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作家淳子:投资于修身养性和享受生活

时间:2022-08-19 03:32:51

海派作家淳子:投资于修身养性和享受生活

上海市常德路195号,是张爱玲的故居。这栋“刷了女人定妆粉般肉色”的老房子像极了那个曾栖居在此的临水照花人,历经沧桑却又兀自优雅,掖着旧上海无限的纷繁往事。

与淳子相约常德公寓的底楼咖啡馆。简洁的白搭配雅致的红,黑色长风衣上缀一朵镶钻胸针,神态优雅,目光明亮,与众不同。她似陈丹燕笔下《上海金枝玉叶》里的人物,一口清澈醇美的吴侬软语,一个温润精致的上海女人。在这家张爱玲旧时出没的Ling’s Café,我们谈写作,谈生活,也谈财富,谈旅游。

写作:为张爱玲拼写地图

和大部分都市人一样,身为复旦大学华商研究中心、海派文化研究社副社长的作家淳子其实也是个追星族。她的心中住着一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传奇女子――张爱玲。“我爱她的文学,我感动于她的尊严。张爱玲的作品有红楼的底蕴,那些对于人性幽微的刻及不可抑制的悲悯每每都让我无穷回味。”

说起淳子与张爱玲的“邂逅”要追溯到1993年。当时著名香港导演关锦鹏来沪拍摄根据张爱玲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红玫瑰和白玫瑰》。时任《明星访谈》主持的淳子机缘巧合地进入了剧组。在那里,她 “一口气读完了所有张爱玲的小说”,还随他们造访了小说中一个又一个的民国时代的空间。

但当时的淳子却还只是把张爱玲看作“人生的一个阅读对象”。真正让淳子动念书写偶像的还是在她从欧洲游学回到上海后的一段遭遇。“回到上海后,我发现大量的老房屋都被动拆迁除了,只凭旧时记忆里的地图可能就要找不到路了”,而这种“一直属于你的城市也可以忽然不见”的感悟,与张爱玲“房子毁塌、文明毁塌,普通人拥有的就只是一栋房子而已”的慨叹不约而合。“然后我就开始写这样一本书。”

在拼写这张人文地图的过程中,淳子也曾举步维艰,“太多东西无案可查”。所幸淳子与张爱玲是终究有缘份的:“凡是她住过的地方,也是我们家住过的地方,我一直在她的附近转来转去。”也正是这份冥冥之中“邻居情”,让淳子能根据自己生活的线索去推敲“张爱玲也许在哪栋老房子里留下过痕迹?”淳子谈到写作《张爱玲地图》的时候有些抑不住的激动:“做这些事的时候很有兴奋感,我仿佛成为了一个私家侦探。由于资料权限的问题,有些Case我甚至是请人托‘刑警803’去调阅抄写的。”

事实上,当代研究张爱玲人有很多,但从这个角度去诠释张爱玲的却是“独此一家”。淳子在图书馆翻阅的旧史料都是“鲜有人问津的”,有些甚至还覆着薄灰。“有些旧资料上积着的粉尘真的很厚,好几次我的过敏性鼻炎几乎是立刻发作。”但身体的不适却丝毫没有影响她精神的极度亢奋:“我会知道我是唯一找到他们的那个人!而这对于寻宝人来说,没什么更比这甜蜜的事了”。

功夫不负苦心人,现如今,这本凝结着淳子无数心血的《张爱玲地图》已陆续修订了5版,销量超过10万册。正如淳子所说:“张家四代的故事就是一部上海开埠史的缩影。读懂张爱玲,就读懂了上海。”

品位:与钱无关,与格调有关

淳子出身在一个“供给制”的时代,“家里的所有家具都盖着公章,父母也总是穿一身制服。我总觉得属于自己的就只是我的书和电脑。家里阿姨来我房间打扫的时候,我就抱起我的电脑和我的书,翘起双脚,几分钟后等阿姨扫完再落地。”而也许正是受到这份“供给制”的影响,让淳子不喜欢“攒钱”。她不爱花钱买股票或基金这样的 理财 产品,她选择把她的财富投资于享受生活。

