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晃肉牛产业化情况调查

时间:2022-08-19 12:52:29

关于新晃肉牛产业化情况调查

摘要:肉牛产业是我县畜牧产业的重要支撑。为进一步推进肉牛产业的快速、有序、健康发展,确保打造三湘黄牛第一县目标的实现,近期,我们就全县的肉牛产业情况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形成了调研报告。

关键词:肉牛产业化;调查

中图分类号: C31 文献标识码: A

一、肉牛产业发展现状

新晃总面积1508平方公里,辖23个乡镇296个行政村,总人口26万,少数民族占86.7%,侗族占80.1%。全县耕地面积21万亩,其中稻田14.8万亩。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肉牛产业作为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来抓,取得了较好成效。

1、领导高度重视。一是工作机制健全。成立了由县长主抓,分管县领导具体负责,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新晃黄牛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形成了分工合作、密切配合的产业开发格局。二是扶持措施有力。出台了《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关于加快发展肉牛产业的意见》等文件和相关配套政策,构建了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体系;三是开发目标明确。编制了《2010年--2020年新晃黄牛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及《三年行动计划》,产业化建设的近中远期目标清晰。四是投入力度较大。2004年以来,全县整合各类资金,累计投入1300万元用于肉牛产业化建设。2009年开始,县财政又设立肉牛产业开发专项基金,每年安排资金100万元。

2、产业基础扎实。一是基地初具规模。目前,全县已建立肉牛规模养殖小区(场)28个。其中,能繁母牛养殖小区9个,育肥肉牛养殖小区12个。规模养牛专业户106个,存栏牛100头以上的牛育肥场4个,存栏300头以上肉牛小区2个。规模场饲养量和出栏量分别占全县饲养量和出栏量的8.6%、11.2%。2009年,全县养牛12.4万头,出栏4.6万头,存栏7.8万头。二是加工发展迅速。2006年以来,牛肉加工业实现产值年均增长28%,2009年,实现加工产值3.2亿元,创利2000多万元。现有牛肉加工企业22家,其中4家已获得ISO9000产品质量认证, 2009年加工牛肉5000余吨。启动了面积300亩的肉牛食品加工科技园建设项目,4家牛肉加工企业已搬迁入园,1家已建成投产。三是产业效益明显。促进了产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和生态改善。2009年,全县养牛业实现产值2.21亿元,占畜牧业产值的35.6%,占农业总产值的21.7%;牛肉加工及相关产业实现财政税收200多万元;农民人均养牛纯收入402元。同时,通过发展肉牛产业,3.1万贫困群众走上了稳定脱贫之路;全县秸杆利用率提高到36%,沼气入户率提高到了22%;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3、品牌效应凸显。该县把提升肉牛品质,打造新晃黄牛品牌作为产业发展的一项重点工作,加大品种选育保护,先后引进西门塔尔、利木赞两个优良品种,成功选育新晃黄牛F1代核心群2000余头。在此基础上,成功争取新晃黄牛肉入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使新晃黄牛肉成为继临武鸭后我省第二个获此认证的地方优良产品。同时,通过支持企业创建产品品牌,该县老蔡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的“富桥”牌牛肉系列产品已被认定为省名牌。目前,该县先后开发了餐饮、休闲、冷鲜三大系列60多个产品,在全国20多个省市设有固定销售网点,与新加坡、韩国、香港建立有长期的合作关系,产品供不应求。2009年,与香港、上海、广东、武汉等各大城市签订的供货合同达1.48万吨。

4、服务体系完善。主要体现在:技术服务方面,建立了牛肉产业化专利数据信息平台,可随时掌握国际、国内牛肉产业专利信息;建有肉牛产业技术服务推广中心、县黄牛品改中心及6个区域性品改中心、22个乡村品改站(点)。常年冷配黄牛达1.2万胎次以上,肉牛品改率达60%,肉牛出肉率从原来的37%提高到52%;常年种草面积2.5万亩,秸秆养牛技术入户率达70%。动物防疫方面,县、乡、村三级防疫网络健全,乡镇动物防疫员全部列入财政全额事业人员编制,并配备有82名村级防疫员,与周边县市区建立了动物防疫联动机制,设立了边界疫病检查点。市场体系方面,共建有大小肉牛交易市场17个,其中龙溪牛市活牛年交易量10万头。同时,有30个肉牛养殖、运输协会及肉牛生产合作社,还有600多名专门从事肉牛交易流通的经纪人队伍,每年向浙、粤、沪、闽等省市外销活牛近5万头。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调查中发现,我县在推进肉牛产业发展方面取得较好成绩,但仍然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生产水平较低。新晃黄牛属于湘西黄牛,作为巫陵牛的一个品系,虽然也是湖南地方优良品种,但与我国五大黄牛良种相比,与国外专用型肉牛品种相比,还存在体型较小、生长较慢、产肉率不高等缺陷。比如,新晃黄牛胴体均重只有150公斤左右,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可达300公斤以上。新晃黄牛屠宰率及净肉率分别为37%、31%,与肉用型牛的屠宰率和净肉率相比,分别低18、17个百分点。同时,标准化养殖程度低,受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的影响,还存在饲养方式粗放,出栏率相对较低,生产比较效益较低的问题。标准化养殖技术推广仅占饲养量的3%左右,零散养殖数量占全县养牛数量的80%以上。

