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愤怒情绪的自我管理应对策略

时间:2022-08-19 11:58:30

论大学生愤怒情绪的自我管理应对策略

【摘 要】随着教育开放度和国际化水平的明显提高,生活的全球化、教育的多元化对未来人才的要求标准越来越高,需要有高度适应的心理素质。培养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和人格,使大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也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保证。文章将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考察愤怒情绪的危害,探讨大学生对愤怒情绪的不良管理或受控于愤怒及其应对策略,从而培养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

【关键词】愤怒情绪;愤怒管理;应对策略

2010年10月在河北大学新区超市前发生一起交通肇事案,造成一死一伤的严重后果,而肇事者李某却口出逛言:“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爸是李刚”;几天后在西北大学长安校区外,肇事司机药某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此后驾车逃逸再次撞伤行人,后被附近群众抓获。前者极端嚣张之言,曾激起了公众舆论的喧嚣,而后者撞人后又补八刀的恶劣行径,超越了公众容忍的最后底线。李某2008年毕业于河北传媒学院,而药某是西安音乐学院的在校学生,在同学眼里是个乖孩子,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让心智健全的成人,丧失了最起码的道德水准;又是什么让象牙塔里或是刚走出象牙塔的天之骄子,对生命如此淡漠?

一、解析愤怒情绪

(一)情绪健康

情绪健康,可以被定义为一种能够感受、表达和控制人们全部的情绪,而不是受其控制的状态,它是经过非习得和再习得的过程而形成。然而,在我们幼年时,我们所受的教育是:做事要懂规矩,要平静、冷静、不要哭闹、喜怒不形于色等等,只有这样才是老师、家长、同学眼中的“乖孩子”,事实上,这些都暗示我们,各种情绪的表达是不能被社会所接受的。因此,当我们逐渐长大成年时,我们身上背负了大量无法处理的情绪包袱。比如愤怒情绪,它能产生攻击的动机。

(二)愤怒情绪

情绪是身体对行为成功的可能性乃至必然性,在生理反应上的评价和体验,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在这七种情绪中,愤怒情绪是人类情感中最不舒服的一种,因为这种感受强烈而真实,然而如果随意表达又会产生很多不可预知的后果。愤怒情绪越来越多地成为一个全国性的问题,比如司机在路上不能有效控制自己的愤怒情绪,常常会引发交通事故;乘客乘坐飞机,因为航班误点,容易出现愤怒情绪,导致暴力事件的发生;在家庭中,愤怒情绪的宣泄使得家庭关系紧张甚至感情破裂,难以修复。

(三)愤怒反射

愤怒情绪最基本的形式是一种生存情绪,与动物相同,达尔文把它称为“愤怒反射”他认为,这种攻击性的本性对物种的生存至关重要。动物防御、保护自己、保护领地或是它们的幼仔都是本能的行为,而人类的愤怒混合了有意识的想法以及暴力反应。从这个意义上可以看出,人类的愤怒是一种相对独特的现象。人类是唯一能够由愤怒化为报复或产生攻击的物种。而弗洛依德则认为愤怒情绪是一种无法用意识控制的情绪。

(四)愤怒的不良管理及危害

各种不同的人会以不同的方式对愤怒做出反应,比如:

1. 随意地释放愤怒

当人们在接近一个重要目标并遭遇到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明显是不可克服的障碍时,有些人抑制不了自己的感情和行动,体内产生大量的肾上腺素,从而带来一股破涛汹涌的能量,就会随意地发泄自己的不满与愤怒。比如大学室友之间因为生活作息不一致,经过多次的提醒仍不见效果,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乱发脾气――拍桌子、扔东西,大声叫嚷等等。这种随意的、粗暴的模式是缺乏高度自控的表现。而社会心理学家对愤怒的研究所做的回顾说明,随意地释放愤怒并没有产生健康的宣泄。随意释放郁积的情绪不能缓解攻击的动机,反而因为准许这些情绪的产生强化了愤怒的情绪,甚至导致更强的愤怒感。

2. 攻击行为

有些人在往目标迈进的道路上遇到严重的障碍时,他们会变得有敌意、富有侵犯性,包括冷嘲热讽、挖苦、威胁以及其他各种侵犯行为。“如果他们对其达到目标的能力持乐观态度的时候,他们的侵犯行为将趋于外向――攻击障碍物;但是,如果他们对其达到目标的能力持悲观态度的话,那么他们的侵犯行为则趋于内向――攻击自己”。就比如信心十足的人不太可能遇到严重的障碍,但是一旦遭遇到障碍时,更有可能去攻击那些障碍;而一个缺乏自信的人,在面对突然的、不可克服的障碍时,更多地表现会退缩、自责,将愤怒和不满针对其本人来释放,甚至伤害自己。

3. 压抑愤怒

也有些人在感觉到自己正要发怒时,会刻意地抑制相应的行为,表现出一定的自控力和理智的一面。但是,正是由于不能真实表达这种强烈的感情,不能通过表达来利用感情这种心理产物,将会导致经常性的心理失调,造成身心疾病。因为在个体的情绪状态和身体健康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研究表明,最容易受到相关疾病的人是那些不能公开和直接表达愤怒的人。

二、愤怒的表达

当一个人有意识地接近愤怒而不失去理性的时候,愤怒的表达是有益的,即当自己感觉愤怒来临时,我们要有意识地允许其存在并且能够表达出来,从而使我们的生活发生重要改变。比如:可以通过记日记的方法,使自己认识到自己的想法、感受和行为,记录自己发怒时的具体时间、想法、感受、行为以及引起愤怒情绪的具体事件。具体表现在:

