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思考与建议

时间:2022-08-18 07:31:29

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思考与建议

摘要:通过媒体对我国目前的高校教育现状和大学生就业严峻形势的关注,阐述了高校教育应该从加强教育改革、加强教学实践环节、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培养五个方面进行改革,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提高就业率。

关键词:高校;教育改革;教学实践;就业指导;自主创业

2010年3月2日,山东济南市城肥清运管理二处招聘的5名大学生掏粪工,引来391名大学生应聘,引起媒体关注;2010春节刚过,珠三角企业出现了新一轮“民工荒”,据媒体预测,用工缺口达200万人。两个新闻形成鲜明的对比,让我们看到大学生就业的难度与社会需求有较大的差距。对此,笔者从以下方面进行了思考,给出了相应对策。

一、教育的本质和目前我国高校教育现状

1.教育的本质

对教育的定义很多,简单理解,广义的教育是指一切能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的活动,狭义的教育指学校的教育,即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被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学校即社会”。一是要求学校本身必须是一种社会生活,具有社会生活的全部含义;二是要求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连接起来,两者之间能有自由的相互影响。这样,学校就不会与社会生活隔离开来。

2.我国目前高校教育的现状

(1)教育产业化。从1998年开始,高等教育大幅度提高了高校学费,过去10年,在高等教育投入经费中,学生的学费增加了18倍,高等教育投入增加了大约8倍,但是,其中政府部分的增加只有3.5倍,而来自于个人捐款和个人办学的增长了60倍,来自于学费的增加了18倍,高校创收以及银行借贷等其他方面增长了36倍。从学生家庭可支配收入承受能力角度看,在大学收学费只增不减的情况下,大学招生越多则贫困大学生数量越多。农村大学生比例下降,原因林林总总,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费畸高,超出了贫寒家庭的承受能力。零点调查公司的调查显示,教育花费已成为城乡居民致贫的首要原因。

(2)高校扩招。2008年,各类学历教育在校学生达2824.4万人,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3.3%,从高校投资效益角度看,普通高等教育日趋饱和,造成高等教育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3)教学的质量在逐步下降。目前的高校考评机制是,如果教师的课讲得好,但科研项目、少,那么在晋升职称等方面往往会吃亏。所以教师在教学上花的精力相对要少,甚至有的教师就是照本宣科,学生很难有兴趣学习,达不到我们要求的高校教育的目的,起不到成长的作用。

(4)从社会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容纳能力角度看,普通高等教育过快增长造成大学生贬值现象,可能会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毕业就意味着失业。统计显示,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全国有610万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再加上去年毕业未就业的毕业生100万人,总计710万人左右。截至5月底,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45%,较去年同期下降了3个百分点。

二、学生和社会的需求情况

1.学生的需求

从我国目前的实际看,家长投入那么多钱肯定是为了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找到更好的工作,获得更好的回报,但如果现实是毕业意味着失业,那么还有多少家长愿意送孩子上大学,尤其是农村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现在读书无用论已经抬头。对于大学生来说,毕业最主要的是先找到一份工作养活自己,就业才意味着尊严。

2.社会的需求

中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过程中,但技术工人严重短缺。据统计,全国技术工人中高级工仅占40%,与发达国家占85%差距很大。高级技工的短缺不仅集中在传统的建筑、机械制造等行业,也体现在新兴的行业中,如软件行业高级技工。由此可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调整人才的培养方向已是迫在眉睫。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加上合理的技能教育,符合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适应市场的需要,应该可以很快达到就业的目的,所以近几年来,大学生“回炉”上职业学院的现象增多。

三、解决目前学生就业困境的对策

1.高校应该真正按照市场需要改变教育方式

学校应该积极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实行“厚基础、宽口径”的新专业格局,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首先,应按人才模式的基本要求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相关知识等的传授,其次,对学生进行多方面能力的培养,第三,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的教育。陕西省内一家电力技术学校在此方面就是成功的个例,学校在就业实践中体会到,用人单位不仅要求学生专业技能过关,更强调两个导向即能力导向和业绩导向,招聘方不唯学历、不唯资力、不唯职称、不唯身份,因此他们在正常的教学模式上重新整合,开设第二课堂,将“礼仪”、“心理”、“书法”等纳入毕业生选修课。该校毕业生在参加面试时通过口头陈述回答问题或操作演示,使招聘方直接了解到应试者的外表、气质、性格、修养、智慧和才能,对就业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所以,改变教学模式,拓宽基础学科范围,加强专业基础教学,淡化专业方向,不断研究和追踪学科,重视毕业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学生就业率是基本的要求。

