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理论研究综述

时间:2022-08-18 07:48:47

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理论研究综述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的当代社会,企业集团因其具有的诸多优势而发展迅猛,其中内部资产市场对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内部资本市场理论是研究企业内部资金配置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本文主要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内部资本市场理论研究的重要文献,系统的揭示出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性及其效率的来源。

关键词:内部资本市场;配置效率;控制权差异;融资约束

一、引言

在现代社会中对于经济资源的配置最核心的内容是合理进行资本配置,因而对于公司而言实现有限资本在各个投资项目之间的优化配置是提高公司效率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一般而言,公司的资本配置过程需要两个主体的密切配合:一是外部资本市场(ECM),负责将社会资本合理分配到企业里;二是内部资本市场(ICM),企业总部对于各分部及各投资项目的分配资本决策。要在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过程中达到高效率,ECM和ICM这两个环节都应该保证应有的效率。在现实经济环境中,大型的企业集团普遍存在ICM以及相应的资本运作,由此可以看出ECM存在的前提下ICM的必要性以及ICM对于企业集团整体利益的提升所具有的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ICM理论产生与发展

阿尔奇安( 1969)、 韦斯顿( 1970)、 威廉姆森(1975)认为企业集团与外部资本市场相比更像是一个微型的资本市场,各事业部之间需要对投资的多寡展开竞争以获得更有利的公司现金流量分配,相应的他们把这种竞争资金分配的现象命名为“内部资本市场 ”。此后,内部资本市场理论日益发展成为理解企业内部资源配置的重要基础性理论。派尔和 施瓦达萨尼(2001) 重新阐释了ICM的定义,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决定资金分配模式的机制,公司总部与下属各部门都是该机制中的主体。

20世纪80年代,格罗斯曼和哈特(1986),哈特和摩尔(1990) 从产权为切入点研究企业理论,从而为ICM的研究开启了规范分析的时代。20世纪90年代以后, 对于ICM的研究走向了规范化分析的模式,如斯坦因( 1997) 在其建立的模型中引入融资约束因素, 并在此情形下考察了ICM如何优化资本配置。斯坦因指出, ICM相对于ECM更能够提高内部资本配置效率并创造出新的价值,其原因就在于CEO有权利进行“挑选胜者”(winner-picking)的活动,这个原因也很好的解释了ICM的现实存在性。ICM的好处不仅如此,ECM中存在的信用约束问题在ICM中很好的化解了,因而投资机会的融资约束得到了放松,企业得以创造更多的价值。盖特, 斯卡夫斯坦和斯坦因三人(1994) 提出了“剩余控制权”的概念,他们认为在ICM发挥作用的过程中,企业出资者与ECM出资者的区别就在与企业总部不仅直接拥有企业内部资产并对其拥有剩余控制权,这一本质的区别使得企业在信息沟通、监督激励机制等方面的表现在ICM与ECM相差很大,这是学术界首次认识到控制权差异可能是ICM拥有较高资本配置效率的来源。

拉亚, 瑟维斯和正格勒斯三人(2000) 从委托理论的框架思考了ICM对于内部资本的配置过程,他们认为这属于激励合同的一部分,其中拥有企业内部资本配置权的CEO是委托人,分部经理是人,他们进一步研究得出ICM在配置资本时具有所谓的“平均主义”(Socialism)特征。更重要的是ICM拥有另外一个重要的特征即CEO 又是企业所有者的人,这一个新的认识促使斯卡夫斯坦和斯坦因(2000)构造了一个扩展的两层次的委托模型以实现对于企业内部资本配置过程的真实描画。在构造两层委托模型的过程中,他们考虑了经理人员可能发生的寻租行为(Rent-seeking),并假设CEO具有采取资本配置方式决定部门经理薪酬水平的偏好。研究的结论证实了ICM的“平均主义”特性,并且经理人员的寻租行为反过来威胁到CEO的地位, 后者不得不在资本配置中进行妥协,进而降低了ICM的资本配置效率,他们的研究还强调了完善组织结构设计对于完全发挥ICM有利作用的必要性。

ICM理论的强大在于很多新兴市场国家的学者也对其关注并进行了深入研究,而且进一步地对于他们各自国家的经济发展尤其是资本市场的完善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如: 式印和帕克将韩国财团作为研究对象,并详细考察了ICM的存在形式及其具体的运作方式与效果; 肯纳和派尔浦对印度多元化企业集团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并确定了ICM的构成及运行方式; 皮埃罗和盖勒选取俄罗斯金融产业作为研究ICM的关键对象;卡斯坦尼达梳理了1995~2000年间墨西哥金融危机的情形,并将ICM与企业的融资选择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的落脚点;萨姆芬散卡选择泰国企业集团对ICM的运作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刚尼克等人对土耳其多元化公司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描画出了ICM的运作情况;周业安、韩梅和曾亚敏、张俊生研究了中国上市公司中的ICM ; 林斯和瑟维斯关注新兴市场ICM的运行效率,他们的不同点在于运用全面的实证分析方法开展研究。

