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名词及其语义特征研究综述

时间:2022-08-19 04:09:57

事件名词及其语义特征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总结了“事件名词”作为现代汉语中一个特殊次类,区别于其它词类的语义特征,并指出了前人的研究得失。

关键词:事件名词;语义特征;研究得失

事件名词是汉语中的一批特殊名词。有其独特的语义,语法特征。语言学界对此部分的研究逐渐加以关注,有很多学者发表了独特见解,可是,迄今为止,关于该范畴的界定仍然模糊,主要表现在对类别成员的划定及语义基础的解释,一直有不同的看法。本文就是综合前辈们的研究对事件名词的语义进行总结和探讨,总结事件名词的研究情况。

一、研究意义

具有概括性和清晰明确的“语义特征”有助于推进对事件名词的分类,鉴别框架等的进一步研究。

就《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而言,对于名词的分类从不同的角度划分为:个体名词,物质名词,计量名词,集合名词,可分集合名词,不可分集合名词,具体名词,抽象名词,普通名词,专有名词,过程名次,指物名词,无量名词,有量名词。词典的编撰者已经注意到了和指称实物名词不同而具有过程性和动态性的名词,因此把“过程名词”单独列为一类。

综上所述,厘清事件名词的语义特征对于语言学界和对外汉语教学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理论语言学界与应用语言学界在坚持形势和意义相结合原则的基础上,做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讨论,但在事件名词的范畴性语义认定,成员范围划定等方面都存在一些不足。

二、前人的研究情况分析

(一)关于事件名词的语义基础

韩蕾于2004年发表的《现代汉语事件名词分析》以及2006年发表的《事件名词的语义基础及相关句式》指出:“20世纪90年代中期,有学者提出“暴雨”、“早饭”、“战争”等名词,兼指称,陈述双重语义于一体,此后有过程名词、动态名词、时间性名词、事件名词等众多名称,反映人们对其深层语义的理解不一致。”并依据原型(prototype)理论,确定12类原型成员,“雨”和“战”两类,是最佳实例(instances):

自然现象:“雨/雪/风/霜/雾”类。

天灾人祸:“灾/难/害/祸”类、“乱/变”类、“病/疫/伤”类。

社会活动:“战/斗/仗”类、“会/展”类、“礼/典/仪/式”类、“课”类、“手术”类。

日常活动:“饭/餐”类(如“晚饭、野餐”等)。

体育运动:“赛”类(如“比赛、复赛、半决赛”等)。

时间过程:“期”类(如“假期、汛期、保险期”等)。

这十二类是人们普遍认同率较高的事件名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事件名词的“队伍”也在不断扩大,事件名词的范畴模糊不定。比如说:“娱乐活动类”“饮食类”“考试类”“心理活动类”等也可以划在事件名词的范畴之内。

(二)关于事件名词的语义特征

1.过程性

Zeno Vendler在《哲学中的语言学》中提出:“从哲学与认知上来看,事件是融空间与时间,事物与动作,指称与陈述,静态与动态于一体的复合概念范畴。”过程性是所有事件名词的语义特征,所以前人的研究中事件名词也叫过程名词,事件名词在语义上的过程性在句法形式上的表现是能和动量词或是时量词组合。

其中,储泽祥于2000年出版的《名词的时间适应性考察》中讨论了一般名词的时间适应性,并提出了三组鉴别式:

I式N+期间

II式N+前/后/以前/以后/之前/之后

III式N+时期/时代(包括“N+时候”、“N+年代”、“N+阶段、时光”等相关格式)

其中,I式、III式都是对时间流程进行内向定位,包括起点、续段、终点三个要素。II式则是对时间流程的外向分段,是外向参照。

根据进入鉴别式的不同,将名词的时间适应性进行排序:从语义上看活动、事件或现象名词>表人或表物的名词、实体的>虚泛的、人文的>自然的、区别特征性的>非区别特征性的、内向定位的>外向分段的。这是对事件名词时间适应性的讨论。

马庆株于1995年出版的《指称义动词和陈述义名词》中指出:指称和陈述是词的范畴性语义成分。典型的体词和谓词分别与指称义和陈述义相联系,位于连续统的两端。非典型的体词和谓词在连续统的中间,包括陈述义名词和指称义动词。他首先考察名词与方位词的组合,方位词按语义有表空间方位、表时间方位、待定三类:

A:左/右/东/西/里面/以外……

B:以前/以后/当儿

C:前/后/上/下/中……

再根据能否带方位词“中”,过程名词又可分出持续性、非持续性两类。持续性过程名词与时段相联系,如“战争、雷雨”;非持续性过程名词与时点相联系,如“今天、元旦”。

2.动态性

对于事件名词的动态性,邵敬敏、刘焱的研究具有代表性。邵敬敏、刘焱于2001年在《汉语学习》期刊上发表了《论名词的动态性及其鉴测方法》,认为,典型的静态名词和典型的动态动词之间存在部分名词的语义内涵包含有动态性,是动态名词。区分静态名词和动态名词的最基本方法是看能否受动量词修饰,相当多的汉语名词都可以进入“一+动量词+N”框架,构成自由运用(即自由做主语、宾语、定语)的偏正短语,这就是动量动态名词。如:

一次会议/战争/车祸/事故/手术

一场雨/雪/风/冰雹/病/戏/战争

一顿饭

这些名词和动量结构的组合体现了事件名词的动态性。

3.参与者,施动者,承受者

典型的事件名词是有人参与,并且是有目的,有组织的行为活动,带有明显的社会性,比如:冷战,内战,灯会,庙会,冠军赛等等。

4.单一性与复杂性

陆丙甫于2012年在《当代语言学》上发表了《汉、英主要“事件名词”语义特征》,文章指出:随着行为的复杂性增加,名词性逐渐增加,即编码为名词的可能性逐渐增加。比如:

单音节动词猜、想、打

一般双音节动词打算、猜想、打仗

兼类名动词规划、假设、战斗

专职事件名词手术、仪式、战争

三、对已有研究成果得失的总结

事件名词作为语义,语法范畴的一类,用来给范畴命名的语义内容首先应当是明晰的,但现有的研究都忽略了这一点。

总体而言,现代汉语事件名词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目前的讨论仅停留在事件名词次类的立类、取名、成员认定方面,至于它们的句法分布、语义功能、认知机制、语用阐释等更多问题都远未涉及,需要研究者做更多的努力。(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高航.认知语法与汉语转类问题.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2]陆丙甫.名物化问题异议种种.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3]韩蕾.现代汉语事件名词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5).

[4]邵敬敏,刘焱.论名词的动态性及其鉴测方法.汉语学习.2001,(6).

[5]邢福义,曾常年.体词及其次类的划分.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4).

作者简介:张兵(1990.3-),女,满族,辽宁。在读研究生,沈阳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

上一篇:CAI在旅游翻译中的应用 下一篇:俄语称赞言语行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