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ISO26000五年协商路

时间:2022-08-19 01:29:35

2010年5月21日上午11点23分,在由470名委员参加的ISO史上最盛大的哥本哈根工作小组会议结束日上,ISO26000的最终草案在全体起立的鼓掌声中通过。这是多方利益相关方历时5年协商终于开花结果的瞬间。作为从一开始就参与工作小组会议的人员,我心中百感交集。其后,确定的最终草案在9月12日各ISO成员国所进行的国际投票下得到了最终承认,并决定于11月正式发行。

值得一提的是,赞成票达到了93%,这应该是最终投票中的高支持率吧。在今年2月进行的前期工作――对DIS草案的投票中,只有67%的支持率,勉勉强强地得到了通过。与此相比,最终的投票有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上一次投了反对票的中国在这次转投了赞成票。我认为这一转变起到了增强该标准正统性的效果,对今后在世界各地的接纳及渗透而言具有重大意义。

什么是ISO26000?

用一句话来说,ISO26000就是有关组织社会责任的指南文件。是以令可持续发展这一价值观在所有组织中得到渗透,将对环境及社会的关怀作为组织社会责任列入其决策及活动之中作为目标的全面且具体的指南。

2001年,在成为标准起草之源头的ISO/COPOLCO(消费政策委员会)上,当问题被提出之时,曾作为CSR即企业社会责任标准进行过探讨。然而,在接下来探讨标准起草之必要条件的阶段,大家认为“应该履行社会责任的不仅仅是企业”,于是决定去掉代表企业的C,将其作为更普遍的SR标准开始起草。尽管如此,对于企业来说,当然可以将其作为CSR标准来利用。

说到ISO,众所周知,如同环境管理方面的ISO14001一样,是对标准的要求事项进行符合性认定的认证标准。但此次的ISO26000是本身没有要求事项的指南文件,因此,不可能进行符合性评估。正因为如此,不仅不能进行第三方认证,也无法自己宣称自己符合。它被定位为详尽记载了所有必要建议的文件,以便组织能致力于履行社会责任。

ISO26000记载了什么?

现有关于CSR的国际性标准,有联合国全球契约及GRI指南等。ISO26000并不是将这些文件排除在外或包含其中的文件,而是与其并存的。ISO26000的特征是,从社会责任的背景、原则到活动主题、具体行动、参照文献,应有尽有,应该是最全面、最包罗万象的国际行为准则吧。即使说它是记载了所有想要知道的有关社会责任事项的最新、最强指南也毫不夸张。

标准中提出了7项原则(附表1)、7个核心主题(附表2),还记载了400多例具体的组织行动案例。组织应该致力于环境与人权等全部7个核心主题,但可以选择性地实施更详细的活动课题及具体行动。其优先顺序的排列应该在倾听利益相关方意见的同时,由组织自己来进行。

这样的对话等于和利益相关方之间积极交流,这就是利益相关方参与,且被认为是重要的方法之一。参与不仅是活动课题的集中,还使有关社会责任的活动得到方方面面的鼓励。此外,对于组织方面联合利益相关方开展合作也很有效。可以说,参与是组织在积极致力于社会责任时不可或缺的条件。

在7个核心主题中应该特别加以关注的就是人权。在起草时是以2008年J.Ruggie教授向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提交的报告书《有关商业和人权的框架》、即所谓的Ruggie报告的框架为基础的。作为在企业与人权领域中的具体行为准则新标准,虽然实践性的指导及理论体系等与环境领域等相比还不是非常完善,但今后必定会影响到各个方面。例如,在寄望于已开始修订并将于明年春天完成的OECD跨国企业行动指南中,人权也被设定为应该充分叙述的主题,预计ISO26000中所记载内容将在其中得到参照并产生深远影响。

同时,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最重要的就是“融入”的观点。融入社会责任指的是使社会责任与组织的活动一体化。举例来说,就是不能视慈善活动为社会责任替代物,而是应该将组织对社会及环境的关怀作为日常活动及决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企业应如何有效利用ISO26000?

ISO26000不是认证标准,也不是受某种方法论或程序束缚的内容。正因为自由度太高,企业间出现了不知所措的反应。那么,应该如何使用才好呢?

