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角化病

时间:2022-08-19 11:45:31

脂溢性角化病,又称脂溢疣或老年疣,所有的老年人几乎均生有老年疣,呈现老年人特有颜貌,为老年人最常见的良性表皮增生性肿瘤。

病因及发病机制

本病病因不明,可能与日晒、慢性炎症刺激有关。有人认为本病属上皮痣、表皮良性瘤、老年性皮肤变化或感染性皮肤病,但后者尚未证实。有些报道强调家族史,如泛发性多发性损害病例常表现为具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倾向而支持这一论点。

临床表现

损害初发和好发部位主要在面部和躯干,如颜面(尤其颞部)、手背、胸、背部,也可见于四肢其他等部位,但不累及掌跖。初起皮损为针头大小淡黄色斑,多位于毛孔周围,为一个或数个(一般为多发),逐渐增大,由淡黄变黄褐或浅褐色的扁平丘疹,略高出于皮面,呈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表面呈天鹅绒样或呈细颗粒状,稍有光泽,边界清楚,直径一般不超过1 cm,以后缓慢增大,变厚,数目逐渐增多,颜色逐渐变深,呈深褐色,甚至黑色,表面干燥、粗糙、失去光泽,常覆以油腻性鳞屑,故称脂溢性角化病。多数损害表面可见角栓。鳞屑剥除后可再生,损害若受刺激或感染可有肿胀渗出、结痂或出血。一般无不适症状,发展缓慢。通常不自行消退,呈良性病程,恶变者极少,如恶变,常为鳞癌。若损害突然发生病灶迅速增多时,应警惕并发内脏肿瘤(Leser-Trelaf征)。

组织病理

可分三型:即棘层肥厚型、角化过度型及网状型(腺样型)。所有类型均有角化过度、棘层增厚和瘤样增生。其特点为肿瘤下界平坦,并与两侧正常表皮位于同一直线上,增生的瘤组织由鳞状细胞和基底细胞组成。诊断及鉴别诊断本病在临床上有时难与痣细胞痣等相鉴别,但组织病理上易于区分。

痣细胞痣 根据痣细胞在皮肤内的位置不同分为交接痣、混合痣及皮内痣。一般表面光滑不呈疣状,无脂溢性鳞屑,组织病理可以鉴别。

老年性雀斑样痣 本病发生于日晒部位,故又称日光性雀斑样痣,为大小不等的浅褐色或深褐色斑,不高出皮面,与脂溢性角化病早期损害相似,但后者临床角化明显,略高出皮肤,有脂溢性鳞屑,组织病理不同可以区别。

日光性角化病 皮损潮红或正常肤色,边缘境界不清,无脂溢性鳞屑,组织病理可以鉴别。

色素性基底细胞癌 形状不规则,具有珍珠样卷曲状边缘,表皮薄而发亮,可有毛细血管扩张,中心凹陷或溃疡,组织病理有特征。

恶性黑素瘤 色特黑,易出血,转移快,为预后最差的皮肤肿瘤。由于恶性黑素瘤进行组织病理活检或单纯切除时极其危险,易于播散,所以有可疑时必须广泛切除。

治疗

一般不需治疗。必要时可酌情采用液氮冷冻治疗,亦可选用激光或电灼疗法。

上一篇:红皮病 第22期 下一篇:基底细胞上皮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