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天籁之音”香堂调

时间:2022-08-20 04:34:03

到过丽江旅游的人定对纳西古乐不陌生,其实在南涧无量山中也有一种可以与纳西古乐相媲美的古老的彝族民间曲调——香堂调,几千年来一直在无量山中静静流淌着。最近我有幸去寻访聆听香堂调,赶赴场古老的民间音乐盛典。

在无量山坡顶食堂吃过简单的午饭,我们赶往官地空心树村。大约二十分钟后,一个核桃树掩映着的小山村出现在我们眼前。当地人介绍,这个村只有43户人家,因从前村里有一棵大空心树而得名。我们走进村里来到户人家时,喜庆热烈的结婚晚宴早已开始,只见庭院里由花布搭成的棚子下面,两个大红灯笼高高挂着,两排古老的八仙桌沿着正房一字排开,周围坐满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两女引菜一男抬菜的组合和两男引菜一男抬菜的组合轮番上阵,让客人看得眼花缭乱。

主人热情地将我们邀请到堂屋,按照彝族的传统习惯给我们献上香茶和美酒,新郎的爷爷告诉我们,凌晨,他将和自己的几位亲属说唱香堂调,为自己疼爱的孙子祈祷祝福。

用过晚餐,在新郎爷爷的弟弟家里,已有十多位长者等候在那里。有人开了头,围坐在起的老人们七嘴八舌给我们讲起在这一带流传着几千年的香堂调的渊源。老人们说,香堂调又叫土俚调。其历史久远,可以追溯到开天辟地之时。是用彝语叙述和歌唱开天辟地以来的民间叙事长诗,歌词内容从开天辟地到当前生活,皆能娓娓道来,很少出现重复的歌词。内容涉及民间传说故事、生产生活、伦理道德、子女教育等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说唱时前面有个人叫调子客(掌握调子即民歌最多的人,相当于一个队伍的指挥),他说一段,后面的人跟着唱段。与般的彝族山歌唱法不同,香堂调只在办喜事或者老人辞世办忧事的时候说唱,需在特定的办事人家说唱,有喜调和忧调之分,忧事时也可以唱部分喜调,具体唱法有两句腔,三句腔、四甸腔。其中又分折子和对子,折子就是三句腔、两句腔一直往下说唱,而对子则需由另外一组人来和合声,其说唱方法和对歌相似。

一位老人说,从前老辈人唱香堂调一般是从凌晨1点开始,围着庭院里的火塘进行,参加打歌的中青年人和说唱香堂调的老人轮番上阵,说唱要持续到第二天早上,而且上半夜有上半夜的唱法,下半夜有下半夜的唱法。次日说唱结束,主人要专门杀羊并将羊头蹄送给调子客以示酬谢,如今已改为杀鸡煮鸡肉稀饭酬谢。

听着老人们讲述香堂调的往事,不觉时间已到午夜,明亮的灯光下,庭院布棚下已有20多对夫妻在等候了。新郎新娘给客人们传了一轮喜糖后,喜庆热烈的打双歌拉开了这场古老音乐盛宴的序幕,许多客人加入进来,打歌的圈子越来越大,歌场气氛越来越高,一个钟头后,年轻人打歌的激情逐渐趋于平缓,十多位长者加入了打歌队伍,只见他们手挽手、肩并肩,一位老人开始领唱,其他老人跟着笛子和芦笙旋律唱起来。如此这般,一说唱,古朴悠远的彝调、芦笙、笛子辅以老人们说唱时的互动交流眼神与围绕庭院行走的肢体语言,皎洁月光透过布棚的缝隙倾泻下来,抬头一朵朵白云在无量山顶缥缈游荡,大自然的美景与眼前的一切让人陶醉。

香堂调是口传心记的方式传承下来的,聆听着这神秘而厚重犹如天籁之音的香堂调,不禁计人惊叹无量山的神奇。

据了解,南涧彝族古歌香堂调的流行地域非常狭小,目前仅在南涧县无量山区的少数地域能够看到听到香堂调的说唱。歌者多为居住在无量山彝族定的黑彝支系。

据南涧县民族文化工作队的编导阿本枝介绍,2008年他存沙乐下乡采风时发现香堂调在该地区的传承情况,并通过参加省州新农村文艺汇演,将彝族古老香堂调说唱的相关内容搬上舞台。有关部门正积极收集整理香堂调的资料,希望将彝族古歌香堂调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和传承。

次日零晨,我们悄悄告别这些沉醉在彝族古歌香堂调说唱中的老人和热情的主人,踏上回返的旅途,在时隐时现的月光下,老人们天籁之音般的说唱在寂静的无量山中被传出老远老远。

上一篇:壹·天下 2期 下一篇:赤子之情 拳拳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