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学科教学中落实德育目标方式与途径的探究

时间:2022-08-19 02:26:53

小学学科教学中落实德育目标方式与途径的探究

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各种思潮接踵而至,“读书无用论” 、“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观念乘机渗透小学生思想意识领域,使他们对社会产生“信任危机”,导致其为人处事“诚信缺失”。这给学校德育教育带来负面影响。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形势下,在“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研究风靡全国背景下,教师应充分认识和重视教学中德育作用,关注学生在学习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变化,让学生在接受知识过程中体验快乐,促使学生接受知识与情感价值观协调发展。我们开展“小学学科教学中落实德育目标方式与途径的探究”,力争找到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方式与途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整体开发和综合利用校内外德育资源,在一定范围内能够具体构建适合学校特色德育发展的教育网络,从而有效引导小学学科教学落实德育目标,培养小学生健全人格,为他们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看清教育改革形势,明确德育育人目标

小学新课程目标要求教师在小学学科教学中实施“三维目标”,鼓励学生采取主动学习方式,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状态,培养学生形成主动学习习惯和正确人生观、价值观。诚然,教师教学方式应发生根本性转变,不能只重视知识教育,还应重视在教学中落实德育目标,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全面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和学会做人”。《中小学德育大纲》指出:“小学德育即学校对小学生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和学习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与其它各育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小学学科教学自然成为小学开展德育工作主要渠道,也成为教师培养学生思想品德重要途径。我们根据新课标要求,容易明白德育育人目标,懂得小学学科教学应“以人为本”,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

二、着眼学校教育理念,探究德育育人方式

学生是中华文明传承者,是民族复兴之希望,应从小受到良好思想品德教育。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宏人。”曾子说:“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远。”纵观古今,“敦品”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励学”是民族成员奋发图强的内在动力。在当今弱肉强食之国际形势下,“”事件时刻提醒着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弘扬和培育小学生民族振兴精神刻不容缓。我校从实际出发,倡导学科教学中落实德育目标,确立“敦品励学”教育理念,将德育教育与学科教学融为一体,旨在培养小学生形成敦厚诚信的品德,具备吃苦耐劳、创新、实干的社会责任感,树立成就大事之远大志向。其做法如下:

(一)、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育理念

1、以多元智能为基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2、以课程改革为核心,认真践行“四课同创”。

3、以养成教育为目标,切实推动班级文化建设。

4、以学生发展为重点,竭力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二)、转变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模式

我校根据新课程目标要求,强调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创新学科教学模式,在学科教学中认真落实德育目标,做到:知识与智慧同步生成、情感与道德共同发展。

1、重视备课质量。学校要求教师认真备课,严格按照学校五步教学模式(目标引导、探究巡导、交流示导、达标训导和拓展疏导)实行有效备课。

2、强调“小组合作学习”。学校强调“小组合作学习”应有效开展学生“听、说、读、写、演”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性,把课堂构建为良性“生态系统”,实现德育育人目标。

(三)、转变教师角色,优化学科教学

我校从实际出发,要求教师转变角色,用发展观点看待教学和学生。教师应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不断优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有效掌握教学节奏,引导学生亲身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自主地获取知识。师生在知识互动中加深了感情,实现了理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实现了知识、情感价值的有机统一,优化了学科教学。

(四)、转变学习方式,促进个性发展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改变学习方式,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觉没有压力,尽情陶醉在学习知识乐趣中。这对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健康心理和创新素质将起着积极作用。我校“敦品励学”五步教学模式,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出发,注重教师“引导”作用,让学生拥有更多学习机会和学习空间,使不同个性学生都得到发展。

三、走进小学学科教学,探究德育教育途径

(一)、优化教学设计,挖掘德育资源。教师实在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时,时时注意渗透德育内容,充分利用学科教材、计算机网络进行德育教育,抓优秀典型,宣传学生好人好事,塑造真、善、美等良好形象。

(二)、以身为范,润物细无声。教师是学生表率,其形象直接影响学生。课堂上,教师语言、举止、着装和评价等对学生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一个好老师带好一个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形象地阐明了这个道理。教师是学生心中偶像,对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属分内职责。故教师应以教好书和育好人为本分,处处以身作则, 以其良好形象或优秀品格去感化学生,激励他们追求科学和进步。

(三)学以致用,拓宽知识视野。教师讲完知识点,应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即从书本到生活,让学生感受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价值。这将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欲望。

(四)巧用方法,促进发展

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落实德育目标时应巧用方法,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进步。如 研究开发德育教育校本教材,灵活建构教学与德育融合新模式,建立落实德育目标长效机制,纠正重智育轻德育现象以及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等。从教学设计到上课结束,至始至终都应注意渗透德育内容,使学生在完成知识创生全过程中,学会团结、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探索和创新。这样,学科教学才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 小学学科教学中落实德育目标是实行国家课程三维目标的具体体现 ,任何只注重学生考试成绩而忽视教育他们做人的教育方式都欠妥。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探究学科教学落实德育目标之途径,创新教学模式,在各科教学中时时关注学生“全人”发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和学会做人。这样才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健全学生人格,以及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创造条件。

上一篇:试论案列教学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理论意义 下一篇: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