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视阈下的中国传统居住建筑设计

时间:2022-08-19 10:47:05

女性主义视阈下的中国传统居住建筑设计

[摘要] 运用女性主义视角来进行整体观照可以使研究者获得对中国传统居住建筑设计更为深广的认知。具体而言,拟从建筑布局的伦理秩序、建筑平面空间与功能手法中的伦理精神以及具体建筑装饰构件中所呈现出来的具体特征来探索性地考察传统居住建筑环境,进而提出不论何种艺术设计领域都应尊重、认可女性特质并张扬女性意识的观点。

[关键词] 女性主义 居住建筑环境 现代设计艺术

长达数千年以官本位为核心的奴隶、封建专制制度自周代开始便构建了中国以“礼”为核心的社会规范,强调上尊下卑、长幼有序的统治秩序,儒家依据统治阶级的意志更是将封建礼教制度推至完备的阶段并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伦理观念、科学艺术包括建筑文化都产生了持久深远的影响。建筑的空间组织自然而然也深受其影响。正如高介华先生所言:“对于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影响,儒家的思想、学说是属根本,且又具体而微。它的影响,从秦咸阳这个特例一直贯穿延伸到封建社会末期。”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书中说,“在一切蒙昧人中,在一切处于野蛮时代的低级、中级阶段、部分高级阶段的野蛮人中。妇女不仅居于自由的地位。而且也处于高级尊敬的地位。”穿越洪荒,进入文明,随着母权制的没落,社会呈现另一种态势。“丈夫在家中掌握了权柄,而妻子则被贬低、被奴役,变成丈夫淫欲的奴隶,变成生孩子的简单工具”。从此女性的命运和地位一落千丈!中国古代社会女性的社会地位极低。基本上不允许出现在公共场合,只能在家庭内部活动,甚至在家里也有不许妇女涉足的地方。这一禁锢在传统居住建筑设计中表现得也十分明显:“中国传统住居有男性空间和女性空间的区分。男女有各自的活动范围和区域。前堂后室,以‘中门’为界。”即所谓的“男治外事,女治内事。男子昼无故不处私室,妇女无故不窥中门,有故中门。必拥蔽其面”。这种居住格局名义上是保护妇女,实际上是使女性完全脱离现实社会,被拘囿于狭小的空间。

在此,我们拟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通过对中国传统居住建筑设计的透视来深入阐述中国古代妇女的社会地位。

一、建筑的格局设置与伦理秩序

儒家学说将“礼”视为人们一切行为的最高指导思想,因此礼教不但制约着古代社会关系,制约着家庭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准则,更左右着人们在居住建筑环境中的行为和格局空间的营造。在儒家的哲学伦理观中,孔子认为建筑的平面格局应当具有别内外、序尊卑的规范,甚至认为“登堂入室”才能彰显中国传统建筑的功能结构,强调中国建筑必须具备“尽善(伦理性)尽美”的美学标准。从而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就负载了独特的伦理秩序,这正是一种以封建礼教伦理宗法为基础安排居处建筑空间格局的制度。

王国维曾说,传统建筑群体组合的文化成因,不过是“血亲家族伦理”和礼制要求的文化象征。中国古代建筑群在布局设置时,大都以纵轴线为主,横轴线为辅,主要建筑沿纵线排开,主体建筑安排在轴线中部,再在轴线两侧安排一些相对次要的建筑或围以高墙。中国传统民居正是通过这种中轴突出的对称格局,常以倒座、垂花门、正房、后罩房组成南北主轴、厢房、耳房等级。提供了建筑空间的主从、正偏、内外关系。这些空间关系进而被赋予了封建礼仪上尊卑等级的文化意义。创造出封闭的院墙合成内向庭院而自成一体的布局方式构建成封闭的空间秩序,不但与中国传统家族聚居的家庭结构相适应。也同儒家所宣传的封建秩序相适应。即便是墙体的高度也体现出男女间的分隔,正如墨子所指出的“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不但从视觉上、行为上割断了内外的联系。同时还对人造成精神上的压抑感,以达到封建礼教所强调的伦理家庭观念:内外有别与男女有别。正因传统居住建筑在格局上处处要求体现“三纲五常”等封建人伦关系的基本准则,因此建筑格局也就演变成由男性制造出来却仅供女性遵守的行为规范的一种手段。这也是与整个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主流趋势相对应的,处于社会底层的妇女的社会地位也就由此可见一斑。以北京四合院为例,主要建筑物如厅、堂、长辈住房等,排列于中心主轴线上,附属房则位居次轴。轴线上的房屋布局一般以“前公后私”、“前下后上”、“正高侧低”为原则,其方位设置并不是出于考虑朝向与通风,其用途安排也完全不必顾及动静、洁污、主辅分离的功能结构。甚至其名称也与实际的使用无关,一切秩序只恪守一个唯一的标准,那就是严格的伦理分区,其特点就是明确体现尊卑、长幼有序。男女、内外有别的人文伦理秩序。通过房屋的空间位序来反映家庭的人伦秩序。空间格局的安排秩序其实就是宗法礼教的生动再现。

