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读书征文范文选:读鲁迅

时间:2022-08-19 12:01:14

中学生读书征文范文选:读鲁迅

读鲁迅

文 张 异

最近偶然对鲁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概是上个星期五,我正在找书,无意间发现沉睡在角落里的一本《新读写》,那是本纪念鲁迅专辑,从拿到它到现在,我竟翻都未翻过,而细细品尝,竟发现别有一番情趣。(开首通过叙述性的笔调确立了文章的写作内容,暗合了“读书”的要求,但未点出“青春”)

不晓得为什么,(“不晓得”是口头语,应改为“不知”。)就是不喜欢鲁迅,总觉得他的文章都很深奥,难以理解,大多都是反映生活、批判人民的,乏味极了。本刊封面上陈鸣树的一句话引起我的深思:阅读鲁迅,是一种幸福;无视鲁迅,是一种不幸。(上下句之间缺乏必要的过渡,应在句首加上“然而”一词,以示转折。)难道我的无视鲁迅真是一种遗憾?如果真是,那么得让我知道为什么不幸。

翻开孤独已久的书刊,几个大字刻在我心底——“鲁迅:不死的民族魂。”这几个大字震撼了我。1936年11月19日是一个令人悲伤又惋惜的日子。就在那天,鲁迅离开了。虽然他死了,但是他的灵魂不会死,他的文章不会死,他的伟大精神不会死,并且会长存,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人们。鲁迅的文章具有强烈的批判性,感情激烈,尤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坚决的态度,使人们奋起,使社会进步。(可改为“促社会进步”,避免行文的重复。)

也许很多人都认为鲁迅的文章太偏激,好像在骂人,我一开始也这么认为,等我读了温儒敏的“今天,我们怎么关注鲁迅”,(引号应改为书名号。)才慢慢理解,鲁迅的批判骂人是难能可贵的民族自省,我们可以从《阿Q正传》,看那些丑陋的中国人。鲁迅这么说是为了什么,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是为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们应为有鲁迅而感到自豪。

有人问“鲁迅是谁”,废话,鲁迅就是鲁迅了呗,但仔细想想,我确实不知道鲁迅是谁。从小时侯(改为“时候”)到现在,对于鲁迅只是书本上的印象,在我脑子里,鲁迅只是抽象的概念,没有真实感,(改为“具体的形象”,和上文形成对称。)让我记忆最深的是他那一字胡,活脱脱一个隶书“一”字,他既不上翘也不下拖,笔直的,也正和他人一样,正直朴素。一心为国家为人民,无丝毫私念。

认识鲁迅是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一面》,后来也经常听别人说关于鲁迅的小说如《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不过因为没兴趣,也没时间,就没有看,后来我订了初中语文新课标必读里面的一本《朝花夕拾》,不过可惜我只读了里面的一篇《阿长与〈山海经〉》,那时我看书大都冲着故事情节的有趣来看,从不思考作者想表达什么在文章中寄托了什么样的感情。(这里的语言表述不经济、少文采,“后来”、“不过”的重复更加重了这一缺陷。)现在想想,再读一遍,并带着鲁迅是想表达什么的疑惑去读一下。这一次,我读出点味道来了,大概鲁迅是想表达对阿长的善良和热心朴实的赞美,对封建社会女性地位低下的不满吧!

鲁迅很难读熟读透,而我只品味了其中千万分之一,那么一小块就已经有满足感了,鲁迅的文章真的很耐人寻味,真如陈鸣树所说:阅读鲁迅,是一种幸福;无视鲁迅,是一种不幸。让我们乘青春年少开始阅读鲁迅吧!(结尾照应了开头,点出了“青春”和“读书”。)

【简评】

这一篇文章基本上符合题意。小作者根据命题的要求而展开,从鲁迅着手,写出了自己的“读书”,结尾出了“青春作伴”,能体现“青春作伴好读书”的主题,中心明确。语言上不够简洁,缺乏文采,还出现了错别字和病句。但从总体上看,文章的内容比较实在,立意比较深刻,结构比较完整,语言基本通顺。所以,本文被评为三类文。

上一篇:“寻找身边好老师”征文比赛小学组三等奖作品... 下一篇:植树节小学生演讲稿范文两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