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农村初中美术课的现状

时间:2022-08-18 09:13:05

剖析农村初中美术课的现状

摘 要: 我国农村的初中美术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其中学生学习兴趣低下是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下的原因很多,本文从家庭的误导、学校因素、学生自身因素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指出,只有教师转变观念提高自身修养、学校完善教育、家长端正认识正确引导,才能促使学生增强对美术的兴趣,提高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关键词: 农村 美术教育 美术兴趣

近年来,我对周边幼儿园、小学、初中(本校)的部分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对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对美术的理解(美术的作用),以及父母对美术的认知、学校美术课的开设情况、教师的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结论是:从孩子涂鸦期到幼儿园(中班)期间,孩子喜欢画画的占调查人数的99%,小学低年级占89%,小学中高年级占79%,到了初中则出现分化,对美术感兴趣的只能达到59%左右了。多年的义务教育、素质教育,竟然让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下降了如此地步。当然,原因很多,其中还包含了所谓的有的学生没有“天赋”,但我想,除了“天赋”以外,更多则是跟学生受教育的环境有关。在这里,我就根据这份调查报告和自身多年的美术教学经验,剖析农村初中美术教学的现状。

一、外因――家庭的误导

从涂鸦期到幼儿园这段时间,大多数家长看见自己的孩子画画时一般都会给予鼓励和表扬,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小画家”,内心充满了成功的喜悦和对画画的向往;而上小学后则突然以考试成绩来衡量孩子的能力,这就使得孩子错误地认为提高考试成绩才是学习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美术的兴趣爱好或者是绘画能力则是次要的,于是本来喜欢美术的天性就被慢慢扼杀了,取而代之的就是考试成绩。有了这个思想以后,美术课当然在孩子的心目中就成了可有可无的课程。再加上家长在平时生活中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要好好学习,考到一个满意的分数,考取一个满意的高中,就更加助长和肯定了学生对分数的追求,学生逐渐也就放弃了自己童年的梦想,放弃了从小就喜欢的美术,放弃了对自己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全心全意追求高分数、好高中。

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单位,可如今的社会告诉学生:美术课是个无关紧要的课程,学习成绩才是重要的,只有考到好的成绩才是“硬道理”。就这样,很多家长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忽略了对孩子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只要求孩子追求单一的好成绩、好高中,强制甚至是变态地引导孩子追求成绩,就这样完全扼杀了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所以,要想提高素质教育质量,家庭教育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教育,单靠学校是不完整的、不全面的,只有家庭和学校联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教育。

二、内因――学校的因素

以前在应试教育的约束下,大家的心里都是唯分数论,因为“一考定终身”,大家都围绕着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转,一般学校也只注重学生考试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所以很多学校就只是虚设美术课(美术课只在课表上),甚至没有排设美术课,对美术教育形成了很大的压力。当然,现在已经有了很大转变(美术课能开设和真正上了),但其实美术教育的成效还没有完全的转变和改观。不容置疑的是,美术教师队伍中有许多非专业的美术教师,他们本身就不懂得美术,也没有学过美术理论和专业知识,这样就上台去传授美术知识和理论,学生能接受吗?美术教育是个相当专业的教育,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怎么能讲清线条、色彩、造型呢?不了解中外美术史和美术专业理论知识,怎么能引导学生读懂一幅名画呢?我想,这些不合格的美术教师不是误导就是糊弄,根本谈不上进行审美教育,更不要说开展创新教育了。

因此,要想搞好农村初中美术教育,教师这个环节也需要“投资”。如,农村学校的美术资料(挂图、网络、美术教具、画板、画架等)已是相当丰富了,可以说是一应俱全。但或许就因为没有专业教师的缘故,它们只能暗藏在角落,爬满了灰尘与蛛网,因为现有的美术教师不懂得怎样来使用这些专业的器材,所以学生依然只能坐在教室里临摹书本或挂图上的画,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气氛一点也不活跃,甚至是枯燥乏味,完全是为了上课而上课,可以说令学生倒胃口。这些教师完全有必要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然就是“毁人不倦”。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只能逐渐失去了原始的美术兴趣,对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只能是“雪上加霜”。

三、学生自身――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

初中生是一群特殊的学生,他们处在一个特定的年龄阶段,因此教师平时在工作中,应该多了解他们,和他们交朋友,尊重他们的想法和创意。由于年龄段不同,学生的思维方式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就拿我校的初一和初三学生来讲,虽然年龄只差2岁,但性格特点和思维方式却有天壤之别。初一学生还没有褪去小学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也比较单一;而初三学生则是“老道”了许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比较成熟的思维方式。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课堂语言和教学方法来和学生进行交流、互动,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喜欢美术课。

在生活中,喜欢美术的人基本表现就是:看见自己喜欢的物体和风景有描绘的冲动与激情,看到有感染力的作品就会受到鼓舞和感动。要想达到这个效果,教师就要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激发其对美术的热情。比如初一“校园伙伴”一课,教师就要讲清人物的基本比例:人站着的时候是七个半头高,坐着的时候是五个半头高,盘着的时候是三个半头高,跪着的时候是四个半头高。人脸部的比例:三停五眼等。讲清了以后教师还要示范作画,让学生知道作画步骤及用笔方法,然后才能让学生做作业,作业要求是画同学半身像或全身像。在作业过程中总会有个别学生提出要画两个同学或者是多角度的描绘;有的要画自己的父母或者身边最熟悉的人;有的甚至要画自己喜欢的卡通人物或小动物。我仔细分析了一下这些学生的想法:要求画多角度的可能觉得自己能画得更好,这些学生基本功好,因此要给予表现的空间;要求画自己父母的是因为他最熟悉他们,能更好地把握他们的特征,画得形象逼真;而要求画卡通人物或小动物的同学可能是因为表现能力一般,或者不是很自信,怕自己画得不好而遭到其他同学的嘲笑。这时,如果教师否定他们的想法,强制让学生照自己的安排来做作业的话,就有可能使学生的绘画热情受到挫伤。这样,作业就不能顺利做完或勉强完成但质量不高,而给学生的绘画热情“浇了一盆冷水”。因此,在课堂中应该给学生一定的自,让学生从兴趣出发,画自己喜欢的人物、卡通人物或动物,因为这样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要把握好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及时找出他们的闪光点,给予表扬和肯定,再让学生画教师布置的作业,让学生“乘胜追击”,完成一张满意的作业。

总之,作为美术教师,我们应该尽力从自身做起,从自己的工作做起,努力改变教学环境,转变教学理念,从最基本的课堂抓起,备好、上好每一堂美术课,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因材施教,以点带面,从而带动全体学生喜欢美术课,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让学生知道美术课是轻松快乐的课堂,是能真正学到很多有用东西的课堂,而并不是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作用、“玩玩”就算了的课堂。

参考文献:

[1]王道均,王汉澜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顾平著.学校美术教育方法研究.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3]杨辛,甘霖,刘荣凯著.美学原理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华南竹枝词中成语的活用现象考察 下一篇:大学钢笔书法课教学的几点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