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只讲随缘随性

时间:2022-08-18 02:38:38

随性是王镇华的收藏性格中最珍贵的部分―不考虑投资升值,把艺术当艺术,而不是一味把艺术当商品,只管自己喜欢不喜欢,买回去有没有适合的空间展示以充分实现作品价值,这样的思路,才真正体现了对艺术本身的热爱和尊重。

对于已经在收藏界浸淫将近20年,甚至因为个人爱好的延伸而组建了艺术集团的王镇华来说,无论是他的表情,或者说话的语调,都实在太风轻云淡了。

“因为个人资金不够充沛,所以大概现在只有300件左右的藏品。”

“最贵的一件藏品大概花了上千万台币。”

“我买画是速战速决型。”

他说这些话的时候,语调始终保持一致,而且是一致的平静,口气就像在拉家常。

这是一个关于“移情”的故事

读小学的时候,王镇华的绘画就获得过美术竞赛奖项,到了中学,他还和朋友们一起在学校附近租了一件日式老房子,住在一起画画,讨论艺术。虽然最终读大学的时候他选择了辅仁大学大众传播系广告组,不再画画,但对于艺术的喜爱,却像是种植在身体中。

最早的时候,他注重作品的艺术性,关注其背后的故事,看重画的生命力。就像他买下的第一幅作品《餐桌》,是高中同学、台湾画家傅庆N的一幅画,直接表现了艺术家在旅法时期的精神状态。

“他当时在法国,其实是蛮压抑的。那天难得有一个同乡去看他,两个老朋友聊天喝酒喝到high,情绪释放出来,画了这幅作品。在画之前,因为情绪喷发,他还曾用头去撞墙。”

而现在,王镇华说自己买画并不坚持以前的原则,没有那么苛刻,幽默的、很视觉系的作品,也会喜欢。就像树立在他的大隐设计公司上海办公室门口的一件雕塑作品《世界那么大》,是雕塑家黄柏仁的作品―一只可爱的熊猫略略弯着腰和一只黑狗握手。

“熊猫我把它理解成大陆,而黑狗则代表台湾。这位艺术家并不算特别资深,我之前看过他用狗的形象做过的小的作品。等我看到这件作品的时候,刚好要找这间新的办公室,就买下来了。作品本身蛮有趣,看到会蛮开心的,放在这里也很有寓意――公司是从台北过来的,但是这里大部分的同事又都是大陆的。”王镇华说。

“性格分裂”者的审美情趣

放在办公桌背后的画,应该更能代表主人的趣味。在王镇华办公桌背后的一幅作品,却是一件视觉上令人有惊悚之感的画――艺术家陈界仁的作品《连体魂》,一年前王镇华花了大概2万美金买下来。画面上,一个人体分裂出两个头颅,而地上铺满了神情绝望、诡异,像是遭受了活埋的人的头颅。

“看起来有点人格分裂的感觉。”我对他说。

“你很敏感。我是双子座,这个星座就是有点性格分裂,所以我对这幅画很有感觉。它看起来很有力量。”儒雅斯文的王镇华靠在他的办公桌前,静静看着这幅简直像是性格写真的画。

而王镇华说自己最想要的藏品,一是莫迪里阿尼的作品。“他的作品中的形象大都没有眼球,有着深层次的情感。而在他过世之后,他的太太跳楼自杀。艺术重要的就是能够触动人心、感动人,所以像这样无助、感伤和神秘的背景,更让人感动。”

不过,他的作品实在太贵,位列目前全球单价最贵的前三名。

另一位令王镇华一直想要拥有的艺术家,是日本的石田彻也。“我一直在读他的作品,我想我可以理解他为什么要自杀。他很苦闷,画面中有一种沉郁的压力。东京的Wada Fine Arts画廊拥有他最多的作品,不过现在买不到。”

虽然近年来王镇华逐渐开始想要从幽默的动漫风作品找到轻松、趣味,但在他内心深处,最爱的似乎还是那些让人有着沉郁顿挫之感的作品。而这两条收藏的线索,却又正巧妙应和了他的双重性格―审美的时候,他用轻松平衡深沉;购买的时候,他用随性平衡理性。

买到好画要靠抢

想要买到心仪的作品,靠什么?勤奋?人脉?消息灵通?渠道?