三、ICM理论在中国的研究历程

孔刘柳 (1998) 发表于 《外国经济与管理》 上的《国外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理论的启示》一文开启了我国对于ICM理论研究的先河。学者冯丽霞 (2006) 专注于ICM组织载体的研究并取得了极大的学术进展,她认为ICM的研究对象不应局限于M、H 型多元化企业集团,ICM的组织载体应突破初始研究对象的限制,她的观点是,多元化企业集团这个载体可以更好的发挥出ICM提高资本配置效率的功能,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将企业集团这种组织形式作为确定ICM存在性的必要条件。

周业安、韩梅 (2003 ) 运用案例分析法,采用华联超市借壳上市的实例出发研究了中国上市公司ICM的存在性及其对放松融资约束具有的强大作用。他们的观点是在处于转型期的市场或者新兴市场上,企业决策层不仅意识到ICM的重要性及其与ECM的强烈互补性并且他们会积极主动的构造企业集团的ICM,为企业集团创造出更大的价值。曾亚敏、张俊生 ( 2005 )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检验了中国上市公司的收购动因,他们发现中国企业融资渠道较窄、企业与ECM之间仍然存在较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通过大举收购并建立ICM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企业所面临的融资约束。万良勇 (2005 )是国内首位引进经典融资约束模型考察企业集团ICM能否放松融资约束的学者,他认为在我国特殊的产权及治理环境下,集团控制的上市公司面临的融资约束显著大于非集团控制的上市公司;非国有集团控制的上市公司面临的融资约束显著强于国有集团控制的上市公司;地方国有集团控制的上市公司面临的融资约束显著大于中央国有集团控制的上市公司。

卢建新(2007)的研究倾向于找出ICM提高资本配置效率应该满足的条件,他的研究结论是集团必须对不同分部之间的生产力差异水平进行科学的对比分析,并完善相关的管理激励措施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率。当分部之间的生产力差异比较大时, ICM的建立能够提高资本配置效率;当分部之间的生产力差异处于中等水平时,ICM对于资本配置效率提升的作用有限;当分部之间的生产力差异很小时,企业没必要建立ICM决定资源配置,应该让各分部依靠自身的资源来经营。学术界的共识是,在ECM不完善(如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会计和审计技术发展不成熟、对于投资者保护力度较小、信息透明度和可信度不高等)的情况下, ICM在资本配置方面的作用体现的更为显著。

叶康涛、曾雪云(2011)构建了ICM经济后果的条件依存模型 ,描述了企业的多元化及专业化战略与不同的投资者保护力度这几个因素通过财富转移效应和价值创造效应改变企业ICM配置资本的效率,即多元或专业化策略主要影响财富转移效应大小而投资者保护力度的强弱与价值创造效应相关。具体来讲,他们的结论是采取高度多元化经营,ICM的财富转移效应较强,但是由于集团内部的信息不对称的增加导致了经理人成本提高,从而价值创造效应较弱; 采取高度专业化经营,则ICM对于ECM的替代不仅缓解了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并且采取专业化的经营战略能够抑制经理人成本和财富转移行为,再考虑到薄弱的投资者保护对于财富转移行为的助长,最终的结果是企业拥有较强的价值创造效应和中等水平的财富转移效应。

四、结论

根据上述文献梳理,可以证实ICM的存在性,并且随着国内外学者对于其资本配置效率的研究的逐步深入,诸如“挑选胜者”“控制权差异”“寻租行为”“财富转移效应”“价值创造效应”等概念的提出一步一步的揭示了ICM相对于ECM所具有的优势来源以及ICM在面临不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时可能出现的缺陷,并且指出了ICM的构造应该与企业集团的经营战略及外部市场环境相匹配,这样ICM具有的优势才可以完全发挥。(作者单位:1.河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河南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周业安,韩梅.上市公司内部资本市场研究——以华联超市借壳上市为例分析[J].管理世界,2003(11):118-125.

[2]曾亚敏,张俊生.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收购动因研究:构建内部资本市场抑或滥用自由现金流[J].世界经济,2005(2):60-68.

[3]叶康涛,曾雪云.内部资本市场的经济后果:基于集团产业战略的视角[J].会计研究,2011(6):63-69.

[4]万良勇,魏明海.我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困境与功能实现问题——以三九集团和三九医药为例[J].当代财经,2006(2):78-81.

[5]冯丽霞.内部资本市场:组织载体、交易与租金[J].会计研究,2006(8):39-45.

[6]卢建新.资本配置、管理激励与内部资本市场效率[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6):92-98.

上一篇:论企业管理中的市场营销管理 下一篇:企业发展战略理论演进与系统形态演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