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皮病 第22期

时间:2022-02-03 02:00:00

病因及发病机制

药物过敏 药物过敏引起的剥脱性皮炎,临床上多见于磺胺类、抗生素类(青、链霉素)、镇痛解热剂、巴比妥类及重金属(砷、金、汞)等。但由于某些药物临床应用减少或已被淘汰(如磺胺类、重金属类)及临床诊断、治疗水平不断提高,由急性药物性皮炎演变或剥脱性皮炎病例明显减少。

继发于其他皮肤病 某些炎症性皮肤病由于处理不当,或治疗不及时可发展成剥脱性皮炎,如急性湿疹患者外用具有刺激性药物,可使皮疹泛发成为红皮病;银屑病患者在应用糖皮质激素内服中,突然停药或减量不当均可诱发红皮病,值得警惕。

继发于恶性肿瘤 继发于恶性肿瘤者占8%~20%,主要为淋巴网状内皮系统恶性肿瘤,最多见者为蕈样肉芽肿及Hodgkin病,约占恶性肿瘤并发剥脱性皮炎的2/3。而两者在发生时间先后不定,以出现剥脱性皮炎的症状到肿瘤确诊的时间,从数月到数十年不等,因而对老年人原因不明的剥脱性皮炎,首先应排除恶性肿瘤。

原因不明 目前认为本病病因均为继发性因素所致,但确实尚有部分患者尤其老年患者,久患红皮病而常找不到任何原因,应该进一步详细询问病史,全面检查,定期随诊,以期能够发掘其致病之因。

临床表现

急性红皮病 皮损初起为泛发性分布之细小密集斑疹或斑丘疹,成麻疹样或猩红样发疹。迅速增多、融合成全身弥漫性潮红、水肿,以面部、肢端为明显,继而伴有大量脱屑,可呈大片状或细小糠秕状,掌跖可呈套状表皮脱落。手、足和四肢关节可发生轻度皲裂,重症可有毛发脱落、稀疏,甲营养不良或脱落,口腔、眼、鼻等部位糜烂,而四肢屈侧或摩擦部位可有渗液、糜烂,常伴剧烈瘙痒,约经2~3个月后皮肤逐渐恢复正常,遗留色素沉着。

慢性红皮病 表现为慢性弥漫性浸润性潮红、肿胀,覆有糠秕样细屑。由于皮肤血流量增加,导致过多热量丧失,体温调节失衡,患者可有畏寒、低热和高热相交替;反复大量脱屑,可因蛋白质大量丢失导致低蛋白血症,下肢可出现水肿。患者抵抗力差,加之表皮失去屏障作用,易遭致继发感染。全身浅表淋巴结常肿大。

除以上红皮病所共同具有的特点外,根据原发皮肤病的不同,患者还可有相应的表现,如药物过敏引起的常有高热、全身乏力等;脓疱性银屑病引起的可见无菌性小脓疱等。

诊断

根据全身皮肤潮红,反复脱屑等特点,本病诊断并不困难。但确定引起本病的原因或原发病有时比较困难。因而对剥脱性皮炎患者,应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结合实验诊断,易明确促成本病的原因。

治疗

病因治疗对原因已明者,如药物过敏应查清致敏药物,并立即停用。其他皮肤病所致者在治疗剥脱性皮炎同时或之后,对原发皮肤病进行治疗,以防再次引起剥脱性皮炎。肿瘤所致者,宜在肿瘤科进行抗肿瘤治疗,如手术、化疗或放疗或激素等综合治疗。

应用皮质激素 应早期足量给予糖皮质激素,一般采用强的松口服,30~40 mg/日,1周内症状不能控制者,应增加原剂量的1/2~1倍,即60~80 mg/日。病情发展急剧者,选用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静滴。症状控制后,逐渐递减激素剂量,并维持用药一段时间。注意不良反应,如消化道出血、肺炎和败血症。

抗感染治疗 如有继发感染时,除治疗剥脱性皮炎外,同时应给足量广谱抗生素,以便在短期内控制感染。除细菌外,对真菌、病毒的机会性感染亦应重视,一旦发现,应及时治疗。

支持疗法 剥脱性皮炎为一全身性疾病,且属重症,治疗上应全面考虑。应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保持水和电解质平衡,对体温低于正常时应采取保暖措施。

对症治疗 皮肤瘙痒可口服抗组胺药物,外用药物应根据局部皮损情况选择相应剂型药物进行治疗,但只能采用小面积,进行湿敷或无刺激霜剂,如护肤霜外涂。

预后

死亡原因如下:①死于剥脱性皮炎各种严重并发病:a.继发感染。b.心力衰竭。c.其他:低体温,中毒性肝病。②剥脱性皮炎促使原发病恶化而死亡。③继发于恶性肿瘤的剥脱性皮炎,常因恶性肿瘤得不到有效治疗而死亡。

上一篇:老年皮肤瘙痒症 下一篇:脂溢性角化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