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自我概念的树立对贫困生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时间:2022-08-19 08:18:44

浅析自我概念的树立对贫困生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摘 要:贫困生作为大学生群体特殊而又重要的一部分,他们心理健康程度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未来就业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而自我概念的树立,有助于贫困生全面的认识自己,对贫困生树立自信、消除自卑等构建积极心态有着重要联系。该文就贫困生的心理特点入手,探讨自我概念对贫困生心理的引导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贫困生 自我概念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0(c)-0213-03

Abstract:As a student population of poor students a special and important part of the health of their hearts on their school life, the future has a very important impact on employment, and establish self-concept, to help poor students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ir own, on poverty students build self-confidence, self-esteem and so eliminate build a positive mental attitude plays an important contact. In this paper,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oor students start to explore self-concept for Poor Students of the guiding role and significance.

Key Words:Poor Students;Self-concept;Mental Health

大学贫困生主要是指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教学费用,生活困难的学生。贫困生是大学生群里中较为特殊的一部分群体,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来自偏远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在脱离原来的学习生活氛围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后,他们是容易受到环境影响带来心理冲击的一部分,而大学时期的心理健康与否,又直接影响着他们自身的学习成长和人身观、价值观的形成,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如何看待贫困、认识自己、建立正确的自我概念对贫困生的健康心理的养成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 自我概念的心理学内涵

“自我概念”是19世纪末美国学者詹姆斯(W.James)提出的,是个体对其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关系的认知。个体的自我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认为他人是如何“看”自己的。

自我概念主要有5个层面: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和反思自我。物质自我是其他自我的载体,是个体如何看待自己身体的层面;心理自我是人格特征、个体的态度、信念、价值观的总和,是个体如何看待自己内心心理世界的层面;社会自我是处于社会关系中的自我,对自我的社会角色、社会资格的认知,考虑社会如何看自己,同时被个体意识到的层面,社会自我也是自我概念的核心;理想自我是个体期待自己成为怎样的人,即在理想中的“我”应该是怎样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往往是个人行动的重要原因;反思自我是自我概念的反馈层面,是个体如何评价他人和社会对自我的看法。

由于自我概念的发展,个体开始逐渐脱离了对成人的依赖,强调了自我价值和自我理想,尤其是发展了自尊和自信,而自尊和自信也是自我概念中两个主要的成分。

总的来说,自我概念就是自己对自己多方面认识的总和,包括对自己的能力、兴趣、性格的了解,自己和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以及对自己客观理性全面的评价。

2 贫困生心理的一般特点

当今贫困生主要来自西北部偏远地区,这些地方经济条件相对较差,教育也比较落后,当贫困生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进入一个新的环境之后,会面对多方面的不适应。

(1)自尊与自卑。“90后”一代的大学生基本上是家中的独身子女,贫困生也多是如此,虽然家境贫寒,但是这些同学能够靠自己不断地努力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承载了父母、家人极大的希望,所以,他们有着强烈的自尊心;但由于家庭困难,经济来源受限,贫困生在生活、学习、社交上与其他家庭富裕的同学相比有很大的差距这让那些来自边远贫困地区家庭、下岗职工家庭、无特殊劳动技能的残疾人家庭的大学生比其他同学面临更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很容易自我怀疑,产生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在自尊与自卑的矛盾下,贫困生容易逐渐对自己不满、变得患得患失。这种自卑的情绪会使得贫困大学生对自己能力评价过低,怀疑自己,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产生一种长时间的消极体验。

(2)虚荣与妒忌。除了自卑外,贫困生还容易产生妒忌的心理。大学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地方,除了单一的学习之外,还有许多社团组织和社会实践活动,当看到其他条件好的同学可以穿名牌、用名牌,就会产生妒忌的心理,同时,能力强的同学能很快的适应各种活动,获得老师的肯定和同学的追捧,一部分困难生找不到自己的优势,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他们很容易遭受其他同学的冷落,久而久之,这部分贫困生逐渐对自己的父母感到不满、怨天尤人的同时也对其他同学产生妒忌。还有部分贫困生耻于贫困,虚荣心较强,他们不再把重心放在学习上,而是想办法兼职挣钱,或者用受资助的钱或者父母借来的钱大肆摆阔,追求享乐,企图消除与别人在经济上的差距,用物质来弥补精神上的缺失、用金钱来赢得他人对自己的尊重。

(3)焦虑与抑郁。贫困生在成长过程中因经济贫困形成较为自卑、敏感,为了弥补经济上的缺失,这些贫困生会更加的勤奋努力,给自己设定非常高的目标,希望用自己优异的成绩来赢得大家的认可,他们的成功成才的渴望极其强烈,一旦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会产生极大的失落感,久而久之,就会变的患得患失,心急如焚,产生焦虑感。另外,大学的氛围比较轻松,除了学习之外还有许多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团体活动,相比那些有目标、有特长、有能力的同学,很多贫困生不敢面对自己、不敢展示自己,也不乐于与其他同学交往。长期的单调乏味、缺乏交流的生活也使得他们越来越内向,慢慢变得郁郁寡欢。

