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的中西医分型及治疗原则

时间:2022-08-18 04:47:14

小儿腹泻的中西医分型及治疗原则

小儿腹泻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发病年龄多<2岁,<1岁约50%。全世界每年死于腹泻的儿童高达500万~1800万。在我国,小儿腹泻是仅次于呼吸道感染的第2位常见病、多发病。但是中医药治疗小儿腹泻很关键,很多患儿因治疗手段单一,忽视中医药的治疗,腹泻时间较长,病情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和控制,病情加重或影响预后。

小儿腹泻分类

根据病因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前者称小儿肠炎,后者称消化不良或单纯腹泻。①感染性腹泻:大多数病原微生物通过食入污染的水、食物或通过污染的手传播而进入消化道。当机体的防御功能下降、大量的微生物侵袭并产生毒力时可引起腹泻。细菌感染所致腹泻包括肠毒性肠炎、侵袭性肠炎。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不产生肠毒素及侵袭力,发病机制尚不清楚。②慢性腹泻:主要是由饮食不当引起,以人工喂养的患儿为主。当摄入食物的量、质突然改变超过消化道的承受能力时,食物不能被充分消化吸收而堆积于小肠上部,使局部酸度减低,肠道下部细菌上移和繁殖,造成内源性感染和消化功能紊乱,肠蠕动增加,引起腹泻及水电解质紊乱。

根据病程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急性腹泻指连续病程<2周者;腹泻为病程2周~2个月为迁延性腹泻,病程>2个月为慢性腹泻。

小儿腹泻按病情程度可分为轻型和重型。①急性腹泻轻型:起病可急可缓,多由饮食原因、肠道外感染或肠道内病毒引起。主要表现为胃肠道症状,每天数次大便,一般为<10次,量少,稀薄或带水,呈黄色,有酸味,常可见白色或黄白色奶瓣(皂块)和泡沫,可混有少量黏液。患儿一般无发热症状,可有食欲不振,精神状态尚可,可数日自愈。②重型腹泻:多由肠道细菌感染引起,胃肠道症状腹泻频繁,一般>10次/日,水分多而粪质少,或混有黏液的稀水便多,同时可伴有腹胀和呕吐。脱水症状明显,水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严重者可出现全身中毒症状。

慢性腹泻、迁延性腹泻大多是因急性腹泻未彻底治疗或治疗不当发展而来。

中医分型

按照中医理论现将小儿腹泻辩证分型给予适当的中药治疗,临床上利用中医药治疗各类小儿腹泻有很明显的效果。

小儿腹泻的中医分型及中药治疗阐述如下:①伤食泻:常见脘腹胀满作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泻多酸臭,啼哭厌食,舌苔厚腻或微黄垢。对于中医治疗小儿腹泻常常治宜消食化积,常用保和丸。腹痛较剧及气胀,加木香、厚朴以理气消胀、呕吐较甚者加藿香、生姜以止呕。②风寒泻:常中医治疗小儿腹泻见泄泻清稀,中多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兼恶寒发热,舌苔薄白。治当疏风散寒,方选藿香正气散。如腹痛较甚者,加木香、砂仁以理气止痛、兼有食滞,加山楂、神曲以消食导滞、小便短少,加泽泻、猪苓以渗湿利尿。③湿热泻:湿热型小儿腹泻:常见泻下稀薄,水分较多,或如水注,粪色深黄而臭,或见少许黏液,腹部时感疼痛,食欲不振,或伴泛恶,肢体倦怠,发热或不发热,口渴,小便短少黄赤,舌苔黄腻。治以清热利湿为主,方选葛根黄芩黄连汤,对于中医治疗小儿腹泻有很好的效果。以上是中医治疗小儿腹泻分型与治疗方法,具体的症状还需配合具体的治疗方法,详情请遵医嘱。

治 疗

小儿腹泻需要掌握三大治疗原则,主要有继续饮食、预防脱水、纠正脱水和合理用药。

继续饮食:很多医生认为对腹泻小儿饿几顿就行,这是不正确的观点。因为小儿机体对营养的需求较高,而腹泻时排出量增加,此时对于治疗小儿腹泻如果再给患儿禁食,会导致其营养不足,使其体内代谢紊乱,腹泻加重或使病情迁延不愈。小儿腹泻仍有消化能力,应该继续喂食易消化的食物,以保证其身体对营养的需要,补充疾病的消耗,可以促进疾病的康复。

预防脱水:小儿腹泻的严重后果是可导致水分和电解质的大量丢失,发生脱水和电解质紊乱,所以对腹泻的患儿要多补充水和电解质,以预防脱水的发生。对于治疗小儿腹泻可以给予米汤或水500ml+细盐1.75g随时饮用。

纠正脱水:一旦小儿腹泻严重,出现口渴、尿少、哭无眼泪、眼窝凹陷等脱水症状,应该立即到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对轻、中度脱水的治疗小儿腹泻可以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口服补液盐纠正脱水。对严重脱水的患儿应该静脉补液纠正脱水,这是治疗小儿腹泻的最佳方法。

合理用药:国内治疗腹泻药品主要为抗菌药、微生态制剂、肠道黏膜保护和收敛止泻剂。据统计,大约30%的患者需要用抗菌药治疗。抗菌药使用不当,其副作用可能要大于治疗作用,目前在应用抗生素治疗小儿腹泻时,存在非常普遍的抗生素滥用现象,>50%的小儿腹泻约为病毒和饮食不洁或胃肠功能不正常所引起。应用抗生素治疗由这些原因引起的腹泻,不但无效,而且会杀死肠道中的正常菌群,造成肠道菌群失调,加剧腹泻。因此,“不滥用抗生素”是治疗小儿腹泻的一条重要原则。

上一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坏疽性紫癜1例的观察及护... 下一篇:动态血压监测对隐蔽性高血压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