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蓝果树

时间:2022-08-18 11:54:22

云南蓝果树

1997~2000年,国家林业局组织开展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在云南省,调查人员发现了一种总株数不足20株的极度珍稀濒危树种,它就是我国特有的云南蓝果树。

形态特征

云南蓝果树,又名毛叶紫树,蓝果树科蓝果树属植物。其属名Nyssa的拉丁名含意来自古希腊神话中的水神,指本属的模式种水蓝果树喜欢生长在湿地或水边,种附加词yunnanensis则表示产于云南的。

云南蓝果树是落叶乔木,高12~30米,胸径达80厘米;树皮灰白色至红褐色,平滑,有细纵裂纹;当年生枝、叶背面、叶柄、花序梗及小苞片均密被黄绿或褐色柔毛,老枝具褐色柔毛,因而又名毛叶紫树,皮孔显著。叶阔椭圆形至阔卵状长圆形,长10~20厘米,宽5~9厘米。雌雄异株,花生于小枝中上部叶腋或叶痕处。雄花为伞形花序;花萼具卵形5小萼片;花瓣5,窄椭圆形,外侧被毛;雌花为头状花序。4~5个核果组成腋生头状果序;果绿色,成熟后转为红色,椭圆形,长约2厘米,具4枚宿存小苞片。果序梗、果顶端及基部均密被绒毛,疏生皮孔。种子稍扁,具7条纵沟纹。花期3~4月,果期7~8月。

分布及价值

作为云南特有植物,云南蓝果树仅分布于云南西双版纳景洪市普文、勐罕等地,迄今只发现了10多棵野生植株,零星散生于海拔540~850米的热带沟谷雨林或山地密林中,在热带次生林中也有少量分布。

蓝果树科是一个现仅存2属10种的小科,我国有2属8种,该科是古北大陆东部特有植物,起源于我国并富有特征性,在东亚(至东南亚)和北美(至中美)的间断分布也很清楚而古老,显示此科是从第一次泛古大陆走到现代的孑遗科,一直没有什么大的分化和扩散。

由于云南蓝果树仅生长在西双版纳局部地域,它在植物区系和植物地理的研究上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不仅如此,该植物树形优美,其果实颇具观赏性,可作为园林观赏树种。它的树干圆满通直,木材纹理直,结构细,不易翘裂,油漆及粘胶性能良好,也是优良的家具和室内装修用材树种之一。

濒危原因

作为我国热带北缘的特有种,云南蓝果树对于区系研究有科学价值。在全国首次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调查中,仅发现了10多棵野生植株,它属于国家极度濒危的珍稀保护物种。由于分布区狭小,群众对其不认识、一直被作为“杂木”屡遭砍伐,目前仅知的两个分布地点尚残存有10余株野生植株。另外,其本身为雌雄异株,繁殖非常困难,林地内植被种类繁多,雨季结实的种子落地后很难接触到土壤,分布地又在自然保护区外,给调查、科研、监测以及保护管理工作带来一定困难。自1977年发现这个物种以来,对它的调查监测数据不足,对其濒危机制、繁育特性和种群恢复技术等重大科技问题认识还不清楚,保护工作难度非常大。

1984年,由当时的国家环境保护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中国植物红皮书》中,云南蓝果树被列为国家二级稀有濒危植物;1992年,原林业部将其列为国家珍贵树种;1996年,在国务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中,该植物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根据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1994年公布、为国际共同采用的受威胁植物等级系统,它属于“极危种(CR)”。

相关链接

蓝果树

蓝果树在我国较为常见,60多年前就载入了《中国植物图谱》,当时被叫做萨木,1937年改称为紫树,10多年前才采用中国南方的通用俗名蓝果树。

蓝果树主要分布于华东、华中、西南地区海拔300~1700米的中生混交林上层,在溪边最易见到,尤集中于湘、黔南部和两广北部。它喜温暖湿润气候及深厚湿润土壤,耐干旱瘠薄、耐寒,常与壳斗科、樟科、松科等树种混生,处于上层林冠。其主根粗长,抗风力强,植株寿命较长。

作为优良的景观绿化彩叶树种,蓝果树树干高大通直,树形美观,枝叶茂密,鲜叶嫩红色,入秋后转为艳红紫色,十分醒目,是我国南方著名的秋季观叶树种。其落叶层厚,具有改良土壤、涵养水源的功效。蓝果树的果实成熟后口感酸甜,不仅人可以食用,也为鸟类所喜食,是吸引鸟类的首选树种。由于蓝果树生长迅速,非常适宜作为庭荫树或行道树。

不仅如此,蓝果树的树皮可入药,树皮中提取的蓝果碱有抗癌作用,可加工为蓝果酒。其木材坚硬,结构致密,变形小,不翘裂,是枕木、建筑及家具的优良用材。

蓝果树与云南蓝果树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当年生枝、叶背面、叶柄、花序梗及小苞片,果序、老枝不具柔毛。花瓣小,排列成覆瓦状;核果或翅果;胚乳肉质。熟时蓝紫色,后变深褐色,外被白粉。

上一篇:生命在于懒动? 下一篇:人脑越来越聪明吗?