由此可见。封建礼教伦理的教化功能甚至超过了建筑的实用价值,传统庭院式住宅严格的格局布置实为社会礼仪、等级秩序等礼制文化的深刻体现。严密的礼制仪规已演绎为建筑形态中严谨的格局序列,并以此来凸显礼制文化的深刻内涵。

二、建筑的平面空间与功能手法

正因建筑格局上存在严格的尊卑有别、长幼有序、互不越位的传统伦理思想。我国的民居建筑不论是北方的四合院还是南方的民居,其平面空间自然而然体现了这种宗法制度下的“父尊子卑,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家族伦理和人际间的不平等关系。如徽派建筑就严格遵循轿厅――正厅――厢房的平面空间,这种设计形式不仅是为了显示建筑学意义上的高低有致、层次分明。更主要是传达传统文化尊卑有序、男女有别的伦理观念,这种建筑平面的处理不但直接反映了主客分离、男女有别、主仆有别的伦理道德秩序:反过来,又借助建筑空间的分布使封建礼教制度得到强化。我们通过对民宅建筑中的“门”的概念分析即可充分感受到这一点。众所周知,门源于防卫需要。最初注重的是其自然防卫功能,礼乐文化则将门的功能提升为为封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伦理防卫功能,“深宫固门,闺寺守之,男不入。女不出”。“男女有别”成为传统建筑用来禁锢古代妇女思想和行动的伦理规范。

在封建宗法礼制的束缚下。妇女不但身受神权、族权、政权、夫权的桎梏,男尊女卑的观念更是根深蒂固,三从四德制约着女性正常人性的发挥。男女之间始终处于一种上下、高低、主从、尊卑的关系。该观念反映在建筑设计中。就体现在建筑平面功能的变化上。如位于浙江平湖市的莫氏庄园,如果说正厅是莫氏庄园建筑序列的高潮,那女厅则处于旋律的尾声。在整个建筑序列中,它坐落于中轴线上的最后一进。位于正厅的北面。与卧室区相衔接,建筑规模是正厅的二分之一,内部家具陈设与正厅豪华、富贵的红木家具不同。采用江南民间较为普遍的黄榉木,家具的体量也较正厅的陈设要小了许多。女厅的庭院是一个三面围廊一面屋的围合型可封闭空间,两侧围廊的蝴蝶边门关闭 后,又可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单体。符合建筑空间序列由前至后社会活动空间依次递减的传统。即便是连接女厅的过道也是通过位于左侧旁轴上的一条幽暗的窄弄,称避弄。取回避之意,也是专为妇女行走设置的,由前到后贯穿整体建筑的南北,它与男人所行走的中轴线平行而列,以一墙相隔,彼此不但在体量宽窄上形成鲜明对比,就是在光线明暗上亦造成强烈反差。从公共性的门厅过渡到半公共性的正厅,最后延伸到内向和私密性的女厅。从而使男女内外有别、妇女不登大雅之堂的礼制规范通过女厅的形式得以进一步深化,而将女厅置于最后一进,封建礼教对妇女深居简出和恪守礼节的要求在建筑形式上通过艺术技巧的运用被传达得恰到其分,女厅在整个建筑空间布局的设置即深刻体现了封建社会妇女地位的低下以及男尊女卑的封建伦理道德。

三、建筑的具体构件与装饰手法

男尊女卑的伦理观念在传统居住建筑的格局、平面空间环境设计中不但有着明显的渗透,就连建筑构件等生活资料也被纳入了“礼”的等级制约。封建礼教通过建筑结构、建筑部件传达着封建传统文化的印记,即便为了与自然调和,设置的女儿墙、小姐窗、美人靠等装饰部件也都是对严格的纲常制度的补充。正因封建伦理制度要求女性足不出户,女性的空间和活动的范围变得极其狭小,她们只能通过有限的建筑形式来感知外部的世界。女儿墙也叫“女墙”,宋代《营造法式》中说:“言其卑小,比之于城若女子之于丈夫”。汉代刘熙的《释名・释宫室》中则说:“城上垣,曰睥睨,……亦曰女墙。言其卑小比之于城”。著名戏剧理论家李渔也曾写到:“予以私意释之,此名以内之及肩小墙,皆可以此名之。盖女者,妇人未嫁之称,不过言其纤小,若定指城上小墙,则登城御敌,岂妇人女子之事哉?”“女墙”即是用来防止户内妇人、少女与外界接触的小墙。古时女子大多紧锁深闺。不能出三门四户,只能通过女儿墙这种建筑形式来窥视墙外的春光美景。用女儿墙来形容城墙上呈凹凸形的小墙,足可印证古代女子社会地位的卑微。