3 影响贫困生自我概念形成的因素

自我概念是伴随着个体成长逐渐构建起来的,而大学时期是个体的自我概念进一步深化和提高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段的贫困生的自我概念的形成也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1)家庭环境因素。家庭经济条件、父母的文化水平、父母的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等等对孩子的自我概念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一般而言,贫困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父母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但对孩子的期望较大,通常给他们灌输了“出人投地”的思想;此外,在一些偏远地区还存在“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这对孩子的自我概念形成,尤其是自信、自尊这方面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而家长对孩子的关心、认可、积极的教育对子女的自信、独立等优秀品质的塑造有很多积极意义。

(2)个体的综合能力。自我概念的形成与个人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性格也有一定的关系,相对而言,一般性格开朗、乐观积极的贫困生能够更好的评价自我,面对挫折和失败也能积极面对,学习能力强的贫困生更容易养成自尊,同时也能够适应集体,发展自我。

(3)他人的反馈。在和同伴的学习交往中,同学老师的对贫困生自我概念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贫困生的自我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认为他人是怎么样评价自己的,一些积极的正面的反馈会让贫困生更加全面的看待自己,也能帮助贫困生树立进步的信心,相反,一些不恰当的评价反馈,让本来就敏感的困难生更容易陷入自我怀疑,从而产生自卑心理。

(4)社会舆论。外界的社会新闻、社会舆论对贫困生自我概念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影响。我国社会正处于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社会上一些“金钱至上、富二代、穷潘俊钡壬缁嵊呗鄱云独生的思想有很大的冲击,他们会不自觉的对号入座,揣摩社会如何看待自己、思考自己处于怎么样的社会关系之中。

4 贫困生自我概念的积极构建极其作用

自我概念的树立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客观全面的自我概念可以促进贫困生心理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健康的心态、心理也可以促使贫困生逐步构建更好的自我概念。积极全面的自我概念可以帮助贫困生是更加全面的认知自我、找到自信,更好地融入集体,同时也能帮助贫困生面对生活和学习生活中的困难,无论是对贫困生的大学生活还是步入社会,都有积极的应道作用。

(1)正确的看待贫困,消除自卑。经济上的困难是贫困生面对的最大压力,也是贫困生面临的主要问题,由于经济资源的短缺,贫困生很容易对“贫困”产生错误解读,认为贫困是可耻的,从而产生自卑的心理,所以说正确的看待贫困对大学生健康心理、自我概念的树立也有很重要的作用。首先,贫困生应该相信到“贫困”是暂时的,这只是漫长人生中的一个阶段,是可以改变的,现在的贫困不代表将来的贫困,其次,要认识到“贫困”是一个相对概念,物质上的贫困不代表精神上的贫困,应该更多地去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有些贫困生也应该意识到,虽然自己又暂时的经济困难,但是相比于更困难家庭的学生来说,还是幸运的,要怀有一颗感恩之心,是接受生活的考研,勇敢的生活,用知识、文化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消除自己的自卑心理。

(2)全面的认识自我,树立自信。贫困生全面的认识自我首先需要了解自我。当下困难生对自我的认知主要还是停留在“不如别人”:长相不如别人、穿衣搭配不如别人、自己的起点低学习赶不上其他同学上,很少有贫困生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其实在贫困生身上有很多优秀的品质,由于这方面很少被提及所以常常被忽略。比如:他们有耐力、受挫性强;他们追求成功的动机更强烈、学业抱负水平高、他们生活上更独立,比普通大学生能够自理等等。贫困生应该学会全面的看待自我,也要学会全面的评价他人,不要总着眼于自己的弱项,而是看到自身的长处,这样才能发挥优势,取长补短,摆脱自卑心理,树立信心。

(3)投身实践,检验自己。自我概念的形成离不开实践的锻炼,在锻炼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和优势,接受客观的反馈,在实践中摸清自己的社会角色定位:社会或集体需要什么样的人,在社会关系中处于一个怎么样的角色,能够胜任什么样的角色等等,这些概念和意识的形成,都需要不断地实践。同时,在实践中可以更多的与同伴交流经验和思想,通过自己的付出获得他人的尊重;积极投身实践活动,也能让贫困生脚踏实地的专注于所做的事情,避免好高骛远,也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妒忌和虚荣的心理。

(4)给予积极全面的回应,减轻焦虑。个体的自我概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周围人对他的评价。对于贫困生来说,积极的评价、适当的表扬可以促进他们用更加乐观的态度来看待自己。很多贫困生试图用优异的成绩来报答父母、回馈学校,在学习上他们格外的努力,对自己的要求也比较高,老师、同学对他们的评价格外的看重,所以,当贫困生有进步的时候,及时的给予表扬、肯定,当贫困生在学习和生活上出现挫折,也要及时的给予关怀,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奋斗激情,也能减轻他们的焦虑情绪。

自我概念是个人对看待自身的方式,自我概念对个人的个性和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大学是个体认知发展、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贫困生全面看待自己、认识自己、定位自己,如何看待他人对自己的反馈,从社会活动中去评价自己,这对大学贫困生健康的心理培育起到一个积极的引导作用,只有逐渐完善自我概念,贫困生才能更好的克服由于经济贫困带来的心理障碍和问题,而健康积极的心理,也能促使贫困生形成更好的自我概念。

参考文献

[1] 周红.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及解决策略[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81-182.

[2] 朱敬先.健康心理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 范庆瑜.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4] 王晓一.贫困大学生成功成才培养路径研究综述[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14(4):120-122.

上一篇:基于生态主义视角 下一篇:地理比较法在高中地理课堂的实践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