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猪瘟的产生与防治措施的探析

时间:2022-08-19 06:13:21

【摘 要】随着我国养殖产业的不断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养殖户不得不提升自身对疾病的防御意识,特别是对猪瘟的预防。猪瘟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由于猪瘟病毒引起的,使家畜出现慢性、急性、高速传染性的传染病。是相关部门及养殖户们所高度关注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猪瘟产生的原因、产生的症状及预防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猪瘟病毒;产生原因;预防措施

1.猪瘟病毒流行特点

(1)从频繁发生的大流行转变为周期性,波浪式的地区性,散发性流行,通常3-4年一个周期。

(2)疫点增多,疫区缩小,多局限于所谓“猪瘟不稳定地区”的散发性流行,局限于某些地区、某些猪场,在形式上类似于寄生虫病的疫源地。

(3)其变化是世界性的,不局限于一时一地。

(4)既有急性、典型猪瘟,又有持续感染的温和型、非典型猪瘟,以及无名高热或隐性猪瘟。

(5)多发生于新生仔猪,且发病日龄日趋偏小。

(6)仔猪病死率较高,表现典型临床症状与解剖变化。

(7)成年猪死亡率一般较低,常发生在接种过疫苗的猪群中,呈现非典型猪瘟经过。

(8)母猪潜伏期及病程较长、症状较轻、病势缓和、发病率与病死率较低,出现了持续性感染,亚临床感染,妊娠母猪带毒综合症,仔猪胎盘感染。

(9)非典型猪瘟增多,必须依赖于实验室诊断才能确诊。

(10)临床上猪瘟病毒持续性感染、隐性感染及带毒现象增多。田间很难见到单一病原的猪瘟,更多见的是猪瘟病毒与其它病原混合感染的复合型猪瘟或叫混合感染型猪瘟。

(11)多数无临床症状的猪场,一旦发生猪瘟往往病情严重,仔猪症状明显,经济效益损失大。

2.猪瘟病毒发生的原因

(1)病死猪的流动性大。猪发病后不能及时做到隔离,消毒,甚至有不少养殖户将病死猪低价出售,贩卖病死猪肉,使病原扩散。

(2)疫苗问题。疫苗生产质量不合格,冻干疫苗密封不佳而失真空,运输保存不当,超过有效期等导致免疫效果不佳,猪瘟兔化弱毒真空冻干苗应在低温条件下运输和保存,稀释后立即使用,并在两个小时内用完。

(3)免疫程序不合理,免疫间隔时间过长。有的养殖户在仔猪出生后至出栏仅接种一次疫苗;疫苗接种过早或过迟,弱毒苗都会被机体部分甚至完全中和,不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制定免疫程序要依据当地疫情,猪群的免疫状态等实际情况,最好结合抗体水平监测,确定免疫接种的最佳时间。

(4)免疫剂量不足导致产生的抗体不足以抵抗感染。猪瘟兔化弱毒苗不论猪品种、年龄、体重和性别一律皮下或肌肉注射4头份。但在调查中有近50%的养殖户不知注射多少剂量。

(5)疫苗接种方法不正确。防疫员一般对某一村养殖户采取集中免疫,计算当日免疫头数后,一次性稀释疫苗,逐户免疫,并且不更换针头,造成疫苗效力可能降低或受到污染,针头带毒传播。

(6)滥用抗菌药物。猪瘟弱毒苗注射前后一周内应禁用能产生免疫抑制的磺胺类、呋喃类等抗菌药及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7)误诊。由于温和型猪瘟不具备典型猪瘟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按典型猪瘟的标准诊断,易把温和型猪瘟误诊为其他病或漏诊,并且温和型猪瘟常与其他病并发,临床易误诊为其他传染病,贻误治疗时机。

3.猪瘟病毒毒力与流行的关系

强毒力毒株通常在1-2周内致发病猪死亡,低毒力毒株主要引起仔猪的先天性感染,低毒力毒株有缓慢传遍猪群的倾向;低毒力毒株引起无症状、非典型和慢性感染的比例高,而不易被发现;妊娠母猪感染低毒力毒株时通常无症状,常发生于外观健康的仔猪或弱仔,可在数周或数月内不被发觉地大量排毒。

4.猪瘟病毒的感染

猪瘟持续感染猪分为两种情况:猪体内有传染性HCV存在,可用传统方法分离到病毒;猪体内只有HCV基因组存在,一般无传染性病毒产生,只有复活期(reactivation)才有病毒产生,这种情况又称为潜伏感染(latentinfection)。潜伏感染和慢性生产性感染的界限很难分清。