2.改变目前只有毕业实习的教学结构,对专科和本科都要每年安排实习

结合学校专业的改革,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的产学合作教育,即打破旧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与内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产学双方共同参与专业综合改革和实施人才培养计划。2005年神东公司向我校推荐一个子弟班,通过单独招考试入学。神东公司要求给这个班讲授专业课时,以该企业现用的机电设备,如采矿机、掘进机和运输机为授课的实物依据,这样学生毕业上岗就可以操作和维修了。根据他们的要求,我们利用暑假把机电老师带到神东去学习,使用他们的设备,然后给学生讲授。这个班毕业后全部安排在神东公司工作,表现很好,深受企业欢迎。

3.改变教学方法

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由学生通过学习实践,独立地去获取知识,突出启发思维和师生情感交融等特征,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从求职的角度看,企业需要的是“诗人+农民”,“诗人”代表着创意,这就要求现代教育教学发展更强调不同个体的个性特征和认识特点,注重因材施教。曾经有一个用人单位在面试时,对应聘者出了这样一道题:“请用10分钟的时间解开面前绳子的死结”。许多人为此丢掉了梦寐以求的工作,而有个小伙子因看到考官在“吞云吐雾”,想起用打火机烧断,于是顺利被录取。教育都主张教学方式多样化,这是顺应时展的必然要求,如果只用同样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来教学,就会抹杀个体差异,限制个体发展,培养不出解开绳子的大学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式”、“讨论式”和“分层次”实施教学非常必要。教师可以提出一些研究专题让学生以读书报告、文献归纳、综合作业、研究论文、实验设计、讲座讨论等方式完成。这样,既可有效地实行因材施教,还可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一种“爬楼梯”的感受,激励学生向更高一层努力。

4.加强就业指导,和需求单位紧密联系

产业的特征如同商品一样,不但要考虑生产出的商品,还要考虑如何将其销售出去。对学校来说,学生犹如“商品”,不但要考虑如何让他们就业,甚至还要考虑如何让他们带来最大的收益,这样高校的发展才能持续。重视就业指导课教学,合理安排就业指导课程对提高就业率是很关键的一面。上面提到“诗人+农民”,这里的农民则是最具实干精神的,也就是说用人单位看中毕业生的身体承受力和吃苦耐劳精神。这一点恰恰是许多高校毕业生的软肋。那么,除了大学里的常规教育,许多高校毕业生定期举办“就业导航”系列讲座,有针对性地邀请人力资源专家、企业代表开设相关就业心理和技巧辅导,都会使毕业生学到很多在课本里学不到的常识,改变从业心态,提高学生就业率。

5.加强对学生自主创业的指导

我国目前的公务员热已经出现忧患,如果我们的大学毕业生都去考公务员,那么就只是分配社会财富而不是创造财富,社会就不会发展。高校应该起到这个作用,引导学生的就业方向。大学期间对其创业帮助最大的是假期实习和课外兼职,学校和政府提供的创业培训和咨询以及大学的模拟创业活动也有显著帮助,如创业大赛等等。所以,高校应加强学生自主创业意识的培养和组织相关的创业比赛活动。以创业带动就业是国家的一个既定方针,据统计,发达国家、就业政策环境比较好的国家创业率大概能达到20%-30%,而我国仅为1%,差距是非常大的。

综上所述,要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首先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从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结构上入手,加强教学实践,注重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其次逐步开展就业教育,改变毕业生就业观念,使教学、就业与社会同步发展。同时,需要社会共同努力,包括政府完善就业政策,学生改变就业态度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毕业生的质量和毕业生的就业率,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詹三瑞.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J].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2] 陈树兰.浅谈国外高校教学方法改革现状[J].研究生院,2009,(2).

上一篇:论中国传统音乐在教育发展方面的开发利用 下一篇:论三年制专科医学类专业双语教学的不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