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设计特点

时间:2022-08-19 12:02:39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设计特点

【摘 要】实验设计具有趣味化、多样化、生活化的特点,实验内容具有创新性,实验过程更加注重了环境保护,注重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学生对待实验的态度也有了很大的转变。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地利用这一契机,从合理地安排演示实验、边讲边实验和学生实验,建设好有关化学实验的校本课程,完善家庭实验的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化学实验,培养能力。

【关键词】实验教学;实验设计特点;校本课程;家庭实验

现行高中化学采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两本必修和五本选修(选修2今年已不再作为高考被选对象),文理学生都必学的必修1和必修2的八章24节课中涉及化学实验58个(其中包括部分探究实验和实践活动),这些实验现象集声、色、形、味、热、光等多种变化于一体,方式主要以验证性实验与探索性、研究性实验相结合出现。我省进入新课改已经历几个完整的教学周期了,对新教材的使用情况进行总结,是提高下一轮教学效率的必要途径之一。新课标教材在知识体系和教学理念上,与老的教材相比,具有很大的提升,特别是在实验教学的改革上,更是独树一帜。它在总结、继承的基础上,将原教材中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整合成实验和科学探究两种形式,且不再区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这样做可以给不同地区、不同实验条件的学校以充分的自,同时也给也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

一、新课标教材中实验设计的特点

新课标教材将《从实验学化学》放在第一章,更加突出了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地位,整个教材中所编排的实验具有以下的特点:

(1)人文化特点。在整个高中化学的学习过程中,首先安排了“化学实验安全”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安全知识,以便在以后的实验中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免受伤害。这样的编排更加彰显了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2)生活化特点。教材中用到了许多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用品进行实验,如土豆、面包、碘酒、食盐、味精、苹果等,使化学实验更加贴近生活,从而更具有亲近感。

(3)新颖性特点。过去的学生实验的内容,都是老师课堂演示实验的“再重复”,是一种“照方抓药”式的纯技能训练,学生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缺乏主动探究的热情,几次实验之后,学生便感到索然无味,普遍存在“完成任务”的现象。新课标教材每一个实验的内容都不是重复的,无论你把它安排成演示实验、边讲边实验还是学生实验,其内容都是新颖的,而且每个实验之前都没有已设定的实验现象和结论,实验之后都有一些表格要学生自己去填写,学生在实验前根本不知道他的实验将会出现什么结果,这样就增加了实验的趣味性和神秘色彩,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仔细实验、认真观察、实时记录的良好习惯,更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对实验的兴趣比过去有较大的提高。

二、要恰如其分的利用新教材创设的良好环境

通过新教材的学习,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有了很大的提高,对待实验的态度也更具有科学精神,这些为学好化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要真正地做到合理地使用新教材,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合理地安排演示实验、边讲边实验和学生实验。我们要合理地安排好演示实验、边讲边实验和学生实验。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选择具有典型实验操作的实验作为学生实验,这些实验中除含有化学知识外,还综合了其它学科的知识,特别是物理知识,以帮助学生提高实验技能并体验多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

(2)将实验家庭化生活化,弥补课堂实验的不足。目前学校教学资源有限,在@种情况下将实验家庭化生活化,足以弥补课堂实验不足的缺憾。我们的做法是,对于那些能用日常生活中所用物质完成的实验,在没有危险的前提下,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在家做实验,或者将试剂、试纸等发放给学生,让他们在家完成。如测定各种调味品的PH,蛋白质的性质,胶体的性质、提纯,探究高级脂肪酸、碳酸、乙酸的酸性强弱等。

(3)建设好有关化学实验的校本课程。化学知识纷繁复杂,仅使用国家课程的教材已不能满足所有同学的需求,建设好自己的校本课程是对这种不足的补充。

生活中我们很多现象都与化学知识有关,荧屏上的魔术和神奇现象同学们都觉得遥不可及,如“烧不坏的手帕”“济公扇”,但学习了高中化学中乙醇和盐酸以及氨水的性质后,这些现象背后的神秘感瞬间消失,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再如我们可以根据化学实验原理让学生自制泡沫灭火器,更加认可化学在生活中的实用性。

化学作为一门学科,无论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还是研究物质的结构,其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改良现有的物质、制备新的物质,并提供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手段,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而所有这些均离不开化学实验。加强实验教学是化学学科自身的要求,我们只有顺应这种要求,才能实现新课标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培养综合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宋心琦.化学学科的现状及基础化学教育改革问题.大学化学,2001年第一期.

[2]陈元庆.认识化学假想实验及其危害.化学教育,2009年第1期.

上一篇:数学化思想在初中数学教育中的运用 下一篇:政治课堂的有效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