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艺术院校雕塑专业教学改革初探

时间:2022-08-19 09:31:29

普通高等艺术院校雕塑专业教学改革初探

随著科技时代信息社会的到来,科技信息改变著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无疑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迫使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进行改革。我国高等教育改革逐步发展,特别是高等艺术教育由精英式教育转变为普及型教育,又经过多年艺术院校扩招,高校艺术教育的质量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高校艺术专业教学与其他学科一样,应完善专业教学结构,加强专业课程建设,进行科学化规范和管理,不能固步自封。应面对社会需求培养出与之相适应的人才。雕塑教学改革必须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要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要求,全面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的思想为指导,以党的现行教育方针和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改革各项原则为依据,以加强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教育为基础,突出能力培养,以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培养为主线,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改革为重点,以加强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性教学基地建设、实验室建设为保证,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和专业教育规律,突出“面向基层、面向工程、面向生产一线”。

一、结合专业特点,强化基础教学

随著近几年高校的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普及教育阶段,雕塑专业学生数量激增,这必然造成学生专业素质的下降。大多数学生的专业基础较弱,缺乏扎实的美术基本功,多数本科生考前学习美术时间较短,因此基础较差。所以在专业教学中首先应该强调并强化专业基础。雕塑专业需要扎实的绘画基础和艺术理论基础,如素描、速写、透视、解剖和雕塑史等,所以在素描教学中根据专业特点和上课时间进行调整,如雕塑专业在素描课时除进行人物头像和人体写生等基础训练之外,同时进行中国雕塑史、世界雕塑史和人体解剖学的课程设置;必修课引进中国传统雕塑临摹和写生并设置技法和材料课教学;素描教学中应更多地倾向于人体素描,通过人体慢写、速写和默写,让学生掌握人体的比例、骨骼、结构、动态等,并从写生、速写到默写的循序渐进的强化训练过程中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造型能力。所以,改变传统的素描课程的训练方法,同专业特点相结合,通过大量的绘画与强化记忆来提高学生的绘画基础,为下一步进入专业科学习打下扎实的美术基础。

构成课教学虽然作为艺术院校的基础课,但大多学校的三大构成的教学中仍沿袭传统教学模式,为构成本身而教学,甚至课程结束后学生并没有弄明白为什么要学构成,也不能和自身专业相结合。所以在教学中除教给学生构成原理之外,也应该时时处处与所学专业结合,运用作品实例让学生充分理解原理。雕塑教学纠正过去基础课与专业课“各自为政”的脱节现象,使基础课名副其实地成为专业的“基础”,打破原有狭隘的基础课教学格局,超越单纯技巧和经验的传授。为纠正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课脱节的现象,改全因素素描为结构素描;改绘画色彩为装饰色彩,并加大室外写生训练。

二、完善课程设置,提高综合素质

当前高校雕塑教育中面临首要的问题是,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雕塑审美能力的培养。雕塑专业的教学改革,应体现专业教育特色并具有方向性、全局性和开创性,雕塑专业教学改革必须从社会需求的实际出发,对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体系、教学内容和教材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突出综合素质培养,强化岗位技术教育,建立以雕塑设计、施工和管理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有针对性地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强化岗位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完善、充实教学内容;加强以操作技能、工艺实习等为主的实践环节;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所占的比例;加强产学合作,尤其重点的是要加强地域民族特色的艺术文化教育。要有明确的培养目标,要从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来考虑,为社会培养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艺术工作者。

因此,高校雕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有独立的设计能力、制作能力和团队意识的复合型人才。雕塑教育不应把艺术和技术分离,雕塑教育应通过有关雕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传授,通过雕塑塑造能力、创作意识的培养,通过雕塑塑造技法的训练,培养具有创新素质、持续性发展潜力,能够胜任雕塑设计、创作、教学、科研、生产与生产管理工作的专业人才。与传统雕塑教育相比,学生的知识面更广,社会适应性更强。

艺术理论和艺术创作创新密切相关,理论是创作的基础,然而要使先进的艺术理论转变为现实艺术作品,还需要经历技术创新、技术传播、技术应用直至艺术创作等一系列复杂的转化过程,所以艺术创作又是艺术理论的载体。因此不能只讲理论,必须把专业创作能力及动手能力提到应有的高度和具体的议事日程上来,逐步改变目前存在的重学术轻技术、重理论轻应用、重知识轻能力等认识误区。我国高校雕塑教育的发展重点也应该是应用型创作人才的培养。

三、“因材施教”重视“实践”协调发展

雕塑专业的学生应广泛参与课堂内外的各种有益活动和社会任务,从而拓宽视野。改革学生的“智力背景”,更好地掌握课程标准范围内的知识,促进学生的协调发展。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情况,了解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把教学内容科学地分为“知之型”、“可知之型”、“发展知之型”。教师要在“发展知之型”上下功夫,让每个学生达到教育目标的基础上,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不同层次的进步。教学目标要分层提出、分类实施,注重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个性特长、兴趣爱好得到充分张扬,特别注重使专业基础较弱的学生得到发展。

实践教学强调连续性和渐进性实践教学。在“初步实践――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行――系统实践”的模式中,学生从专业理论和认知实习中,初步了解专业;在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中,通过写生课、实践课、课程设计和现场教学,采用讲、做(示范)结合,在做(示范)中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交替强化。雕塑艺术是感性的,在具体设计中难以确认固定的秩序和搭配关系,因此拘泥于课堂常规教学形式无法满足实际需要。以教师带领学生走向社会,并使专业必修课在社会实际设计中完成,是加强教学的重要举措。为学生提供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的机会,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提供平台和实干精神,同时为学生应用技能的提升创造契机,这样不仅摆脱了“压缩型”、“三段式”教学,还突出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实践教学促进能力的提高,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最终实现毕业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就业竞争能力的增强。

在现有的雕塑教学的基础上,必须重视对学生各方面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并使其具有深厚扎实的专业基础、灵活自由的创新意识和团结协作的意识。这就要求通过不断开拓思维、完善丰富课程设置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等措施来提高雕塑教学的质量,使雕塑教学朝著良性方向不断发展。

结束语

总之,普通高等艺术院校应培养艺术与技术并重的专业设计人才,既培养他们的审美创造能力,同时培养他们对科学技术的掌握与运用能力。由此可见,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向的共同出发点在于在教学中变单纯依靠教师活动为师生共同活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突出智力和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开发,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突出了实践教学。运用现代科技成果,面向社会、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同时注意保留和吸取传统教学方法的精华,并对传统教学方法的缺陷及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克服和改造,赋予其浓厚的时代特色,使之担负起新的使命。

上一篇:当代油画创作中我国传统民俗文化元素的融合及... 下一篇:呼伦贝尔,男人的“狩猎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