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勤工俭学与创业分析的高职教改模式探讨

时间:2022-08-19 02:54:14

基于勤工俭学与创业分析的高职教改模式探讨

摘 要:通过问卷调查与分析,发现勤工俭学与创业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如大学生勤工俭学次数和工作智能水平与其创业意向有极强的正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建设校内与校外创业环境等方式提出高职院校创业导向的勤工俭学教育模式,作为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

关键词:高职院校;勤工俭学;创业导向;模式

作者简介:罗晓芳(1964-),女,浙江义乌人,义乌工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经济学,应用数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8)02-0014-03

勤工俭学也称勤工助学,在不同的时代,勤工俭学的目的、内容及组织形式各不相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勤工俭学的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勤工助学不再是学校贫困生、特困生的“专利”,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向所有在校大学生提高其多方面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和良好机会。关于勤工俭学的功能,已有许多学者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探讨,大多致力于勤工俭学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知识结构的完善、开拓眼界、心理素质的培养、社会经验的增长和就业信心的增强等方面的研究,而有关勤工俭学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目前仅仅散见于一些刊物,也仅从面上来阐述勤工俭学的创业教育功能,未见有相关实例或数据说明。所以,针对目前学术界就勤工俭学与大学生创业关系的研究有待深入的现状,本文以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靶区,通过问卷调查及学生访谈的方式,分析研究勤工俭学与大学生创业意识及能力的相关作用,继而提出高职院校创业导向勤工俭学的教育模式。

一、勤工俭学与创业的相关性分析

本文以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学生为个案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800份,实际回收问卷741份,有效问卷727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1%。问卷发放范围涉及学院8个系的18个专业的三个年级的学生,分别占学院所有系部(8个)和所有专业(23个)的100%和78%,调查具有较高的覆盖率。所以,此次调查的样本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和较强的科学性。

(一)勤工俭学对大学生创业的作用调查

对于勤工俭学与大学生创业之间的作用,调查显示,有652位学生认为勤工俭学对大学生创业有帮助,有50位学生认为不太清楚,仅有25位学生认为没有帮助,分别占调查学生总数的89.7%、6.9%和3.4%(如图1)。充分说明,大多学生认为在校期间进行勤工俭学对今后的创业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和价值。尤其对高职学生来说,在校期间除了接受一定的实践实训课程之外,再进行一定的勤工俭学活动,对其今后创业意识、创业动机和创业能力的培养都有极大的作用。

(二)勤工俭学与大学生创业意向的相关分析

在得出在校勤工俭学对大学生创业有一定的帮助作用的结论后,尚不足以肯定勤工俭学活动与创业相关或者也不能确切得知勤工俭学对大学生创业到底起多大的作用,所以有必要对二者进行定量分析。这里用调查中的两组指标进行分析,其中一组指标是对是否参加过勤工俭学活动的调查,简称勤工俭学(X1);另一组指标是对是否想过毕业后自主创业的调查,简称创业意向(X2),分析其两者的相关性(R)。借助于社会统计学软件SPSS,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一般情况下,对于相关系数的值R,―R―≥0.7时,属于高度相关,0.4≤―R―<0.7时,属于中度相关,0.1≤―R―<0.4时,属于低度相关,―R―≤0.1时,为不相关。从表1可以看出,勤工俭学(X1)与创业意向(X2)为正向中度相关,相关系数为R=0.556。在显著水平a=0.01时,经双尾检验,通过显著性检验。也就是说,在校大学生进行勤工俭学活动与其今后创业意向总体上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相关系数较高,属中度相关。

(三)勤工俭学时间长短与创业意向相关分析

调查发现,参加勤工俭学活动的学生在勤工俭学上所用的时间的长短或次数与创业意向强弱也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即参加勤工俭学活动时间越长,其创业意向就相对越强。由于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活动所花费的时间无法用一个合理的时间单位来表示,所以这里用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的次数来进行分析说明。本次调查的727位学生中,参加过勤工俭学活动的学生有607位,占调查对象总数的83.5%,调查中大学生具体参加勤工俭学的次数与其对应创业意向情况如表2所示。

