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体罚行为对学生思想的影响研究

时间:2022-08-19 07:02:06

教师的体罚行为对学生思想的影响研究

摘要:但是在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教学中,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并没有因为宣布它非法而消失,甚至还愈演愈烈。这将严重影响教育方针的贯彻和教育目标的实现,同时,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对社会、学校、学生带来极大的危害。因此,我们有必要就学校中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性质、危害、制止的对策等进行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体罚;教师;身心健康

随着教师体罚使学生致残致伤、造成严重心理创伤事件的屡屡暴光,人们开始研究教师体罚现象。究竟什么是教师体罚,教师体罚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会产生哪些危害,教师体罚行为的原因是什么,其表现形式和归因方式如何,怎样才能预防和矫治教师的体罚行为,这些问题是目前许多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学研究者关注的热点。

一、体罚对学生的危害

(一)体罚不利于学生自我动力的形成

在教育史上,靠体罚培育出的人才是极其罕见的。体罚是一种压服的方式,靠的是外在的强力,如果依赖体罚,忽视对学生内源性动力的调动,有的学生奴性会增加,如果推推动动,不推不动,就不可能成为优秀人才。德国哲学家尼采说:“不能服从自己的人就要被人命令。所以这是生物的性质。”尼采这句话值得教育者深思,一个人的大脑不能指挥自己,靠别人的命令活动,在学习活动中,这样的学生不是自己的主人,他们的大脑也不属于自己。对于不想读书的孩子,体罚的作用不可高估,我国中小学的学生在受到各种压力时,比西方国家的学生读书要刻苦得多,但上了大学后许多人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学习动力和西方国家却相差甚远,我们培养出的杰出人才也难以和西方国家竞争,其中原因值得深思,应该说,离开了内源性动力的学生发展没有后劲。

(二)危害学生的心理发展

体罚或变相体罚除了直接造成学生的身体伤害外,也会在学生的心理上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危害学生的心理发展:(1)情感心理发展方面,体罚或变相体罚会伤害学生的自尊感或自信感,影响学生情感心理的正常发展。学生生活在班级这样一个群体中,总希望在群体中有一定的地位,获得良好的评价,于是就产生一种高级情感―――自尊需要。社会心理学研究证明,如果人的自尊感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或受挫折,可能会产生两种情况:一种是自我压力感,从而使自己加倍努力,迎头赶上;另一种是产生自卑心理,自暴自弃一蹶不振。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主观愿望是前者,结果是后者。这必定引起学生否定情感体验,很易转化为自卑感,对情感的正常发展极为不利。正如斯宾塞所言:“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就是真理。待儿童没有同情,他们就变得没有同情,而以应有的友情对待他们就是培养他们友情的手段”(2)人际关系方面,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行为会导致学生受到同伴的冷落、嘲笑、疏远。由于以上原因,常受体罚或变相体罚的学生,会出现抑郁、强迫、紧张等心理行为问题,严重的还会自杀。体罚或变相体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鞭挞儿童,是教育上最不适用的一种教育方法”。从本质上看,它与社会主义教育的人道主义精神是背道而驰的,我们的教育应当永远禁止体罚。

(三)影响学生智能发展

教师体罚行为,对学生智能发展的条件和动力两方面都起着制约作用。一方面,体罚行为会给学生的身体发育造成伤害,甚至导致神经系统疾病,出现智力障碍;另一方面,教师体罚行为可能导致师生关系紧张,而师生关系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有的学生为了避免遭受体罚,甚至出现厌学、逃学等行为。有研究指出,较多受到体罚的学生不愿意学习,并有更多的侵犯(wilson&Lyman,1982)。显然,学生缺乏学习动机、丧失学习兴趣,会导致其对整个知识领域的厌恶,对学习自暴自弃,这些都会抑制其智力和能力的正常发展。此外,体罚使学生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情绪,在这些不良情绪下,学生容易出现注意力分散,记忆力减弱,想象力贫乏,观察力迟钝,思维混乱和缺乏独立判断是非能力等情形,所有这些对学生智能的正常发展都是十分不利的。

二、预防体罚的有效之策

(一)制订和完善相关法规,明确界定体罚和变相体罚等概念,明确限定教师惩戒权

相关法规不能再对教师惩戒权问题保持沉默,一味回避,而应以明确的态度通过相应的立法授予中小学教师以合法的惩戒权力,并拟订实施细则将其行使限定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尤其对于“体罚”和“变相体罚”的具体含义要给以明确的界定,制定可操作性的标准。

(二)加强教师培训,开展经验交流,探索管理学生的有效方式

在教师培训工作中,要将教育法规和心理学知识作为重要的学习内容。要让每个教师对体罚的危害有清醒的认识。同时还要在教师之间广泛开展经验交流活动,探讨管理学生的科学民主的方式。

(三)改革教育评价制度

评价学生、教师乃至整个学校不能再以学生的考试分数、升学率作为唯一重要的标准,而要综合地评价学生的素质,尤其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不应对学生成绩作静态的评价,而应作动态的评价。让教师和学生从应试教育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才能有效地减少体罚行为的发生。同时,学生应是评价教师的重要主体。对于喜欢搞体罚的教师,学生应拥有一票否决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要使教育活动对学生的心灵产生持久而有益的影响,教师需要不断反思并调整自己的学生观,充分理解:“学生是主动的人,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权责主体。”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会更有活力,教师要认识到体罚的弊端,使学生“从惧怕权威,缺乏自尊心等心理问题中解脱出来。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为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成熟的情绪、坚强的意志负起责任”。体罚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是百害而无一利。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该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主体性,正确地引导学生的行为,努力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苏静.被关怀者道德品质的培育.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

[2]陈赢.北京晚报,2009-8-18.

[3]方方.教师心里健康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德]尼采著.杨恒达译.查拉斯图特拉如是说.译林出版社,2007.

上一篇:学习·实践·反思 下一篇:小学阅读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