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电影《花木兰》的视听语言结构

时间:2022-08-18 01:13:01

动画电影《花木兰》的视听语言结构

ぃ壅 要] 本文将以动画电影《花木兰》为实例,以单一镜头为基本单位,详尽分析产生真实幻觉的各种手段和途径,从而揭开迪斯尼的造梦之法。作为影视作品语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视听语言有其独特的语法规则,这些方法需要后天习得,但是,它们都无一例外地符合人们的视听思维习惯,符合人们的生活感知经验,只有这样,观众才容易产生认同感。制作者要对各种方法正本清源,理清脉络,创作中才能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本文还向读者介绍一套行之有效的影片分析方法,从而在观影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乐趣。

ぃ酃丶词] 镜头;视听语言;幻觉;视听思维

视听语言是影视作品独特的传播手段和表达方式。无论我们走进电影院,还是坐在电脑、电视前,只要具备了屏幕和音响设备,我们就能够开始奇妙的观影之旅。影像所传达出来的各种信息,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平衡感、速度,抑或痛苦、高兴、抑郁等心理感受,都要通过视觉形象和声音形象加以转化。因此,“从这种情况就得出一条重要法则:凡是中心特征不能加以形象化表现的事件,都不宜拍成电影。”[1]

动画片《花木兰》是第一部完全以东方文化为背景耗时近十年精心制作的动画大作,1998年全球首映便引起轰动,时至今日,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影片故事情节轻松幽默,引人入胜,透露出制作方的精心编排和巧妙设计,更重要的是,一个原本宣扬忠义孝道的民间故事,通过迪斯尼大师们的重新演绎,竟然成为女性追求独立解放,争取自我价值的豪迈宣言,使得传统故事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颇具时代气息。

动画片《花木兰》所创造出真实的观影幻觉,也正是因为视听语言的调用和组织符合了人们的视听思维习惯,准确揭示和再现了客观事物的自身规律和行为准则,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长镜头的大量运用

所谓“长镜头”,是指在一个镜头里不间断的表现一个事件,或者一个段落,它通过连续的时空运动把真实的现实事物自然地呈现在屏幕上,形成一种独特的纪实风格。作为与蒙太奇相对应的电影理论,长镜头由于不会破坏事件发生、发展中的空间与时间的连贯性,所以具有较强的时空真实感。在大多数影片的开场部分,经常会用一个或一组长镜头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及背景。在《花木兰》中,第一个长镜头就用在了影片刚刚开始的长城段落里,水墨画逐渐还原成为夜色笼罩的远古边陲,镜头缓慢后拉,巍峨险峻的长城依稀可辨,一个巡逻的士兵由下方入画,孤零零的脚步声,偌大空旷的夜幕,给人一种危机四伏的感觉。长镜头的运用,对渲染故事环境,描述即将发生的事件,起到了客观呈现的作用,加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可信性和不可抗性。

二、画面运动的丰富性

(一)视觉运动

空间中物体的运动方向,具有无限性,它可以朝任意方向运动,也可以任意改变运动的轨迹。电影和摄影的共同点是,将三维空间压缩到二维的胶片上,但是,他们所描绘的事件却发生在真实的三维世界,因此,如何在平面上模拟立体幻觉成为电影和摄影的首要目标,这也是其他二维艺术所共同面临的问题。事实证明,单纯地、毫无选择地复制现实,并不会获得良好的空间感,画面需要一些特定的因素来强化,一个合格的摄影师会首先考虑景深,透视、焦距、光影等因素。幸好,电影的影像还可以运动,它可以利用各种丰富的运动形式来加强屏幕上的立体幻觉。“‘movies’‘motion pictures’‘moving pictures’―― 所有这些说法都表明运动在电影艺术中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2]

