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也需要研究性学习

时间:2022-08-19 09:41:54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也需要研究性学习

摘要:笔者探讨了课堂研究性学习中要创造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讨论质疑、提出问题以及实施研究性学习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情境 基础与创新 多元开放 灵活的评价方式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立专题进行研究探索,并在研究过程中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是最有效、最有用、最主动、最能激发学生创造性和想象力的学习,同时也是最能体现人本性、人文性和素质教育内涵的学习方式。

从教育的时代特征来看,研究性学习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学习方式。素质教育呼唤对人才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研究性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开辟探究空间和营造创新氛围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目前,研究性学习在国外已屡见不鲜,在我国大城市也相当普及,但是在农村学校开展得还不是很活跃,在个别学校甚至还是一片空白。所以,在初中阶段倡导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和方法,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一、创造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

民主、和谐、平等的情感化的学习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研究性学习兴趣,能够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和大胆想象。当然,创设情境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和目的性,如教朱自清的《春》这篇写景抒情散文时,不要急于让学生先去读课文,可以让学生暂时抛开课本,闭上眼睛去回忆、想象春天的美好景色,也可以通过播放描写春天景物的录像带,逐步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再如,我在上口语交际课时,播放一段录像,内容是一个家庭生活场景中人们交谈出现了说话不看对象、用语不得体的情况。学生看录像时不知不觉就进入了口语交际的情境,不时被画面中的不得体的对话逗笑,气氛自由、宽松、热烈,我不失时机地提出让学生探究的问题:画面中的哪些人物对话不得体?如何纠正不得体的说话?假如你是其中一员,该如何说话?学生讨论后纷纷发言。这节课真正做到了“教得轻松,学得愉快”,课堂充满了民主的、和谐的、平等的学习氛围。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要努力营造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校园和课堂氛围。在教学组织活动中,教师应创设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情境,给学生以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如学习《故宫博物院》,可设置“从故宫博物院的独特建筑,看中国的建筑文化”、“为什么说故宫博物院的建筑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故宫博物院的建筑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有何联系”等问题。再如我在教《枣核》一课时,要求学生自读,感悟探究:本文为什么以“枣核”为题?第一遍自读,老师不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给足学生读书和探究思考的时间,由于充分保证了学生自主读书探究的时间,在交流汇报时,很多学生有话可说,连平时不常发言的学生都提出了一些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课堂上讨论质疑,提出问题

教师的任务只是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很多,就语文学科来说,主要是提出问题、讨论学习、调查访问、专题研究、收集资料等。其中提出问题和讨论学习两种方法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如我教《春》这一课时,一位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为什么“红”的排在前面?经过全班讨论探究发现,作者这样安排是按前一句“桃树、杏树、李树”的顺序排列的,较好地解决了这个疑问。我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通过交流,培养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再如教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时,就可以提出这样几个研究问题:“根据描写人物的方法,分析皇帝的性格特点”、“从作者对皇帝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看当时的社会环境”。当然,选题还要体现人文性、地方性的色彩,因为这样的选题最能激发学生研究学习的积极性。

实验研究性学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研究性学习中基础与创新要齐头并进

研究性学习并非可以取代讲授式学习模式,也并不是对传统学习的否定,而是一种继承和创新,是对传统学习方式的补充。传统学习有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孔子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主张“学而时习之”,强调“诗化”作用,“不读诗无以言”。后人强调背诵和熟读作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强调阅读的重要性,“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学习方法重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等,这些都有其现实意义,值得借鉴和发扬。传统学习中也有研究。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必须思考研究。换言之,传统教学更注重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技能的培养,而研究性学习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注重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的选择上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因而容易导致语文“双基”的不系统、不牢固,而这决不是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初衷。对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基础与创新并不矛盾,传统教学要求于学生的扎实严谨的学习态度是进行创新研究所不可缺少的品质。我们可以把双基的教学作业这个环节贯穿于平时的教学之中,比如在阅读中对字词的掌握积累提出具体的要求并及时进行检测,对语法、逻辑的知识进行适当的渗透等,让传统教学与研究性学习互相补充、相得益彰。

(二)研究性学习中不应忽视教师的指导

有些教师在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中,仅仅是组织者,缺乏适时的、必要的、有效的指导。要让学生从研究中有所收获,教师的指导是十分必要的。问题是,教师如何指导学生的研究,即:研究过程中学生自主活动的重点是什么?教师重点指导研究的哪些方面?如何引导?何时介入?怎样介入?哪些指导是必要的?在一些老师的教学中,学生还没有充分地自主研究多长时间,教师常常介入得过早,以致阻碍了学生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有时则介入过晚,以致让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状态之中。

(三)研究性学习要正确处理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在研究性学习中,提出问题和讨论学习两种方法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其他调查访问、专题研究、收集资料等方法可以在课外时间和节假日进行,而且周期较长。其别要利用好节假日,如在春节可以布置让学生进行有关家乡风俗习惯的调查访问,规定课题让学生进行研究。如“吸烟、喝酒对人体的危害”、“过年吃饺子的来历”、“过年放鞭炮的传说”、“过年老百姓购买鞭炮的开支情况调查报告”等。既可以统一发放调查表,也可以让学生自行随意调查。对学生撰写的调查报告,学校要组织教师进行审阅评选,对于好的调查报告要进行表扬和奖励,以此激发他们进一步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兴趣。

(四)建构多元、开放、灵活的评价方式

研究性学习以“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作为目标,与传统教学相比,研究性学习重在学习过程而非研究的成果,因而我们的评价机制除了学生的研究结论外,更应该重视对研究过程的评价,比如:我们可以就学生提出问题的质量打分,以评价学生发现问题的敏锐程度;可以就学生对材料的分析推断打分,评价其分析综合的能力;还可以就结论的表述打分,以评价其语言运用的水平;如此等等,多层次全方位的评价机制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充分调动学生从事研究性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这种评价既可由老师进行,也可由学生互相评判,总之,把过程纳入评价机制,应该是研究性学习区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

总之,作为“百科之母”的语文教学活动,引入研究性学习,其动态发展的探究活动将使新时期的语文教学具有无穷的生命力。尤其是研究性学习活动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动,可以满足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根据社会和时代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这是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中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理念的。实践证明,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探索与研究,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上一篇:语文教师如何促进师生教学互动 下一篇:对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