在著名的徽派建筑中不乏两层小楼,上层只有极小的楼窗。仅有一扇朝天井的花窗用来采光、换气。在这种传统窗棂中,非常精致、娇巧的窗就是“小姐窗”,即古时少女在闺房中临窗观外景的窗棂。屋内的主人就靠这两扇小窗来了解屋外的整个世界。雕花木窗可以开启。窗角上常雕有一对可爱的小狮子或飞燕等,意为守护,而窗下雕花的窗栏板叫“护镜”,是徽民居中最具特色的装饰部件,它装置的部位就是为了不影响天井光线射到房中。又能挡住室外的视线,通过将光线减低来回避外人的窥视。里面的人可看见外面的风景,而外面的人却根本无法看清里面的人的长相。而女子们每天的生活就是日复一日地坐在窗前刺绣、看书。每当家里有宾客来访,妇人们就得躲藏到阁楼上,关闭窗扇,通过暗窗来窥视男人的世界,就是小姐相亲也只能通过“小姐窗”来观望对方。青春与美好在禁锢中流逝,这一小小的窗户活脱脱折射出传承数千年的中国封建男权中心文化。即便是徽派建筑中的照壁,即在正对大门的宅院内修一小方墙,其作用之一也是尽可能避免妇女过多或直接地暴露在外面男人的视线之中。

“美人靠”是中国古典建筑中又一特有的构造形式。带靠背的座凳栏杆、美人和精致的木雕一道营造了古代建筑文化中独特的风景线。徽州自古就是重商重教之地,男人们纷纷远赴燕赵下潇湘去经商,去求取功名。山高水长风花雪月,只留下一代又一代女人守着一座座雕梁画栋的空宅,孝敬公婆、养育子女。漫漫长夜。女人只能在自家的庭院依靠着“美人靠”,抬头望月,俯首观鱼,透过那漏窗雕窗来感知和观看室外的景色。在漫长的翘首等待与无望的期盼中,在“美人靠”上靠过的美人大都靠成了贞烈女子。靠成了村头树立的一座座高大巍峨的贞节牌坊。靠成了一座座无声的向封建伦理制度抗议的建筑形态。即使是各种细微的建筑构件形式也被封建礼教利用为竭力规范女的手段。把女性完全框住在宅院之中,并最终使传统建筑环境设计沦为标志等级名分、维护封建礼教的艺术载体。

四、结语

透过中国传统居住建筑的格局设置、建筑的平面空间与功能手法、建筑构件与装饰手法,我们可清晰体会传统居住建筑的伦理教化功能对古代妇女精神发展上的限制,封建礼教社会正是借助这些物化的设计形式造成古代妇女心理上的强大压抑并以此完善以男性家长为尊所构成的社会政治结构与父权人伦制度。可以说。中国传统建筑几乎在每个方面都强烈地反映着传统伦理文化,作为封建统治者实施思想统治的手段之一。其具有深厚的伦理功能,只有通过考察凝结在传统建筑中的伦理观念与规范。我们方能更为深入地认识和理解古代女性的社会地位。

还必须提到的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和时代文明程度的进步,女性的社会地位得以不断提升,中国传统建筑对女性封建伦理性的制约现象再也不可能出现,但透过女性主义的独特视角,我们依然不难发现由于男性依然占据着社会的主导地位。男性价值在艺术设计领域自然得到更多的重视。即使在艺术设计的发展潮流中,曾涌现过不少优秀女性设计师,她们以设计者的身份为完善设计结构发挥着重要的社会作用,但在主流设计史中获得记载的女性设计师却始终凤毛麟角,女性仍然处于被忽视、被边缘化的地位。女设计师艾琳・格雷为自己设计的居所仅因瑞士建筑大师勒・科比西埃曾当众在墙上画了一幅壁画,就被不少建筑史学家归为勒・科比西埃的作品。即便阿诺・阿尔托创造的玻璃杯在世界各地持续销售数十年,但她的光彩也永远被其丈夫阿尔瓦・阿尔托所掩盖。甚至于上海的张爱玲纪念馆听说也要请登琨艳来设计,一个举世公认为最具女人味的中国作家的纪念馆却仍然要由男性设计师来演绎。可见,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社会仍然对女性设计与女性表达存在着一定偏见。妇女解放的道路依然任重而道远。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女性设计师会逐渐认识到自身的社会价值,在寻求自身解放的同时。主动参与艺术设计,并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拓展设计的范围,丰富设计的内涵,校正艺术设计领域中的传统男性霸权,张扬女性意识,构建健康完善的两性文化,从而达到社会的真正和谐。

上一篇:拒绝平庸:意念之美 下一篇:高师舞蹈教育专业教材的现状及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