(二) 声音运动

声音的运动是相对于视觉运动而言的,确切地说是声音的变化。声音能体现出音源所处空间的位置、距离、大小、形态等特征,这是依据声音的响度、音调、音色来判断的。比如,人在走廊里的脚步声和在操场上的脚步声,它们的区别是很大的,走廊空间小,声音的回响大,而操场的空间大,声音回响小。只有掌握了声音的各种属性,掌握了人们认识声音的基本生活经验,才能做出更为逼真的视听效果。这一点,在动画片当中尤为突出,因为动画片里几乎所有的声音都是在录音棚里完成的,没有同步录音概念,声音的层次感容易单薄,缺乏变化。综观《花木兰》的录音效果,制作人员颇具专业水准,声音和画面的结合完美无缺。

影片一开始,在表现长城由远而近的拉镜头当中,右声道传来旗子晃动的声音,接着,右侧烽火台上一面军旗入画,声音和画面衔接到了一起,顿时,场景的真实感被加强。我们注意看这里,先有旗子声音,而后军旗入画,这是符合生活规律的,镜头在逐渐后拉,靠近烽火台的过程当中,肯定会先听到旗子的响声,因为声音的速度比较快,而镜头的角度是向前的,只有在经过军旗之后,军旗进入了画面,我们才能看见声源。这个前后关系是正确的。并且,这样一来,镜头后部的空间也交代出来了,它和镜头前面的空间是关联的,它不是封闭的。

三、巧妙而又流畅的剪辑技巧

剪辑,英文名叫Film Editing,简单地说,就是剪去镜头内不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并将有用的连接起来。剪辑是电影创作当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剪辑师的作用不同于导演和摄影师,导演关注的是结构和表演、情调和哲学观念;摄影师关心的是构图和照明、形象的运动和变化,然而剪辑师关心的却是下列元素:时间、节奏和速度、视觉和听觉的相互关系。”[3]一个合格的剪辑师至少可以将影片镜头组接得能够让观众看懂影片的意图,而一个优秀的剪辑师不但能够拯救一部濒临破产的影片,使它获得重生,还可以创造出令人难忘的视听奇观。

动画片的剪辑,和电影是有很大区别的。动画片在剧本完成的时候,要紧接着绘制出一个分镜头台本,而这个台本就是以后动画片的雏形,甚至是全部细节,其他制作人员要紧紧围绕分镜头台本进行具体绘制,实现镜头的各种运动、动作的转接、人物的对话等。并且,动画片分镜头要具体到每个镜头的长度,以保证绘制的场景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得到利用,如果后期需要剪去的多余部分很多,那将是分镜师彻底的失败。可以说动画片完全依赖前期的剪辑规划,而电影剪辑在后期的活动范围则比较自由,有时候还会出现推倒重来的事情。鉴于此,动画导演或者分镜师应当具备扎实的剪辑基本功,熟练运用视听语言,准确估算镜头长度,完成节奏的细化和分解。《花木兰》当中常用的剪辑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视线匹配

简单地说就是按照视线的方向标注画面空间。例如,《花木兰》开场部分,士兵正在巡逻,依次出现了下面几个镜头:“突然一个东西叼走了他的头盔,他抬头看”“一只猎鹰落在旗杆上”“士兵很是奇怪地看着”“猎鹰朝着右侧鸣叫”“士兵疑惑地跟着转头”“他走向垛口”。这期间,人和鸟的位置关系以及人物后来走的方向,观众是很清楚的,这全部依赖于视线所建立的坐标系统。

(二)动作匹配

动作匹配是指,在一个物体运动的过程中,直接切换到该物体或其他运动物体的另一个角度,也就是俗称的“动接动”,这种手法可以很轻松地掩盖剪辑所造成的视觉停顿感,尽量减少对观影幻觉的干扰,观众不易察觉。例如,木须催促战马为自己跑趟差,而战马拒不服从,赶走了木须,剩下蛐蛐自己待在马背上,蛐蛐立即向左跳出画面,下一个衔接的,是赐福刚洗完澡上岸的镜头,恰好也是从右往左运动,因此,两个运动匹配到了一起,场景也在不知不觉当中转换了区域。