都没错。

但还少了一点,靠运气、靠缘分。说得更极端点,简直要靠抢。

挂在王镇华公司一楼大厅墙上的一组作品,来自于艺术家罗展鹏。这位台湾新生代艺术家的画作《草莓族大乱门》,是其草莓族系列作品之一,这一系列一贯表现台湾被称之为草莓族的80后年轻族群。

这幅画,是在未完成的时候就被王镇华看中了。

“我偶尔去他的工作室,这幅画刚好画到一半,我就跟他说这幅画要留给我。”王镇华说那完全是缘分,因为半年之后这幅画创作完参加展览,有好几个收藏家都想要据为己有,不断和他游说。

“虽然我和艺术家也有私交,但其实我也不可能常常去他的工作室。在那之前,我其实大概有半年没有去过他的画室了。”所以,只能感叹他的运气好了。

王镇华的睿芙奥艺术集团分为罗芙奥拍卖公司和睿芙奥投资顾问公司,分别从事艺术品拍卖和顾问,而对于王镇华来说,公司的收藏更有策略,以大师级作品为主,而他本人的收藏则更随性,看到喜欢的就买,并非像许多收藏家,主题专一而明确。

“我买画速战速决,一般看了觉得好,就立刻决定了。以至于有一次我在画廊看中一幅画,没注意价格,便下了单,结果等到对方把单据寄给我,一看价格,才发现比我预期的市场价要贵。”

“我对好的收藏家的定义是,70%的收藏根据艺术史上的学术性来有计划地进行,30%的收藏满足自己的爱好,好的收藏家一定是理性见长,而我更加随缘和随性,所以我只是享受收藏乐趣的玩家。”

对话逛拍卖会比逛画廊更速效

《风尚周报》:买过最贵的一件艺术品是什么?

王镇华:大概是三四年前,买过的一件赵无极的作品。当时花了上千万台币。应该说他并非是我个人特别喜欢的艺术家,但是一来他的确发展得非常好,作品能够保值;二来,他的抽象画的包容性很强,出于对空间布置的考量,他的画就很合适。

《风尚周报》:你的公司所经历的拍卖会中,有没有哪一次的拍卖让你有惊心动魄的感觉?

王镇华:在2007年的一次拍卖会上,拍一件赵无极的作品。我们征集这件作品的时候,拥有人开出的价格远高于这件作品的市场价,大概是一倍左右,但结果最后的成交价过倍,超过了最初那件作品拥有人的开价。所以你真的不能说一件艺术品就应该是多少钱,很多时候作品背后的故事会令它加价。那件赵无极的作品,是画家马蒂斯的孙子上个世纪70年代在纽约开了画廊之后,直接跟赵无极收来的。

《风尚周报》:对于刚开始买艺术品的人来说,你有什么建议?第一次买的作品最好不要超过多少钱?

王镇华:最好不要超过年收入的十分之一。当然是多看展览,有师傅领你入门会更好。你还可以多逛拍卖会,大多数拍卖会的预展都不需要邀请函就能够进去。逛拍卖会比逛画廊更好的方面在于,一场拍卖会收藏的量很多,会有各种风格的作品,图录也是很好的工具书,你能够一次性看到更丰富的作品。

《风尚周报》:现在艺术玩偶也开始火,你怎么看?

王镇华:我自己也收一点点玩偶,但是我想玩偶和艺术品之间的界限很模糊。我的理性观点告诉我,这一类东西的艺术性不太高,要考虑代价、考虑自己的能力所及。

上一篇:沈宏非 好沉重的米其林星星 下一篇:我的数码采购“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