毽球运动在中学体育中的应用分析

时间:2022-08-18 05:10:49

毽球运动在中学体育中的应用分析

[摘要]毽球运动作为一项传统的体育活动,以其独特的运动价值,简单易学的技术动作,不断发展起来,本文对其在中学体育中的开展进行分析,并对其如何更好地在学校体育中应用,给出了一些自己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毽球运动 中学体育 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9-0149-01

前言

目前,毽球运动作为传统的体育健身活动,许多学校按新课程教材标准,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将其引进全面展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另外,有一些地区不流行踢毽子或是有其自己特定项目,对该项目的引进并不看好。正因为如此,为了引起各学校体育工作者的重视,本文对毽球运动在中学生体育课中开展的娱乐、健身、经济、调节身心等价值进行分析,并对其更好地开展提出一些建议,使其发展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一、中学生体育课中引入毽球运动的价值

(一)娱乐健身价值

简单易行是毽球这项运动在中学生中得以更好发展的前提,它还具有娱乐性强、趣味性高、消耗体力少,活动筋骨等特点。适应了当代中学生的心理和身体的需求,同时在踢毽子的过程中还可以使学生的反应能力提高,并且毽球运动还能使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基本的人体活动能力,健康状况和中学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都有极大的改善和提高的作用。对现在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很大好处,同时可以使学生在比赛中展现智慧与技巧,在同伴的合作中战胜自我,使学生自信、自尊产生极大的心理满足感,使高强度学习、工作带来的紧张和压抑得到缓解或消除。它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不可多得的健身项目,对提高学生自我锻炼的积极性和同学们的团结协作精神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经济实用价值

毽球运动的推广较符合我国目前各中小学校的实际情况,其设备简单、不受场地限制,投资少、收益高,可因人、因时、因地制定规则,以竿为柱、用绳代网即可展开,老少皆宜,四季可行。毽球也可以自己制作,这样一来,既培养了中学生勤俭精神,又经济实惠,对推广毽球运动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三)调节身心健康价值

随着高考竞争力增大,学生身心各方面都感到很疲惫,没有时间玩,而且有些活动又太过于激烈,不利于学生情绪的稳定。毽球这项运动简单,而且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碰撞,不会很激烈。所以,毽球运动不仅能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得到感情的释放,而且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改善、紧张情绪缓解有着特有的功效。毽球踢法多样,玩的形式多样,在玩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能享受到胜利的喜悦、失败的失落,使每个参与者能够坦然地面对成功与失败,很快调节心态,挖掘自身潜力,树立信心,承受挫败,在逆境中看到希望,在顺境中接受新的挑战,使学生烦躁、焦虑情绪在欢声笑语中得以宣泄。因此,毽球运动对当代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改善、身体健康的发展极为有益。

二、中学体育中应用毽球运动的可行性及深远意义

(一)引进课堂,全民参与

从中学生体育课程标准改革的现状分析,教材变化很大,教材内容没有死板的硬性规定,可结合学校自身来定。毽球作为毽子的衍生运动,结构简单,技术简单易学,安全性高等特色,使其在各级学校开展的可行性得到提高。毽球运动的引进不仅拉近了师生关系,还出现了家长和孩子一起玩的局面。毽球运动在各级学校的开展,将起到教学补充、全民参与健身的效果。

(二)对中学生健康教育的促进作用

毽球这项运动符合当代中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发展需求,它不仅增强了中学生的体质,还能使学生积极进取、敢于创新,提高自己动手的能力。其将成为新课改的新举措,使体育与健康课程更好地融入现代化教学模式中来。

三、如何在中学体育中更好地开展毽球运动

(一)调整格局,全面启动

全国各级学校毽球运动展开程度各不相同,大多数学校没有开设此运动项目,只有个别地方学校开展得比较好。而没有开展的学校,一方面是该地区也不盛行踢毽子,教师没有接触过,另一方面就是体育经费有限。鉴于现状,各地区开展毽球运动是最经济的选择,没条件的学校可以自己制作,将极大地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任课教师应在新课程改革的基础上,把毽球运动引入课堂,设立毽球运动的实验学校,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激发学生参与,逐步推广提高形成规模。鼓励支持多形式、多渠道发展毽球运动,使其全面普及。

(二)完善教材,加强师资培养

据调查,目前还未有一套成型的毽球运动的教材。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组织编写一套适合全国中学体育的毽球运动教材。另外,学校毽球运动开展得怎么样,主要看教师的技术水平,要多组织教师参观学习,组内研讨分析,多进行技术交流。

【参考文献】

[1]谢波,等.宁夏竞技毽球运动发展得现状与思考[J].浙江体育科技,2004,26(4):50-53.

[2]谢成超.上海地区毽球运动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辽宁体育科技,2005,27(5):57-60.

[3]石宁生.大课间活动的现状与对策[J].宁夏教育,2002(12).

[4]赖天德.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5]富嘉贞.关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研究和建议[J].中国学校体育,2000,3.

上一篇:《健康婚姻倡议》的简单分析 下一篇:班主任与家长沟通应注意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