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术后康复阶段的临床护理

时间:2022-08-19 06:48:39

骨折术后康复阶段的临床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骨折术后患者康复护理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对52例骨折术后病人进行康复护理,总结出康复护理的方法及措施。结果:52例病人康复锻炼期间,1例老年病人合并心衰死亡,1例糖尿病患者术后伤口感染,其余50例无并发症发生;随访44例,效果良好。结论:根据骨折治疗的不同阶段,给予个性化、渐进性、全面性的康复护理措施,是保证康复疗效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骨折术后;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4―0139―01

骨折手术后需一定时间卧床休息,限制了全身及局部的正常生理活动。若护理不当,易造成肌肉、肌腱、韧带、关节囊发生挛缩及粘连,影响术后康复。因此,骨科术后的功能训练及护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1 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2007年12月~2008年3月各类骨折手术病例52例,其中男33例、女19例;年龄17~79岁,平均46岁。上肢骨折12例,下肢骨折28例,髋部骨折6例,胸腰椎骨折16例。

2 康复的基本原则

白骨折复位固定后即可开始康复训练,贯穿骨折治疗过程的始终,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应以主动活动为主,被动活动为辅;功能训练的内容、强度应根据骨折治疗的不同阶段而改变,训练量由小到大,时间由短到长,活动范围逐渐增大,不要过急、过猛,以防加重损伤;功能训练应不使病人感到疲劳或伤肢疼痛,避免不利于骨折愈合的活动;一切活动均应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

3 心理护理

在术后早期,病人表现为恐惧、焦虑、烦躁易激惹;骨折中后期,可产生多疑不安,对治疗丧失信心;当肢体功能障碍或残疾时,会悲观、绝望,甚至轻生。面对情绪多变的骨折病人,应主动关心,用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精湛的技术,取得病人的信任,通过沟通和交流,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疏导,耐心讲解功能训练的目的及重要性,取得病人的主动配合。鼓励病人家庭成员参与并提供精神支持。

4 功能训练个体化

根据病人的病情及手术部位、性质、手术方法、全身健康情况,确定个体化的功能训练方法和内容。

5 康复护理措施

5.1初期护理:在骨折早期对病人实行康复措施,既能发挥病人的潜能,也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使骨折愈合与功能恢复相结合。手术后1~2w,主要做肌肉自主收缩或放松活动。原则上,除骨折部位上、下关节暂不活动,身体其它关节均需活动,可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肿胀消退,防止肌肉萎缩,避免关节僵直。对脊柱及髋部的大手术后几天内的翻身和患肢活动必须由医护人员指导和协助。上肢手术后,让患者早期离床下地活动,同时做耸肩、握拳动作。下肢手术后,活动上半身和未固定的关节处。同时还要做踝关节及趾间关节屈伸活动、股四头肌静态收缩活动。

5.2中期护理:指从术后切口愈合到拆除牵引或外固定物的一段时间。这一时期,骨、关节、肌肉、韧带等组织的疾病及手术切口创伤正在愈合,手术部位疼痛、肿胀明显缓解或消失,骨折端已有纤维连接,并正在形成骨痴。在此期,医护人员要帮助病人进行骨折的上、下关节活动,并在初期功能训练的基础上增加活动时间、强度、范围,配合简单的器械或支架辅助训练,使全身关节达到或接近正常的活动,使患肢的功能大部分得到恢复。

5.3后期护理:指从骨关节等组织已经愈合到恢复全身和局部正常功能的一段时间。在此期间还需继续加强患肢关节的主动活动训练,使患肢功能恢复正常活动范围。对仍有不同程度障碍的关节、肌肉,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并利用器械加强活动,做器械操或做徒手操,配合理疗、按摩、针灸等,使肢体功能得到恢复。

5.4行走活动:要劝阻病人不用伤肢负重,许多骨折病人因急于恢复或为了生活的需要,常默默地用伤肢或带腋杖行走负重,在此期间应及时指导病人正确负重,帮助病人采用三点步行走,防止骨折处的再损伤。

6 结果

本组52例经过康复护理,50例骨愈合良好,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发生,随访44例,效果良好;1例糖尿病患者术后伤口感染,经对症治疗,痊愈出院;1例79岁老年病人合并心衰死亡。

7 讨论

骨折手术后,骨愈合良好及关节功能恢复。护理工作起着重要作用。术后病情观察,尤其是康复训练,术后系统、个性化康复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手术部位关节功能恢复的最终结果取决于持续有效的康复训练。由于术后需要长时间康复训练,应避免患者急于求成,还要注意由于害怕疼痛,训练过晚引起关节粘连、活动受限,最终导致关节功能障碍。

上一篇:胸腔镜治疗自发性气胸的护理 下一篇:分娩镇痛的护理措施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