对于正考虑致力于社会责任的企业而言,作为集最佳实践之大成的ISO26000,无疑是点子及启发的宝库。而且,不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在审视社会责任、从整体观来集中活动目标方面,应该也可以有效利用。

对于已经开展活动的企业而言,ISO26000将成为用于进行自我评估、了解自己的优势与缺点等的最佳工具。由于它是基于国际协商、集利益相关方的期待之大成并具体记载的文件,因此,可在重新认识自己公司以往的活动,制定今后的战略之际加以有效利用。

不论哪种情况,首先必须充分理解社会责任的背景及原则等基本内容。CSR是应用方面的问题,无视自己公司的事业特征等,机械地致力于所有项目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反之亦然,ISO26000中的行动并不是社会责任的全部内容,应该认识到这些毕竟只是例示。从记载的行动中获得启发,从而致力于与自己公司事业相符的独有课题,这是应该受到鼓励的。

此外,企业在遵循ISO26000的同时,对重新评估现有的指南等,加以有效利用也应该是有益的。

在ISO26000之际,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时隔6年对1991年制定的企业行动进行了修订。该企业行动将1282家会员企业就自主履行事项商定的内容作为日本企业CSR的行为准则,已得到了最广泛的利用。迄今为止已经修订了5次。这次对于包括实施指南在内的全部内容进行了大范围的修订,其主要目标是与ISO26000相呼应。不仅是本身,在新增具体行动的实施指南中也反映了该国际行为准则的精髓,成为与新时代相应的且全球通用的行为准则。

由于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将每年的10月定为企业伦理月,因此,已经赶在这之前对该企业行动进行了修订,9月14日正式,现已在网站上公布,并计划在今后刊登全文的英文译本。我由衷希望,藉此次修订的机会,该企业行动不仅能作为让ISO26000在日本企业中得到渗透的一个工具发挥作用,还能在中国及世界各国也作为可以参照的行为准则得到有效利用。

独一无二的制定过程及其意义

ISO26000之所以被称为新时代的标准,不仅在于它的理念及标准的内容,还在于其独一无二的制定过程。

此次,ISO首次采用了正式的多利益相关方参与过程。由来自政府、企业、劳动者、消费者、NGO及其他有识之士的6类代表,以全部平等的立场彻底讨论、不断协商的方法参加工作小组会议。不难想象,这5年来对于全体参加者而言,也是一个珍贵的学习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另一个重大特征就是有ISO史上前所未有的大量发展中国家的参与。每多开一次工作小组会议,都会不断地增加发展中国家的委员。最终,发展中国家的委员人数竟然达到了发达国家的2倍。应该说,在发展中国家接纳指南,自主自发地开展行动,使其在各国得到渗透方面,参与过程的这一行为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要汇总这么多的意见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审议居然从原本计划的3年拖延了2年之久,这也成为史无前例的工作小组会议。就如组织实施起草小组的负责人Jonathan Hanks先生所说:“我的工作就是给所有参加者带来不幸。我总是要注意应该如何平衡地去分配牢骚和怨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完成的指南也是妥协的产物。但是,这应该称之为best compromise(能够做到的最好的折衷办法)吧。过程中的广泛参与以及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协商,就是该标准的显著特征。同时,也是正统性的源泉。

在日本,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的社会责任经营小组会议中设有ISO26000的工作小组,这5年间竟举行了多达140次的聚会,为日本产业界能够始终不断地提出意见和方案作出了重大贡献。

例如,在工作小组会议的初期阶段,快速提出的日本产业界的全文草案就作为一种雏形,对促进工作小组会议的讨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在从标准的框架到细节方面,都对现行草案产生了深远影响。我认为,为了使ISO26000成为便于使用的指南,可以说正是他们在努力反映作为CSR实践者的经验和见解的同时,还提出了日本式或亚洲式的社会责任观,为标准的制定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在参加工作小组会议的5年间,我作为专家自己一直坚持在做的就是,在指责其他人提出的方案时,不仅仅指出其缺点,而且努力提出可替代的、更好的方案。我想,这不正是在百家争鸣、多立场意见纷纭错杂的多利益相关方参与过程中最重要的对话方式吗?

什么是有建设性的对话?主动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有多重要?参加了这历时5年的独一无二的过程,我深切地感到从中得到的收获之大。

上一篇:人保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副所长张峻峰:一次充... 下一篇:企业社会责任:目的还是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