如表2所示,根据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的次数的多少,将其分为8个阶段,分别有对应的勤工俭学频数及频次。如,没有参加过勤工俭学活动(0次)的学生,有120位,占调查总数的17%。同时,也统计出每个阶段所对应的创业意向频数和创业意向频次。如,在参加勤工俭学次数为0次这一阶段时,有85位大学生有创业的意向,占该阶段勤工俭学频数120位的71%。

通过表2其实不难发现,随着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次数的增多,其创业意向的频次呈逐渐上升趋势。如,在勤工俭学次数为1次的阶段,其创业意向频次为62%,2次的阶段为70%,4次的为77%,6次的为93%,6次以上为94%。即,随着大学生勤工俭学次数的增加,其接触社会的胆量与勇气也在不断增加,同时其观察能力、知识结构、工作经验、社会阅历等均较以往有所提高,为人处世的态度也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所以他们会有更多的自信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其创业意向较以往就有明显的提高。为了进一步证明其二者的关联性大小,选取两组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其中一组为参加勤工俭学次数,另一组为创业意向频次,借助SPSS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根据表3的数据可知,参加勤工俭学的次数与创业意向存在高度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708,且经双尾检验,通过显著性检验。

(四)勤工俭学活动的智能水平与创业意向分析

调查发现,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活动所涉及的智能水平与其创业意向之间也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即涉及脑力劳动的勤工俭学要较体力劳动的勤工俭学对大学生来说具有更强的创业意识,也就是说随着勤工俭学活动智能水平的提高,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积极作用越强。据统计,学院学生参加勤工俭学的具体工作涉及教室清洁、发放传单、家教、服务生、钟点工、促销、导游、外贸等,具体见表4所示。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勤工俭学工作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差别,即智能水平的差别,本文给其赋以一定的权重。如,给教室清洁工作的赋以0.3,从事外贸工作的赋以0.6等。从表4可以看出,随着勤工俭学所涉及工作的智力水平的提高,其创业意向频次也有逐渐增高的趋势。如,教室清洁的权重为0.3,其创业意向频次为0.6,外贸的权重为0.6,其创业频次为0.85。这说明,脑力型勤工俭学较体力型勤工俭学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更有明显的效果,其创业意向也更为强烈。为了进一步证明其二者的关联性大小,选取两组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其中一组为工作内容创业权重,另一组为创业意向频次,借助SPSS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根据表5的数据可知,参加勤工俭学的工作内容与创业意向存在高度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797,且经双尾检验,通过显著性检验。

总之,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勤工俭学不但对大学生创业有一定的帮助作用,而且勤工俭学与大学生创业意向存在正相关关系,属中度相关;

2.勤工俭学次数、勤工俭学的智能水平都与大学生创业意向存在正相关关系,属高度相关;

3.积极重视及建立适合高职院校发展的创业导向勤工俭学教育模式,对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提升及大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建立创业导向的高职院校勤工俭学教育模式

(一)建立创业导向的勤工俭学教育模式的意义

1.勤工俭学不再是贫困生的专利

目前,在大多数高职院校,勤工俭学已不再是贫困生的专利,而是贫困生与非贫困生为参与社会实践、增加社会经验、充实自身、继续提高综合素质,进入社会前进行锻炼的有效途径。主要归因于社会经济的高速腾飞,科技的进步及人流、物流、信息流快速交换。在这种大环境下,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许多大学生无暇区分或者藐视贫困生群体,反而认为学校为贫困生提供的勤工俭学等岗位是其锻炼的好机会。所以,许多大学生都想借助于勤工俭学的途径来锻炼、充实和全面发展。当然,这里也不否认勤工俭学对贫困生的经济作用和高校在勤工俭学方面对贫困生的倾斜。

