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模型下生产企业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

时间:2022-08-19 11:40:22

知识管理模型下生产企业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

内容摘要:知识管理能够有效的提升生产业企业的竞争力。本文首先基于生产的特性分析了生产业竞争力的知识属性,分析了生产业企业的知识类型和知识流转并构建了生产业企业知识管理的模型,提出了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竞争力提升策略。

关键词:生产业企业 知识管理 竞争力

生产作为一种中间投入能极大的推动制造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政府多次提出要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结构。各地区也在积极的建立生产外包基地,通过承接国内外的服务外包项目提升地区的经济增长。作为生产企业本身也迫切需要通过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获得财务上的增长和持续的成长。而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是企业能够有效的获取制造业客户的知识,在自身的企业中进行知识的增值并将这些知识创新性的应用于制造业客户。本文基于生产的特性分析了生产业竞争力的知识属性,并构建了生产业企业知识管理的模型,提出了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竞争力提升途径。

生产业企业竞争力的知识属性

生产是指为生产经营主体而非直接向个人消费者提供的服务,被其他商品或服务的生产者作为一种中间投入从而增加产品或服务的价值。1975年,Browning和Singerlman 在对服务业进行分类的时候,首先提出了生产业(producer services)的概念,并指出生产业包括金融、保险、咨询、法律工商服务、经纪等具有知识密集并为顾客提供专门服务的行业。Gruble&Walker(1989)进一步指出,这些生产者大部分使用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的投入,因此他们的产出包含有大量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服务,于是生产能够促进生产专业化,扩大资本与知识密集型生产,从而提高劳动与其他生产要素的生产率。

根据顾乃华等(2006)的综述,生产业具有以下一些显著特征:第一,生产业的产出体现为“产业结构的软化”;第二,它的产出是中间服务而非最终服务,体现为被服务企业的成本;第三,它能够把大量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入到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过程当中,是现代产业发展中竞争力的基本源泉。可见,生产业企业的业务是以客户及组织内部拥有的知识为基础,通过人力资本的作用进行知识的增值,并将知识应用于企业客户的过程。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首次提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即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或学说,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或知识。对于生产业企业而言,其核心竞争力就在于能否对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形成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持续发展能力。

生产业企业知识管理模型

生产业企业知识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对各类知识的有效管理从而实现知识的整合与创新,提升组织的竞争力。因此,知识管理与组织绩效是息息相关的。

(一)生产业企业知识类型

从生产业企业知识流转的角度看,企业的知识主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输入知识、固有知识和输出知识。输入知识主要是客户知识。根据Gerbert等的定义,客户知识是客户与企业在交易及交流过程中需要、产生或拥有的一种经验、价值、情境信息和专家洞察力的动态组合。美国学者Osterle曾经将一般客户知识、关于客户的知识、为客户的知识和来自客户的知识四种类型。日本学者野口吉召提出应该建立“对准个别客户的数据库”,也就是集成了客户基本资料与购买行动等数据的数据库。生产业企业与制造业企业之间存在着大量的互动,在互动过程当中为了向制造业客户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生产业企业必须了解客户的特征、需求、偏好等知识,这是进行客户分析的基础。同时,生产业企业也必须向制造业客户提供有关企业及服务产品的知识,这将有助于客户的需求与企业的服务相匹配。

固有知识是指原本存在于生产业企业中的知识。在这些知识中既有“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存在于某个特定环境下的、难以正规化、难以沟通的”隐性知识,也有以文本形式出现的能够进行标准化的显性知识。从知识存在的层面上看,既有存在于个人的知识也有存在于组织层面的知识。生产业企业,例如咨询、金融、法律等企业大多是基于人力资本的智力密集型解决方案提供者,因此人力资本本身所具有的隐性知识能否转化为企业中的显性知识即知识的共享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这种共享也能够使企业摆脱对个别人力资本的依赖。

输出知识主要体现为企业将输入知识结合固有知识进行知识的创新,提供给制造业客户的解决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原有的输入知识在人力资本的作用下进行了创新与增值,输出知识要在生产业企业与制造业企业中进行传播、利用和反馈。

(二)知识流转机制

在生产业企业内部,知识的流转同样经历着日本学者Nonaka所描述的SECI模型中的四个过程:社会化、外部化、联合化和内部化。社会化过程是共享经历传递隐性知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隐性知识由制造业客户传递给生产业企业;在外部化的过程中,生产业企业将输入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并储存于企业的知识库中;然后企业结合自身固有的知识创造出为制造业客户设计的解决方案,从而完成综合化的过程;最后,体现为解决方案的显性知识被组织中的员工所消化、吸收,升华为自身的隐性知识。

(三) 生产业企业知识管理模型

上面的SECI模型,虽然阐述了组织内部知识产生的起点和终点,对于知识的流转模式进行了较为清晰的论述,但是对于知识在流转的过程中是如何对组织的竞争力产生作用、知识流转的过程如何提升组织的绩效没有进行说明。同时,生产业企业还面临着将知识最终传播给制造业企业或直接应用于制造业企业的过程,也就是知识有输出的过程。基于此,本文建立了如图1所示的生产业企业知识管理模型。

