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时间:2022-08-18 03:50:13

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摘要]当前,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刻调整,产业转移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的优势,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不仅有利于推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在全国范围内优化产业分工格局,而且有利于加速中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本文以湖南为研究对象,在回顾相关文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SPSS 16.0软件中的因子分析模块,对湖南承接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进而对湖南承接产业转移提出一些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承接产业转移;影响因素;因子分析法;结论及建议

当前,出现了新一轮的产业向我国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湖南正在接受来自国际和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两个方向的产业转移,这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研究湖南承接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对于加快湖南在中部崛起、推进地区间合作互动、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引起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虽然,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广泛研究,研究方法多样,有回归分析法、相关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法等,但是用因子分析法来分析承接地承接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不多。本文就基于统计分析方法中的因子分析法,对湖南省各市承接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一、湖南省各市承接产业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的选取和数据来源

借鉴已有研究经验,可以归纳出影响承接产业转移的因素主要有:要素成本、市场规模及潜力、基础设施条件、人力资本情况、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状况、对外开放程度。文中用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X1)和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X2)来衡量要素成本。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3)由社会商品供给和有支付能力的商品需求的规模所决定,因此可以用以衡量市场规模及潜力,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X4)来衡量,用各年度全市劳动就业人数(X5)和普通高校学生人数(X6)来衡量,用当地的GDP水平(X7)来衡量,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X8)来衡量产业发展状况,用外贸依存度(X9)来衡量对外开放程度。本文所用数据来自《2012年湖南省统计年鉴》,其中外贸依存度=进出口总额/国内生产总值(GDP)。

(二)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通过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内部结构的研究,找出能够控制所有变量的少数几个随机变量的少数几个随机变量去描述多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但在这里,这少数几个随机变量是不可观测的,通常称为因子。然后根据相关性的大小把变量分组,只得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但不同组的变量相关性较低。因子分析的基本步骤:①判断变量是否适合于因子分析;②构造因子变量;③因子命名与解释;④计算因子得分与综合排名。

1.判断变量是否适合于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有一个潜在的要求,即变量之间要具有比较强的相关性。如果变量之间不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就无法从中综合出能反映某些变量共同特征的少数公共因子变量来。因此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前需要先对有关变量作相应分析。在对上述指标变量进行KMO检验后,得出KMO值为0.658,该值大于0.5,意味着因子分析可以进行。同时,Bartlett球度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为176.297,相应的伴随概率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拒绝Bartlett球度检验的零假设,认为相关系数矩阵与单位矩阵有显著差异,即原有变量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2.构造因子变量

由运算结果可知,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有两大特征根:6.792和1.245,他们一起解释了影响承接产业转移因素方差的89.319%,即前两个公共因子已集中体现了原始数据的绝大部分信息。同时,基于过程内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所以提取两个公共因子是合适的。

3.因子命名与解释

对提取的两个公共因子F1、F2建立原始因子载荷矩阵,为使因子之间的信息更加独立,再对原始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得出方差最大正交旋转矩阵(见表3)。经过旋转之后的因子载荷矩阵经济意义比较明确。可以看出,公共因子F1在X2(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X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4(社会固定资产投资),X6(普通高校学生人数),X7(当地的GDP水平),X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上的载荷都很大,该因子可以成为城市发展水平和市场规模因子,公共因子F2在X9(外贸依存度)上有很大的正载荷,该因子可以称为对外开放程度因子。这两个因子的提取,说明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市场规模及潜力、基础设施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水平及对外开放成度是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而要素成本和人力资本情况就相当影响较小,但比较注重劳动力的素质。

4.计算因子得分与综合排名

根据回归分析法将公共因子表示为各个指标变量的线性组合,由此可得因子得分函数:SPSS软件已经计算出两个因子的得分,两个因子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湖南省各地区的承接产业转移的总水平,但单独使某一公因子并不能对各区在全省中的地位作出综合的评价,因此再将旋转后的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2个公共因子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数进行加权汇总可得出湖南各个城市的综合得分F,最后通过计算得到的湖南13个市的因子综合得分及其排名(见表1)。

表1 因子综合得分及各地区排名表

城市 F1 排名 F2 排名 F 排名

长沙市 3.103377 1 0.465325 4 2.694906 1

株洲市 0.202944 4 0.815737 3 0.297828 2

湘潭市 -0.37603 9 1.763543 2 -0.044739 5

衡阳市 0.282149 2 -0.76727 10 0.1196579 3

邵阳市 -0.37252 8 -0.73908 9 -0.429275 10

岳阳市 0.268597 3 -1.16278 13 0.0469650 4

常德市 -0.00624 5 -0.76995 11 -0.1244946 7

张家界市 -0.76061 12 -0.28597 7 -0.6871182 13

益阳市 -0.54312 11 -0.17645 6 -0.4863491 12

郴州市 -0.17795 6 0.414979 5 -0.0861388 6

永州市 -0.50494 10 -0.541789 8 -0.5106494 11

怀化市 -0.31969 7 -0.898402 12 -0.4092964 9

娄底市 -0.79596 13 1.882110 1 -0.3812955 8

根据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在城市发展水平和市场规模因子F1上得分较高的依次是长沙市、衡阳市、岳阳市、株洲市和常德市,这些市在城市发展水平和市场规模上远大于其他市。在对外开放程度因子F2上得分较高依次是娄底市、湘潭市、株洲市、长沙市和郴州市。综合得分最高的依次是长沙市、株洲市、衡阳市、岳阳市和湘潭市,说明这些地区承接转移产业的能力较强,而综合得分最低的市依次是张家界市、益阳市、永州市、邵阳市和怀化市,说明这些地区承接转移产业的能力较差。

三、结论与建议

从以上因子分析的结论来看,市场规模及潜力、基础设施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水平及对外开放成度是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劳动力的素质和劳动市场的完善也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影响因素。欲加速湖南承接产业转移的步伐,需在充分考虑各城市的综合实力并利用要素禀赋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大力促进湖南各地区的经济和产业发展,不断扩大市场规模及市场消费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大力发展产业集群,持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湖南省要提高产业承接能力必须增强产业承接能力最根本的是要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提升区域经济规模,应该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大力发展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公路、铁路交通网络。不断提高地区的信息化水平,以有利于产业转移的物资、人员和信息流动。同时,要合理安排各种运输方式;加强天然气管道、供排水、供热、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在承接产业转移时,湖南优先考虑具有承接产业转移优势能力的长沙、株洲、衡阳和岳阳几个城市,积极主动地选择其优势主导产业,继续优化其产业结构,增强竞争力。政府应主导加快本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一方面,充分利用本地现有教育资源,政府提供资金支持鼓励高校特别是技术学校和职业学校进行专业人才培养。另一方面,政府主导高级人才引进政策,在全国甚至全世界范围内吸引高层次金融人才、信息技术人才落户,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金融、信息技术人才聚集区。除此之外,应该支持金融机构与本地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如与中科大、中科院共建博士后基地,建立产学研基地等。

参考文献

[1]R・Vernon.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66,80(2):190-207.

[2]Helpman E A. Simpl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with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4,92(3):451-471.

[3]Dunning J H. The Eclectic Paradigm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88,1-31.

[3]Ashcroft B, Taylor J. The Move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the Effect of Regional Policy[J].Oxford Economic Papers,1977,29(1):84-100.

[4]吴雪萍.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经济论坛,2010,6:111-113.

[5]吴文洁,范磊,产业承接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力分析――以陕西第二产业为例[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6:22-28.

上一篇:高效图书馆学科化服务及团队建设研究 下一篇:论新时期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