动作匹配还要注意剪辑点前后的运动节奏,让运动合上节拍,这是更高的要求。“假如一种运动是由两个或三个以上的物体相继完成,要想知觉到它们之间的统一性,应不仅仅是需要一个连续性的轨道和方向,而且还需要一个恒定的水准或是一种能量递降的梯度,只有缺少一个条件,因果性看上去就会大大减弱。”[4]

(三)形状匹配

如果让剪辑点前后的两个画面具有足够多的相似点,那么它们的组接也是顺畅的。常见的方法有方接方,圆接圆,对角接对角,等等。木兰披上盔甲拿起宝剑的那个镜头,就使用了形状匹配法,宝剑取斜向构图,寒光闪闪,接下一个镜头,木兰打开马棚的木门,门缝的光影也是一个斜向构图,和宝剑的寒光正好吻合,因此,剪辑手法显得干净利落。紧接着,又出现了石碑上面龙的双眼和木兰奶奶的双眼相组接的例子以及绘画和真实的场景互换,这些都是《花木兰》当中非常有特色的剪辑手法。

四、声音和画面的完美结合

如果声音和画面同步,它们之间产生了对应关系,那么银幕的真实感就会大大增强,观众对屏幕上的声源信以为真。迪斯尼十分精通此道,而迪斯尼一贯坚持的对口型传统,也是其动漫角色颇具真实感的首要原因,《花木兰》仍然保持着迪斯尼的优良传统,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图解音乐

《幻想曲》是这一方法的集大成者,导演展现出超强的音乐理解能力,并将它们进行视觉转化,比如阴暗的音色用霸王龙表示,欢快的笛声则改使用松鼠,从而获得很多趣味性。

影片刚开始,那副逐渐展开的水墨画,和背景音乐的呼应是显而易见的,女声合唱的旋律逐渐走高,并分为两个小节,而水墨线条也是逐步上扬,在第一小节末尾处停顿,然后继续往上,描绘出两个山脊,而在女声的旋律缓慢回落时,线条又改为向下的走势,在音乐重音的节拍上出现本片的题目。

(二)音乐的象征性

担当本次配乐的是著名好莱坞电影配乐大师杰瑞•高德史密斯(Jerry Goldsmith),一位高产的音乐家,他的配乐风格十分明显,乐器当中使用最多的是铜管乐器,并且很善于将不同的乐器赋予不同的含义。

《花木兰》当中,杰瑞•高德史密斯同样采取一贯的创作手法,不同的乐器代表不同的角色性格,比如用长笛和双簧管代表花木兰,大提琴代表李翔,大号代表单于,以此为中心创作极富个性和伸缩性的配乐作品。同时,杰瑞•高德史密斯还单独为不同的角色定义出符合其性格特征的主旋律,这些性格独具的段子,就像名片一样,听其声,如见其人,在此基础上,还根据不同情绪的需要,灵活地进行变奏,以求符合人物心理的描述和剧情的发展。

五、结 语

以上我们对《花木兰》的视听语言结构,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当然,促成这部动画片取得成功的因素,不仅仅是视听语言的恰当运用,还有剧本结构的合理安排,文化内涵的国际性语调以及迪斯尼的成功商业运作,在这里,由于研究领域的原因,文章没有一并涉及,读者可参阅其他相关方向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美]霍华德.电影的力量[M].苏伯,李迅,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66.

[2] [美]路易斯•贾内梯.认识电影[M].胡尧之,等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54.

[3] [美] 李•R•波布克.电影的元素[M].伍菡卿,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116.

[4]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藤守尧,朱疆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545.

[作者简介] 王宇(1979― ),女,河南新乡人,河南科技学院艺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上一篇:电影《成长教育》在主题上的偏移 下一篇:小议日本导演行定勋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