在上述模型中,生产业企业从外界输入客户知识并向客户传递企业知识,通过企业员工的主动性学习吸入其他的相关知识,这些知识在组织内部完成了社会化、外部化、内部化和联合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知识本身的流动不会产生创新与增值,需要利用企业的管理手段来实现知识集成、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最后,知识活动的结果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形成了提供给制造业客户的解决方案,这些方案要在制造业企业中传播与应用;另一方面,知识管理活动的结果体现在企业财务绩效的提升、创新能力的增强与企业成长,即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在上述的模型中,存在着几个关键节点:

节点一:互动客户知识的获取与传播。这一节点是整个知识活动的起点,决定了后续知识活动的方向与目标。

节点二:社会化、外部化、内部化、联合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知识由成员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并最终固化为成员的隐性知识。这一阶段管理杠杆的作用下,知识经过共享与创新从而实现了知识的增值。这一过程转化的结果也成为企业竞争力形成的关键点。

节点三:其他外部知识的输入。根据客户以及项目任务的需求,企业中的员工有选择的吸收外部知识。这一过程是企业员工的学习过程,也是形成创新的关键来源。

节点四:解决方案在制造业客户的传播与应用。生产业企业知识活动的结果体现为制造业客户的解决方案,例如咨询企业知识活动的结果就是某些企业问题的解决方法;物流企业知识活动的结果就是物流方案的设计与实施。生产业企业要保证这些知识活动的结果能够为制造业客户所接受,并在实施中形成反馈。

生产业企业竞争力提升策略

(一)面向业务流程的知识集成策略

根据大多数学者的观点,所谓知识集成就是运用一定的方法将组织中存在的各类知识进行综合与再建构,从而使得分布于组织、个人层面的零散知识、单一知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能够形成完整、可用的知识体系。知识集成管理就是通过固化的企业规章制度与企业文化、激励等手段完成集成知识体系的构建,并保证新知识体系的有效性。

很多生产业企业本身的业务流程就是知识流动的流程,因此面向流程节点构建知识集成体系成为切实可行的策略。首先,企业应识别出主要的业务流程,分析业务流程的主要节点,将各个节点应具备的知识、流程执行人具有的经验以及节点的成果以表单的形式固化在其内部,从而明确流程节点的输入知识、输出知识。流程节点知识与描述业务过程的流程图构成对某一流程的完整描述。全部流程的知识最终被综合成为流程库,从而完成知识的集成。为了便于对流程知识的检索与应用,还有必要建立起流程知识地图,描述知识的分布。通过面向流程节点的知识集成,生产业企业能够有效的对业务流程各个节点知识的获取、应用、传递进行规范性的管理,为知识的共享与创新打下基础。

(二)知识共享策略

从上面的模型可以看出,由于制造业企业的要求不同,所以生产业企业需要根据具体的业务来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组织内部原有的知识可能不能满足新业务的要求。因此组织中的员工是否具有学习能力成为组织持续发展的动力。而知识共享则是维持员工与组织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在知识共享的过程中存在着三个关键的环节:获取新知识、新知识的应用、新知识在组织中的固化。新知识的获取具有较强的方向性,即针对生产业企业的具体业务。而这种学习能力的获得则一方面需要员工个人的努力,另一方面需要组织通过培训、考核等方式实现。新知识作为解决方案的构成要素,要应用于制造业企业,同时也会在生产业企业的员工与团队间传播。在此过程中,组织应该培养、建立一种鼓励知识分享的气氛,并通过完善OA办公系统等基于网络的信息传播技术来实现知识在组织中的快速传播。最后,知识共享的结果体现在新的知识作为新元素进入企业的知识库中。

(三)知识创新策略

知识创新是指通过科学研究获得新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生产业企业知识创新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制造业客户的需要,知识创新的结果通过商业化过程实现企业的盈利。知识创新也是维持企业持续竞争力的主要来源。而同制造业企业相比,生产业企业的知识创新成果很难进行专利的申请,因此在实践中很多生产业企业对于知识创新的认识程度不高,个体和群体的知识创新也存在着很多障碍。生产业企业应该建立健全知识创新的评价与激励制度,以科学的方法量化员工的知识创新成果,对于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知识创新给予积极的奖励。

参考文献:

1.FRANCOIS,J.F..Producer services, scale, and the division of labor[J]. Oxford Economic Papers, 1990(42)

2.FUCHS,V.R.. The service Economy [M],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9

3.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生产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文献综述,经济学家[J],2006(6)

4.Gebert H, Geib M, Kolbe L, Brenner W. knowledge-enabled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integrating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concepts. [J]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2003,7(5)

5.Nonaka I,Takeuchi H.The Knowledge―Creating Cnmpany[M].Oxford Univ.Press,NY,1995

6.Senge P M.Sharing Knowledge[J].Executive Excellence,1997,14(11)

7.王东武.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协同互动模式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上一篇:财务预算理论与实务研究 下一篇:基于能力与过程配合的中小企业战略模式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