2、资金投入不足。肉牛产业是一项周期长、投入较大的产业。过来,虽然省市高度重视并对新晃给予了一定支持,但总体来看,由于当地经济基础差,地方财政困难,促进产业发展的投入机制尚未形成。主要表现在:一是项目支持不够。国家肉牛产业区域重点是中原和北方,省里虽然省出台了一些政策,但支持的资金仍然有限。而且分散于畜牧、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等部门,难以统筹。二是补贴机制不到位。比如,生猪产业有良种补贴、能繁母猪保险等保障和激励政策,而肉牛产业却没有建立相应机制。三是金融支持不足。主要是面向中小肉牛加工企业的信贷支持门槛高、要求严,面向农民的农村小额信贷额度小。其中,农户小额贷款授信额度只有3―5万元,远远难以满足肉牛规模养殖的需要。

3、产业化程度低。主要是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尚未形成。虽然该县在推行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产业化养殖模式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企业与养殖户之间大多是单纯的买卖关系,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尚未形成相互支持、相互促进、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产业关联度仍然较低。

4、产品档次偏低。目前,新晃的牛肉产品主要是大众化产品,中高档产品较少。以老蔡公司为例,虽然先后开发出了酒店、休闲、冷鲜三大类牛肉产品50余个品种,但都属于低端大众商品或市场短缺代偿产品,每公斤价格只有120元左右;同时分割技术粗糙、工艺不精,分割肉质量不高,冷鲜牛肉价格仅40元/公斤,远远低于中高档牛肉的价格水平。

5、能繁母牛比例偏低。能繁母牛是肉牛产业发展的基础,决定着产业的发展规模。但是,和我省其他地区一样,由于母牛繁殖周期长,比较效益较低,规模养殖母牛的难度较大,农户饲养母牛的积极性较低,基础母牛群小,直接影响了养牛规模的快速扩大。目前,新晃只有1.78万头能繁母牛,仅占存栏牛的22.8%,每年繁殖生产犊牛1.19万头,自繁自养体系还未形成。

三、加快推进新晃肉牛产业化开发的建议

一是进一步强化组织保障。建议建立强有力的、长期稳定的领导机制,成立肉牛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专抓肉牛产业发展。将肉牛产业发展工作纳入乡镇双文明目标管理,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来考核。

二是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基地建设方面,对能繁母牛、种公牛以及杂交育种给予政府补贴;将规模养殖小区的建设用地纳入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解决一定的无偿资金;把草山草坡开发统一纳入政府规划,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鼓励草地有偿流转,便于集中开发。肉牛加工方面,对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实行税收返哺机制,在3年内由财政返还给企业用于发展生产,其他各项法定收费可酌情减免征收。激励机制方面,建立肉牛产业专项奖励基金,对成绩突出的乡镇、村以及有关部门给予奖励,对优秀的养殖、运销、品改、种草、加工的专业大户或企业给予奖励,对有突出贡献的龙头企业以及优秀的管理、科研人员给予重奖。

三是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建议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引导,农民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辅助,企业投入为重点,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投入机制,以加大对肉牛产业的投入。县财政每年安排肉牛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育种、科研、技术推广、养殖小区基础性建设;协调小额信贷、扶贫贷款等各类信贷资金,扶持农户、企业和养殖小区扩大生产规模;积极整合各级财政资金,用于肉牛产业的重点项目建设以及龙头企业、养殖大户、养殖小区的补助。

四是进一步强化技术支撑。建议成立肉牛养殖技术推广站,建立肉牛养殖技术培训中心;建立新晃黄牛繁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牛肉食品研发中心等科研机构,积极研发新技术和新产品;聘请肉牛产业所涉及领域的国内知名专家为养牛顾问,组建产业技术培训专家团;建设畜禽水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中心,保障产品质量安全;引进国内国际成熟技术,整合现有技术,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的健康养殖、肉牛繁育、牛肉加工等方面的技术体系。

上一篇:对建设项目不同阶段进行造价控制的研究 下一篇:浅议环境工程的造价管理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