猪瘟持续感染猪或带毒猪常不表现明显症状,但不断向外排毒,能经水平和垂直方式传播猪瘟。是造成目前猪瘟流行和免疫失败恶性循环的主要原因。造成妊娠母猪带毒综合症,所产仔猪常发生胎盘感染或免疫耐受(当遇到环境条件变化均可激发该病),猪场内其它仔猪因母乳抗体降低也可感染这些母猪排到外界环境中的病毒而发病。

5.猪瘟病毒的防制措施

(1)按照防疫程序注射猪瘟弱毒疫苗是控制该病的有效方法。

(2)淘汰带毒母猪,慎重引种,定期监测是净化控制母猪猪瘟甚至消灭猪瘟的有效手段。

(3)自繁自养,加强卫生管理,定期消毒,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

(4)紧急免疫,发现疑似温和型猪瘟,应立即隔离并大剂量注射猪瘟弱毒疫苗,注射剂量为8-15头份/头。

(5)猪瘟严重地区采用乳前免疫。乳猪出生后立即注射2头份猪瘟疫苗,2小时后让仔猪吃奶。

(6)定期抗体效价监测。

6.猪瘟病毒的临床表现

非典型性猪瘟在猪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症状:

(1)带毒种猪:呈隐性感染,无明显临床症状但能垂直传播危害下一代,导致胚胎死亡和仔猪成活率下降,新生仔猪免疫力下降。

(2)带毒母猪:隐性感染的带毒母猪,病毒能通过胎盘屏障传给不同时期的胚胎。母猪产出木乃伊胎、死胎和弱胎。有的仔猪出生后表现精神沉郁、震颤、间歇性腹泻。有的呕吐和运动失调,皮肤出现出血斑块、皮肤水肿症状,病仔猪常在2至30天内死亡,致死率很高。

(3)感染隐性猪瘟的母猪所产的仔猪:哺乳期内仔猪生长良好,但断奶后仔猪连续出现症状,体温升高达41摄氏度,厌食,顽固性腹泻,粪便由褐色变黄色,后期失禁,粪便沿着后腿淌下,恶臭异常。病猪迅速消瘦,腹下部及耳根皮肤呈紫红色淤血,治疗无效,病程1周左右,最后死亡。

(4)隐性带毒的青年猪和育肥猪:此类型在生产中常见。病程长达1至2个月病情发展缓慢呈散发型。病猪体温稽留在40摄氏度左右,症状时轻时重,食欲时好时坏,粪便时干时稀。病程长者皮肤出现淤血斑和坏死块,以腹下部为常见。有时也出现紫耳朵、干尾巴、紫斑蹄。病猪的皮肤一旦破损或扎针后,局部淌血不止,血液凝固不良,也是本病的特征之一。病猪日益消瘦,日龄越小,病死率越高。部分育肥猪经1至2个月后可能耐过,但失去经济价值。

7.猪瘟病毒发病时的处理

(1)隔离封锁:一旦发生温和型猪瘟应立即隔离病猪,封锁疫区,并对畜舍及其周围进行大规模彻底消毒。

(2)紧急接种:对健康猪群或假定健康猪群(体温正常,尚未出现症状)接种猪瘟兔化弱毒苗每头4头份。

(3)治疗:早期可对病猪用猪瘟高免血清进行注射,疗效较好。也可用猪瘟疫苗大剂量(30~50头份)肌注。对症治疗,防止继发感染。抗生素可选用氟苯尼考、长效土霉素、喹诺酮类药物,解热可用安乃近或氨基比林注射液。另外注射维生素C、维生素K,以提高机体抵抗力和防止小血管损伤出血。中可选用大青叶、黄芩、黄柏、连翘、鱼腥草、知母、桂枝等按一定比例混合煎汁灌服,有助于病猪康复。

8.结语

随着畜牧业的不断发展,已经被证实免疫接种是防治猪瘟的主要措施,但至今仍未能研制出十分有效的药物来治疗猪瘟疾病。养殖户应做好预防工作的同时,还应该注意观察,如有疫情及时处理,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翁善钢.猪瘟的流行史和现状[J].业,2011(03).

[2]李新生.为何要强调对猪瘟的超前免疫[J].畜禽业,2003(04).

[3]张清洁,程根生,刘小燕,王强,易延彬,张爱平.引起免疫猪发生猪瘟的原因浅析[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01(02).

上一篇:水泥28天预测强度在普通混凝土临时配合比设计... 下一篇:绿色建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