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与作文指导

时间:2022-08-19 01:08:10

小学语文教学与作文指导

摘 要: 语文教学是为写作服务的,但长期以来,由于片面强调小学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教学模式化、教条化、功利化倾向严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高,学习耗时费力,效益低下,习作无中心,可读性不强,人文精神严重缺失。作者在使用语文新教材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力戒关起门来教书,注意“开门教学”,不仅看着书本,而且随时关注社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写作 关注社会

语文教学是为写作服务的,但长期以来,由于片面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教学模式化、教条化、功利化倾向严重。部分教师只看中分数,抠“知识点”,让学生整天挣扎于题海之中,不愿花精力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写作与观察社会、思考生活、感悟人生结合起来。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往往不高,学习耗时费力,效益低下,习作无中心,可读性不强,人文精神严重缺失。这种“半截子”人才,怎能满足正处于快速、剧烈、深刻变革之中的社会需求?怎能为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基于以上认识,我在使用语文新教材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力戒关起门来教书,注意“开门教学”,不仅看着书本,而且随时关注社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语文教学与写作注重人文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与写作融为一体是体现人文的语文教学,表现在教师具有人文情怀与学生具有人文意识。人文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广义的人文指课堂的人文。教师要将更多关注自身的“教”转移到关注学生如何优质地“学”、“写”上。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生命,更应该以一种对学生人文的关照融入教学中,对待学生更应该多一些关爱,多一些期待。狭义的人文是要正确把握文本所蕴含的人文因素,科学施教,在语言文字的品读体验与写作中渗透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和良好道德品质的教育。

二、在语文教学与写作中关注社会

语文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与写作的重要补充形式。我注意精心组织开展,使其成为联系课堂和社会的纽带。

我坚持组织学生轮流每节课前作5分钟演讲,要求内容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学生从中交流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观察、思考和困惑,如农业改革问题、官员腐败问题、社会中黑恶势力问题、同学关系和男女交往问题……我予以点拨和引导,从而增强学生观察社会生活,并作理性思考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说话和写作能力。

我每周组织一到两次语文课外活动,如“读书读报沙龙”、“社会观察汇报会”、“专题辩论会”等,使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而一个学生在“读书读报沙龙”活动中,介绍了自己在报纸上看到的一则报道:在珠江三角洲,物质的富裕造就了一批“不读书、不务农、不做工、不经商”的“四不青年”。这个学生还从“不要做物质的富翁,精神的乞丐”,“小富则安的小农意识要不得”等角度对此加以评论。我深深感受到,不能小看学生,只要加以引导,他们就善于发现和思考社会问题。

三、引导和鼓励学生在习作中反映社会生活

由于长期受僵化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影响,很多学生写作远离生活,虚情假意,这使我焦虑并深感紧迫。我在作文教学中,耐心指导、热情鼓励,引导学生观察社会,思考人生,坚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努力,大多数学生能改变文风,写出反映社会、思考人生,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如,有一个学生在作文《卖菜》中,写农民老忠家的遭遇:寄托全年希望的橄榄菜该上市了,雨却无休止地下,买菜的老板难觅,老忠只得忍痛签订了亏本的卖橄榄合同。“到了摘菜的时候,天气奇好,菜价攀升”,“老忠闷声地抱菜过秤,抱菜上车”。“车开走了,老忠拿着钱,怎么也笑不起来”。作文最后一段只一句“农民的出路在哪里?”。我读了这篇作文被深深地感染了。我对同事说,结尾这一问,简直是一个沉重的“天问”。

老忠是我们周围,乃至整个中国许许多多农民的一个缩影。文章反映的社会问题太复杂了——农业经营方式问题、农产品市场问题、农业基础建设问题、增加农民收入问题、农民生活保障问题、农民素质问题……小学生未必考虑周全,但其中的关注民生、思考社会、同情弱者等情怀,不正是当代高素质人才的必备素质吗?

我将这篇作文打印出来作为范文,在评讲课中热情地介绍给学生,引导他们思考文中提出的社会问题,并高度地评价作者直面社会、积极思考的眼光,在学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经过以上努力,我执教班的学生对社会的视角变得更敏锐,人文素质明显提高。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兴趣因此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得以全面提高。在各次语文考试中,成绩处于学校同年级前列。

在语文教学与写作中结合社会生活,是非常艰难的。它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创造性的劳动,并要求教师不断充实自己,提高素质。教师需要具备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培养国家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己任。我愿以此与广大同行共勉。

上一篇:在初一年级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体会 下一篇:《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