2.是对国家关于高校勤工俭学政策的响应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高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成长成才并实现社会化”。勤工助学作为高校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渠道,在引导学生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已成为大学生社会化的一条有效途径。

3.是实践实训课程的有力补充

高职院校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理论课程学习的同时,都有相应比例的实践实训环节,但实践实训课程大多也是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在教师的“监督”下进行的,缺少相对的“自主”与“创新”。相比之下,创业导向的勤工俭学活动更能体现大学生的价值,更受大学生的欢迎。归因于:(1)创业导向的勤工俭学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自立意识,减少依赖感,增强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2)创业导向的勤工俭学能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竞争意识,增强心理承受能力;(3)创业导向的勤工俭学可以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可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4)创业导向的勤工俭学还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组织协调能力、信息获取能力等课堂上不易学到的知识。

(二)建立创业导向的高职院校勤工俭学模式

1.建立校内勤工俭学创业环境

高职院校在校内仅仅为大学生提供劳务型勤工俭学岗位是不够的,还应在校园内划出一块类似于“大学生创业一条街”或“大学生创业园”(以下简称创业园)的大学生创业空间,通过多种宣传手段让学生了解该创业园的目的及学校的用意。把其内的店面通过招标的方式转包给想创业的大学生。创业园管理部门要严格对申请者材料的全面性、规范性和科学性进行把关,如对将要经营的项目是否经过可行性论证、市场分析以及市场定位等调研,还要求提供详尽的调查报告、创业计划书等材料。在此过程中,创业园管理部门可以开展“创业设计大赛”、“金点子比赛”等创业大赛,烘托大学生创业氛围的同时又对一些好的创意予以积极的肯定,增加他们的创业自信心。

在随后的实体建设中,首先,鼓励他们从设计、实施、门面装修、货源采购、内部管理到销售服务等让学生自己去做,学生可利用假期时间到相关的单位实习培训。其次,鼓励他们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管理,从经理到部长、服务员全部由学生担任。创业园管理部门起监督管理作用,监督其规范经营的同时防止承租者私下把店面再转租给学校教师或校外商家。通过这种社会化的创业方式不但大大地培养了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沟通和创业能力,还消除了勤工俭学在部分贫困大学生心中的尴尬印象。

2.培养校外勤工俭学创业环境

培养良好的校外勤工俭学的创业环境也要经历一个让学生意识、关注到行动的过程,所以在校内进行各种创业宣传及教育活动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学校可以开设“创业案例”课程作为高职教育的公共必修课程,该课程主要讲授国内外知名企业创业的案例,把这类企业的成功经验讲授给学生,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邀请地方知名企业老总或企业高层管理者来学校做创业讲座,谈企业创业过程中的得与失,苦与乐,经验与教训等,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创业过程的艰辛与波折,从而就有了创业过程可能会出现的种种情况的心理准备,将来不至于出现创业成功过喜、创业失败而过悲等极端情绪。最后,高职院校勤工俭学管理部门或各系部应广泛与地方企业建立长期密切的联系,掌握行业企业发展动态,及时为学生提供各种行业信息,为学生选择校外勤工俭学岗位提供依据。同时,学校鼓励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到企业打工,或者利用自己的智力、知识和技术优势参与个别新企业的创立与规划。总之,通过这种创业导向的勤工俭学活动,既为他们将来开展创业活动积累经验,也培养了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国内外成功的创业人士的经历也都证实了这一点。

参考文献

[1]毛宇锋.勤工助学:大学生社会化的有效途径[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5,(2):112-114.

[2]段徐,祝秀香.高校勤工助学的创业教育功能[J].教育与职业,2006,(6):24-25.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7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FJB070520);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十一五”规划课题资助项目(GZGH2006005)

上一篇:新加坡成人教育的特色 下一篇:基于行动研究理论视角的高职示范校建设概念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