发和帮助,鼓励他们独自绘制出都江堰的工程示意图。然后再依照都江堰的主要框架结构,进行师生间的共同研究,接下来展示都江堰的飞沙堰、分水鱼嘴以及宝瓶口等各个部位的示意图片,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领略到都江堰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魅力所在,同时还可以尝试着说出其运作过程和内在结构。其次,再进过师生的通力合作,从而得出较为系统的结论。如讲到春秋战国诸子学说时,可引言:这一时期的百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泉,是儒、道学说的萌芽,之后历代思想家对其不断补充、阐述、辨析,使儒、道学说得以充实和发展。 如讲到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时提到的“”,教师可阐释: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医术,中医里运用的一些观念如天人合一、阴阳五行同传统文化是一致的,它跟西方的医学、医术不尽相同。当今社会,随着在国内的引进和,传统中医的精华逐渐被国人所抛弃,这是令每个从医者深思的事。

如讲到古代书画艺术时,可补充:中国传统艺术注重写意,即注重得意忘形或得意忘言,关注字体、人物的个性或作品的思想性,这是同西方对艺术的写实所不同的一种境界。又如讲到明代北京城的布局时,可揭示:这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皇帝是一切政务和权力的中心,在整个封建社会长河中,皇权巩固则社会稳定,皇权旁落则社会动荡,以皇帝为中心的观念已根植于中国普通民众的心中。

3.品评分析,注重教师的指导,提升学生的创新与探究能力

历史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在认识、学习、思考与解决问题的独立性,注重对学生自主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因此,在高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中,要想让这种学习方法和精神有效融入到历史教学的具体环节当中来,就必须最大程度发挥教师在历史探究性学习中的指导作用。真正的教育不是教师将知识告诉学生,而是交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技巧。因此,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具体事例的示范,让学生真正从思想上重视并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实践性的历史活动,只有这样才能这能推动历史教学和探究性学习的健康发展。例如,教师可以结合高中生的爱好及身心发展特点,积极引导学生对各种有价值的历史资料进行收集与整理,也可以利用网络、音像和图片等形式查找资料,然后讲解和编写历史故事,写具有历史性的调查报告或者简短的小论文等等。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可以拓展学生自身的视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最终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探索和创新的能力。

如文字与图案是文化的载体,通过它们,我们可以一观古人之生活样式及社会场景。古人留给我们的文字或图画数不胜数,除去那些折射着人性光芒的思想典籍之外,为数较多的便是不少渗透着个性与思想的艺术作品。古人素有不为艺术而艺术的传统作风,他们习惯且善于把自己的感受与观点通过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不断提炼自己的品性,提升自己的人格,从而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愿望。如秦汉时的秦始皇陵兵马俑、魏晋南北朝时王羲之的《兰亭序》和顾恺之的绘画作品、唐朝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句、宋朝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的词、清朝扬州八怪的绘画作品等,均可作为课堂师生共鉴的材料。鉴赏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从作品的表现方法去品评、赏析,而且要激发学生思考作品本身所蕴蓄的内涵和作者的创作思想。

总之,探究性的学习是需要长时间学习积累。在高中阶段的历史探究性学习中,教师一定要采取有效、科学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以及教师自身对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指导性作用,只有这样,探究性学习才能够在实践教学中获得最佳效果。 [科]

上一篇:高校计算机教学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几个方法 下一篇: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