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小学语文新课程的回顾与反思

时间:2022-08-19 03:24:32

实施小学语文新课程的回顾与反思

摘 要: 全国各地小学都在实施新课改,语文教师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失时机地改革教学方法,推动新一轮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程改革 回顾反思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全国各校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小学语文老师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新理念。对此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时代在变,教材在变,人的观念也在变。语文新课标的颁布实施,对语文教研者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不仅是课程改革的热点,更是课程改革的难点。新一轮语文教学改革正悄然而起,语文教师要努力学习新课标,同时进行有力的探索。

面对新课标、新教材、新的教学目标和评价体系,我们有必要重新学习,甘当一回学生。认真领悟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区别新课程标准与以往教学大纲的不同,吃透新教材的特点,重构新的教学体系。不能自以为是,不然在教学实践中只能是“新瓶装旧酒”,或是“换汤不换药”。语文教师不但要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要载体,还有必要在新一轮教学改革中充当教研的先锋,边教学边研究,成为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同时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注意充当不同角色,既要当学生的教练员,又要当学生的陪练员,有时还要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应当说,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若是教师把握不好自己自新课改中的位置,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那只能失去方向,无所适从。

对于新课标、新理念,我们要理性对待。语文教学改革是必然的,我们不能拘泥于传统,裹足不前,但是又不能急于冒进,要结合旧教材,结合传统教学法,构建“在实践中尝试,在反思中研究”的教学新模式。在每一天的具体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从而得到不断的进步。教材资源的整合主要表现为语文教材内在知识结构的纵横交错,以及与其他学科、社会生活的联系。多年来,语文老师教学时习惯“满堂灌”,用理性肢解人文性很强的文学作品,用理性禁锢学生的审美能力,将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将一个个互为联系的知识点,肢解得零离破碎。学习新课标以后,教师在教科书的使用上,就要具备一种开放的理念,打破原来的照本宣科的模式,提倡“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这是教学的基本任务。语文课不一定局限于语文教材,应结合其他学习内容,开拓学习资源。并且结合生活,用于生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习资源的整合是一个极为广泛的概念,它包括学习方式、内容等方面。就学习方式而言,有整体学习、合作学习和个人学习三种。传统语文课堂是教师的一言堂,是教师的独白,是一对多的单一交流,忽视了其他学习方式。语文新课标提倡研究性、探讨性、自主性的学习方式,主张师生、生生、人机等互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仅有的学习资源中获取最大的教学效益。

协调语文教学与家庭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影响语文教学的因素众多,取得家长的关心支持、参与学科改革是非常重要的。经过这些年的教学,特别对于现在任教的这个班级,我的感受更深刻,家长的支持在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我们这个班级是一个非常不错的班级,能人不少,根据以往的考试情况来看,应该说是很好的。但是,我们班有一个最大的缺憾,那就是有人经常做不完作业,而且不是一个、两个。这些学生影响了整个班级的成绩,让老师、课代表、小组长花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经过一个学期的接触,特别是和家长的交流接触,我深深地感受到,这和家长的态度、家长的支持与否密切相关。这些作业经常完不成学生的家长的态度足以说明家长的关心和支持对语文教学改革是多么的重要。

与作业经常完不成学生的家长交流时,他们无一例外地说了同一句话:“我问她了,她说做好了。”更有一个家长说:“家校联系本我昨天问她了,她说签字了,让她爷爷签字的。”我把家校联系本给她看后,她又说:“以前她也经常不做。”从这几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东西。还有一个家长跟我说:“晚上他不做,他总是早上起来做。”说实话,我对这句话真的非常怀疑。早上起来做?那么晚上在家里干什么?冬天早上起来做作业也来得及?在后来一次交流中,家长道出了他的真实想法,他说:“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好了。”

有的家长经常和教师保持联系,经常在家校联系本上写一些反映学生在家作业的真实情况的话。这对教师的工作帮助是非常大的,确保教师的工作在真实情况下进行,这样教师的工作肯定是有效的。语文教学离不开家长的全力关心和支持。

总而言之,对于新课标、新教材,大部分教师尚处于学习阶段,实际经验不多,也许正因为如此才增强了它的诱惑力,我们为之研究的空间才是极为广阔的。当然,课程改革是漫长和艰巨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习新课标,不能形而上学,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曲解。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我们要怀疑、要创新,但不能完全摒弃,而要去伪存真、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推动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上一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三注重” 下一篇: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