(一)愤怒的表达必须只限于直接针对引发愤怒的对象

愤怒的表达必须只能针对引起个体发怒的人或物,如果对第三方(人或者动物)或是没有生命的物体随意发泄愤怒,那也只是暂时的释放,而不能最终解决问题。

(二)愤怒的表达必须进行自我控制

愤怒的表达不能采取同态复仇的方式,需要进行自我控制,使愤怒感得以化解,报复在愤怒的表达中不是一个可行的方法。

(三)愤怒的表达必须能够提出解决之道

通过记日记的方式表达愤怒或者与好友交谈,通常可以产生新的观点,对当前的问题有一个更广阔的视角。

(四)愤怒的表达必须能够使人理解

愤怒的表达要清楚,能够使人理解,尤其是通过语言表达愤怒,如果不停地使用“你”、“你应当如何”等表述,只会让对方产生即时的防御反应,对问题的解决毫无价值。

(五)愤怒的表达不能引起报复行为

有益的愤怒表达能够使各方平息愤怒感,报复他人或是引发更多的愤怒只会带来持续的冲突,使得愤怒恶性循环,使问题更加难以解决。

三、愤怒管理对培养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的意义

大学生正处于情绪发展的两极性和矛盾性并存的阶段,心理尚未成熟,对自我、他人和周围环境的各种认知态度及相应的行为方式有时有明显的不确定性,特别需要情绪管理,尤其是愤怒管理。大学生情绪发展的两极性是指情绪容易从一个极端发展到另外一个极端,表现在苦恼时受到激励会为之振奋;热情洋溢时受到挫折则灰心丧气。大学生情绪发展的矛盾性是指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矛盾、个人需要与社会满足之间的矛盾、理想与现实差距的矛盾等各种矛盾冲突,带来情绪上的反应。情绪的两极性是情绪矛盾性的外化和表现形式。对大学生而言,需要不断培养自己的心理调适能力,促使心理日益成熟,成为一个心灵和谐的成年人。

(一)有效的愤怒管理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和谐的人际关系就是能够妥善处理人际问题,与他人和谐相处。大学生活将实现从依赖到独立的转折,大学生融入班级团队,开始集体生活,有效的愤怒管理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有效的愤怒管理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塑造健全的人格

情绪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联系,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有效的愤怒管理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具有促进作用,能为人的神经系统的功能增添新的力量,从而充分发挥机体的潜能,塑造健全的人格。

(三)有效的愤怒管理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的积极行为

加强大学生的对愤怒情绪的管理,对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杜绝不良后果的发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愤怒管理的策略

人类的愤怒是由有意识的思想、生理变化和某些行为表现组成的,因此,在处理愤怒的策略中主要是针对这三个愤怒的成分来实施,包括认知应对策略、放松技术和行为矫正策略,应当允许愤怒的存在并积极处理它。作为大学生而言,应当学习不同的应对方式,以自助行为矫正程序为核心,帮助自己管理自己的愤怒情绪,不断增强自身的心理调适能力。

(一)学习监控自己的愤怒,逐步降低愤怒感

尽可能地记录下自己愤怒的时间及引起愤怒的事由,及为什么会发怒,常使自己发怒的环境或行为模式是怎样的。当自己感觉发怒时,先不要立即做出反应,可以采取数数的方法,或者喝一杯水,试着做深呼吸、冥想等方法,使自己先放松和平静下来。研究表明,生气的感觉最初是很迅速的,接着就是一个长长的内心混乱的过程。

(二)理谈,学会跳出来思考自己的愤怒

理谈从来不会在生气的叫喊中进行,因此要给自己一定的时间从当时的场景中跳出来,恢复冷静。跳出来的时间有助于自己允许愤怒感的存在,同时能对环境有一个全面的审视,并对自己的愤怒进行思考。有什么建设性的方法能够化解这种愤怒感,使自己和他人都能感觉良好。

(三)提前计划,学会结构性的表达

可以选择提前预测一些能够引起愤怒的情境,识别这些情境,选择可行的方案,尽可能减少接触这些情境的机会。当然,如果愤怒感还是来临时,也不要忽视、逃避和压抑自己的情感,要用创造性的表达方式来予以平衡。

(四)发展一个支持系统,学会宽容

寻找自己可以信任或者可以倾吐心声的亲密朋友,允许对方倾听并让他们提出不同的视角或客观的看法。学会化解引起愤怒的问题,可以通过内部对话、与相关他人就解决的问题做外部对话、策略性的行为方式。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宽容他人和自己,宽容是愤怒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

五、结语

当代大学生由于学习、经济、就业、人际关系等多方面因素,需要通过有效行为来疏导愤怒的情绪,克服受挫感,提升内心的平静感,使内在和外在之间建立一个健康良好的平衡。

参考文献

[1] [美]Brian Luke Seaward.压力管理策略――健康和幸福之道(第五版)[M].许燕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5月版.

[2] [美]哈罗德.J.莱维特.管理心理学[M].余凯成等译.山西经济出版社,1991年7月版.

[3] 张厚粲,许燕.大学生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4] 刘毅主编.管理心理学(第二版)[M].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8年2月第2版.

注:本文获上海高校心理咨询协会第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作者简介:蒋智炜(1981- ),女,法学硕士,助理研究员,华东政法大学校长办公室,兼职心理咨询师,研究方向:法学、高教管理、心理学。

上一篇:公共服务体系中的群众文化 下一篇:浅谈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