淳子是一个“活在当下”的人。“我的减肥永远是从明天开始,我永远不会错过今天的享受。”她对金钱似乎有一种彻底的态度:“有多少花多少。”但这种花费并非挥霍,淳子自有一套“淳式”标准。“我也曾喜欢诸如LV、Chanel、蒂凡尼这样的奢侈品牌,不但自己去香港买包,还请朋友从美国代购。但后来我发现自己腻了,很多奢侈品也都被我转送给了喜欢它们的好朋友。”现在的淳子在购买昂贵大牌前会先考虑一个问题:“同样这1万多元用到生活别的地方能做什么呢?然后我发现,这笔钱够我马上出发去东京住上一个星期!去寻访川端康成笔下的民居、庭院或是茶室!”两相权衡,她就有了自己的标准答案。

淳子“活在当下”,但也“时刻认真对待工作”。资深电台主持人、海派文化研究学者、作家……淳子有很多头衔,但无论处于何种地位,她对自己的工作始终“做足功课,尽善尽美”。而这几十年的孜孜不倦所铸就的优美文字及职业素养,让淳子成了名副其实的“香饽饽”。这种“修身养性”的持续理“才”方式也使得如今的她能不花分文,仅凭自身的才华去获得与她情感情趣相匹配的生活享受。以法国罗纳大区旅游局的邀约为例,这段为淳子精心筹备、为期21天的葡萄酒与米其林三星之旅汲汲营营的就只是淳子执笔的一篇游记。

淳子在她的新书《上海格调》写道:“生活的品位与钱无关,与格调有关。”只寥寥数语,便道尽了这个睿智女子对生活和财富的精辟理解。而毫无疑问,淳子本身就是对这个句子最美好的诠释。

旅行:追寻文化的乡愁

淳子喜欢旅行。但也许是因为作家的身份,淳子的旅行和一般人相比还多了点“文艺”的味道。她的旅行是休闲,是放松,也是为了追寻“文化乡愁”。

“好比一个乐痴去奥地利绝不会放过维也纳,《茜茜公主》的影迷到慕尼黑也一定会去看一眼茜茜故居,每到一个地方总会有无形的东西牵引着你,这就是艺术与文化的魅力。”中国香港、京都、巴黎、伦敦、罗马、米兰……无论身处哪个城市,“我永远有着文化乡愁”。

茶花女的原形、毕加索时代的艺术女神、首家出版《尤利西斯》的莎士比亚书店、海明威创作《太阳从这里升起》的丁香咖啡馆……淳子是一个自由的行者,也是一个执着的寻者。“直到走进雨果的卧室,坐在他卧室的地板上遐想了一会儿,我才终于有了一种物归原主的感觉。你去过了,你物归原主了,你把他的那份文化乡愁放下了,你才会暂时安定。”

而最让淳子记忆深刻的是她在巴黎的那场“寻墓记”。那天的巴黎下着大雨,淳子在葬有潘玉良的巨大墓园中迷失了方向,墓碑太多,不啻大海捞针。迫于第二天就要离开法国,又冷又饿的淳子硬是在午休中的管理室前苦苦守候了几个小时,才终于在工作人员的协助下翻到了那页签有潘玉良最后一任情人王守义名字的底档。“当‘王守义’这三个大大的毛笔字映入我眼帘的时候,那种瞬间的狂喜与刹那的感动简直无法言喻!”

“旅行中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细节。我的朋友喜欢把我的旅行称作‘文化扫墓’。其实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是有着文化乡愁的,就像收藏夹一定要摸到藏品本身才能算数。很多东西待你走近以后就真的会感受到它们的体温,那种感受是不一样的,与你阅读的、想象的、揣测的都不一样。”

上一篇:美国人靠什么成百万富翁 下一篇:电话新骗术上演“窃听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