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语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时间:2022-10-27 04:07:41

浅论语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今后经济发展将主要取决于知识的生产、进步与创新,取决于民族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因此,作为新世纪的教师,我们更应站在一个高起点上,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审视语文教学。

然而大面积的小学语文教学缺乏活力,很难看到思想的碰撞,言语的交锋,更难看到智慧的闪光,创造的火花,因此,需要给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而创新意识的培养尤为重要。

一、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诗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

因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就应与语言文字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其实,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之中,就隐含诸多创造性的因素,以阅读教学为例,培养学生的语感是其重要任务之一。培养语感,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语言活动中的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而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正是创新能力的内在源泉,是创造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品质之一,直觉和顿悟都是在特定的情境和条件下产生的,只有学生处于一种特定的问题情境时,再经过老师的引导、启发,才能产生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例如教学《草船借箭》时,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1)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2)借箭的成功归功于谁?因为这两个问题富有思考性、启发性,所以很快将学生带入问题情境中,同学们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在讨论中理解了课文内容。

儿童的阅读活动,同样离不开其应有的生活经验,离不开想象与联想,儿童对于课文中的信息,只有在他的记忆贮存中能够找到与它具有相似性的信息组块以后,才能够进行匹配与识别,从而理解这部分内容,这种匹配与识别的过程,就是大脑中的相似组块和课文中的信息通过相似运动而相互激活、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的过程,也就是联系过去相似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与联想,将课文中的文学符号转化为生动、可感的图画的过程。显而易见,离开再现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这一过程是无法进行的。如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要求学生重温“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说说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再从中选择一个小故事,想象当时的情景,把你想到的用语言文字描述出来。要完成这项作业,学生必须调动大脑中贮存的相关的表象,并凭借这些相关表象将故事想象连接成画面,还要重新组合新的语言文字……所有这一切,哪一样离得开创造性思维活动呢?

由此看出,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创新思维是无所不在的。只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学科优势,在组织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给学生留有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张开联想和创造的翅膀,激发学生审美情境与欲望,就能使语文学科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沃土。

二、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这样一种模式:教师通过钻研教材,先精心编写一个反映课本思路的“板书提纲”,上课时依“纲”牵着学生,亦步亦趋地往前赶,并顺着课文的情节不停地问,让学生在这样的“启发”下逐一说出提纲中预拟的答案,实际上是让学生“猜”老师手中的“底牌”。学生实在说不出,最后则由老师一锤定音,如此反复教学,怎能谈得上培养创新意识呢?

阅读教学不是一个被动、机械地吸收课文信息的过程,而是积极、主动地从课文里获取各类信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头脑里储存的相似模块各不相同,因而即使同一篇课文,其认识与感受也不尽相同。“一件事有一百种做法,一句话有一百种说法”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一切都是老师说了算,都要统一到老师的“标准答案”上来,一切唯老师之命是从,其结果只能是限制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提高。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必须发挥教学民主,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使其各抒己见。如在教学《赤壁之战》,当讲到“铁索连船”这一决策的利弊时,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弊大于利”,认为曹操很笨。这时,站起几个学生,大胆地提出曹操是个雄才大略的军事家,刚才是分析太片面,提出了“利大于弊”的观点。由此,一场小型的课堂辩论展开了,反方的理由主要有三:(1)铁索连船是根据曹军的实际情况作出的决策,不连船,曹军会晕船,永远过不了长江;(2)冬天西南风罕见,火攻机会很小;(3)铁索连船可以增强曹军的战斗力。

经过一番面红耳赤的争辩,大家达成一个“新”的共识:铁索连船有利也有弊,是利大还是弊大,关键在于曹操能否小心谨慎,注意风向,扬长避短。

这堂课,正是由于老师善于听取学生的意见才引发了一场唇枪舌剑,不仅使全班学生得到了一次很好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而且产生了一个创新的见解。

需要指出的是,新世纪的新教师应首先具有创新意识,而创新意识的培养,有时是显性的,但在更多情况下是隐性的,不可能立竿见影,然而只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坚持不懈地努力,那么埋在孩子们心底的智慧种子,就会生根、开花,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

上一篇:激活灵感,展开想象的翅膀 下一篇: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